北京冬奧會上,短道速滑選手利用二次出發前的短暫時間臨時調整冰刀的場景,曾成為首都體育館内一道特别的風景。激戰正酣的冬殘奧賽場内外,使用專業工具為輪椅和義肢“動手術”的技師,同樣十分“金貴”。

李亞亞是北京冬殘奧會賽區器材維修點的從業人員,幾乎每一位将輪椅或義肢交給他的運動員,離開時臉上都會露出滿意的笑容。他坦言:“看見選手的笑容,就是我們工作最大的價值。”
李亞亞(右)
從小與體育結緣
李亞亞這次是跟随奧托博克公司的團隊來為冬殘奧會服務的。據他介紹,此次他們在北京、張家口和延慶三個賽區都設定了專門的器材服務點,“過幾天我會去支援一下北京賽區,那邊的任務比較重。”談及自己與運動、與奧運結緣的過程,這個常年在海外工作的技師透露,體育在自己的人生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小時候是練遊泳的,在昆明遊泳隊、火車頭遊泳隊都練過一段時間。”李亞亞說,“它讓我學會了不放棄和堅持到底的精神,這對我是非常重要的激勵。”雖然李亞亞的專業遊泳訓練沒能延續,但體育的種子,卻已在他心中埋下。也是這個原因,他在升學時,将體育院校的運動康複學作為自己專業的第一選擇。
畢業後,李亞亞如願進入運動康複領域工作,成為運動員背後那個必不可少的依靠。幾年後的一次機緣巧合,他獲得了前往加拿大工作的機會,并與輪椅義肢等器材“親密接觸”。當時他的想法很簡單,盡自己所能為殘障人士這一弱勢群體提供更多幫助,從那一刻起,李亞亞與冬殘奧會之間的連線,悄然開啟。
親身體驗知不易
在加拿大,李亞亞很快憑借良好的工作能力獲得業内認可,也确實如當初期待的那般,通過自己的努力給當地的殘障人士提供了不少幫助。而一次在多倫多社群的殘障人士慈善運動會,更讓他感受到了殘奧運動員的不易。
在那場運動會中,主辦方設定了體驗環節,愛好體育的李亞亞自然沒有錯過機會,體驗的結果也給了他不小的震撼。李亞亞記得,在嘗試盲人跑步時,從眼睛被蒙上的那一刻起,他的身體就像一台停滞了的機器,不知道該如何運轉,“雖然身旁有引導員,但我一直沒能适應這樣的環境,找不到跑步的節奏。”那一刻,這位業務能力出衆的技師才真正感受到殘障人士運動員在賽場上需要面對的艱難險阻,“我感覺自己30米都移動不了,他們要繞着場地跑好幾圈。還有輪椅籃球,看起來不是非常難操作,但親身體驗後才了解,控制輪椅方向是一件很有難度的事。”在那場慈善運動會後,李亞亞做了決定,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到賽場為殘障人士選手提供更好的服務。
實作心願的機會很快來到,作為殘奧會的合作夥伴,李亞亞所在的企業向員工發出奧運服務意向郵件,他毫不猶豫地填寫了個人資訊。“這次冬殘奧會在我的祖國舉辦,我更應該貢獻自己的力量,展現國人的風采。”
服務工作重細節
來到北京後,李亞亞首先被派到以雪上項目為主的張家口賽區,參與運動員器材的調整和修複服務。據他介紹,目前張家口賽區的器材處每天9點開始服務,一直延續到下午比賽結束,“這幾天比賽密度不大,基本到(下午)2點半或者3點就結束了。”
這幾個比賽日工作下來,李亞亞最大的感觸,除了選手的拼搏精神,還有器材維修中細節的重要性。“上周日,剛剛奪得冬殘奧會越野滑雪女子長距離(坐姿)金牌的楊洪瓊來調整器材,她希望我們将她的冰椅調寬一些。”李亞亞回憶,他和幾個同僚很快量出了器材的尺寸,并就不同方向的使用感覺,乃至固定螺絲所在的位置,與新科冬殘奧冠軍進行了細緻地探讨。“到了賽場上,真正和器材為伴的,還是運動員,是以我們要做的,是盡量把每一個與器材有關的細節都做到最好。他們站上這片賽場,已經非常不易,我們作為服務人員,也要将心比心,争取讓所有選手帶着希望來,帶着笑容離開,真正享受奧運會的旅程。”李亞亞說。
楊洪瓊
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不僅讓運動員有了參與奧運、享受奧運、感覺奧運的機會,也讓全世界進一步了解中國。對于這一點,李亞亞有着最深的感受。
“來北京的飛機上,我旁邊坐的是一位來自芬蘭的同僚。”李亞亞回憶,飛機落地時,這位同僚被北京的景緻震撼了,“受制于媒體報道和疫情對旅遊業的影響,其實有不少外國朋友對中國的情況并不了解,這次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李亞亞說,從國内航空公司的服務,到機場冬奧會專屬通道的設定;從寬敞友善的接送巴士,到良好的住宿和餐飲條件,都将這些年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和不俗的大賽承辦能力,展現給了更多朋友。
“這次我們的團隊裡有30多個外國同僚,他們回去之後會把看到、感受到的一切告訴身邊的親友,這背後至少有30多個家庭,再經過輻射,影響的面可能更大,”李亞亞說,他相信2022年冬殘奧會後,會讓更多人重新整理對中國的印象。
撰文:新民晚報記者 陸玮鑫圖檔:新民晚報特派記者 李銘珅編輯:沈毓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