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82年生的金智英》到《她的名字是》:揭開了南韓偶像劇的假面

作者:文彙網
從《82年生的金智英》到《她的名字是》:揭開了南韓偶像劇的假面

在這個文學閱讀的時代,南韓作家趙南珠以"金智英,生于82歲"創造了南韓文學的奇迹。這部關于南韓女性日常生活的小說在頭兩年就賣出了一百多萬冊,就連南韓現任總統文在寅(Moon)也是其讀者之一。這部小說激起了一系列社會效應,讓趙南珠看到了文學可以擁有的巨大力量,并是以受到鼓舞。從那以後,她記錄了更多女性"看似沒什麼特别的,沒什麼大不了的"的生活,并在兩年後出版了她的新書《她的名字是》。

這是一部女權主義短篇小說集。作者聆聽了六十多位女性從9歲到69歲的故事,并用這些聲音寫下了小說。在內容和風格方面,這部小說是《82歲金志英》的延續,書中呈現了26個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金志英」:職場開始的「金志英」、懷孕的「金志英」、照顧孫子女的「金志英」、同性戀者與「金志英」、準備離婚的「金志英」、獨自在外國的「金志英」......他們的俗名是"女性"。

書中呈現的故事非常現實,從愛情、職場生活、婚姻生活到老年退休,相信隻要是女人,都會熟悉這些内容。許多日常情節和故事都來自現實生活,例如女性在懷孕,生孩子時做出的身體變化,或者她在工作場所遇到的差别待遇。這些材料的真實性有時很難分辨這是一份"小說",還是一份揭示當代南韓女性生存狀況的社會調查報告。趙楠竹自己也承認,曾擔心自己的作品會因為"屬性不明"而被放在非虛構書架上,但她還是堅持用自己的表達方式。她以"故事"的形式包裝"報告",使其易于閱讀和無聊。故事中女性面臨的各種困境,讓人在看完後思考。

從《82年生的金智英》到《她的名字是》:揭開了南韓偶像劇的假面

自《金智英82年》大獲成功以來,女性主義文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成為南韓文學中不可忽視的力量。今天的女權主義更關注女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經曆,尋求普遍性而不是專業性。書中呈現的女性極其平凡和熟悉,讀者甚至可能分不清書中的人物是否是他們自己。正是由于這種普遍性,讀者才有可能進入角色與他分享,進而形成一個基于性别的情感共同體。性别作為"一個強大的機構",使女性的經曆驚人地相似。書中的《金智者》猶如一面鏡子,反映了每一個"作為女人的生活",其中包括了内心深處逐漸迷失的自我,也包括了他生命的盡頭犧牲了自己,奉獻給别人,奉獻給我們的"母親"。

在這個自我追求的時代,女性的自我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再把"做好妻子、好媽媽"作為人生的唯一目标。他們有自己的夢想。然而,"女性"的地位使她們在現實生活中圍牆不已,個人價值的喪失成為許多女性痛苦的根源。作者熱衷于捕捉這些問題,并通過小說問人們:問題出在哪裡?

從《金智英,生于82歲》到《她的名字是》,這兩部作品在南韓和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在韓國,雖然許多男性聲稱她的作品已經"喚醒"了她的作品,加深了他們對女性的了解,但反對聲明已經聽到。去年10月,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金智英在南韓上映後遭到許多人的抵制,一些人在網站上釋出了低分,稱其為"被謀殺的偏執女性的狂歡節"。在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這部作品之是以受到關注,是因為它撕裂了許多南韓偶像劇的華麗外表。

從《82年生的金智英》到《她的名字是》:揭開了南韓偶像劇的假面

南韓經過幾十年的現代化改造,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男性優越和自卑的性别秩序并沒有根本改變,社會對女性的态度和态度仍然非常保守。在《離婚日記》一章中,當父親得知女兒要離婚時,他隻責怪女兒"不知道如何低頭"和"弄巧成拙"。他建議他的女兒不要離婚,因為他的結論是"一個獨自生活的女人會非常不快樂"。《寫給振明爸爸》,母親驕傲的女兒,認為靠自己的實力進入名校,畢業後進大企業工作,在别人眼裡是"零點女兒"。因為南韓社會的流行觀點是:專職主力女100分,準時下班的公務員或師範女兒80分,晚飯前可以趕回家上班女兒50分鐘,晚上12點下班的大企業員工女兒是零分。

南韓社會一直把無法忍受的耐心視為一種美德。努力工作,無條件地為家庭付出報酬,是人們視為母親的"。職場中也很少有告密行為,因為它們違反了下屬對父母的忠誠。這種社會文化創造了一個"沉默的大多數"。作為一名作家,社會責任感讓趙南珠意識到,必須喚醒公衆對問題的意識。隻有當每個人都試圖"打破沉默"時,社會才會改變。她聲稱她不是在試圖表達一個觀點,也不是在試圖面對男人。她的資訊是:"希望社會不會因為我們是女性而評判我們,而是把我們當作真實的人,而不是性别。希望每個女人都能在性别中立的條件下成為她想成為的人。"

從《82年生的金智英》到《她的名字是》:揭開了南韓偶像劇的假面

這本書與《82歲出生的金智英》最大的差別在于,它給人以希望,展現了女性在逆境中永不放棄的勇氣。"Re-Glowing Us"中的KTX空乘人員被該公司非法解雇,十多年來一直在進行勞工權利訴訟,為女性争取更好的就業環境。在《第二個男人》中,一名女員工因暴露老闆的性騷擾而遭受精神折磨,她堅稱自己不想看到更多的受害者,盡管她"每天都在甚至每時每刻都後悔"。在離婚日記中,決定離婚的姐姐勸告姐姐結婚,但告訴她,"就算你結婚了,也不要去想誰的妻子、誰的兒媳婦、誰的母親,做你自己。

也許書中最令人欣慰的人物是小說最後一部小說中的主角,13歲的女孩恩裡。作為一名年輕女性,她不僅意識到學校中的性騷擾和暴力,意識到所用術語背後的歧視性内涵,而且還希望通過競争學生領袖來改變這些情況。這個聰明又聰明又勇敢的女孩,或許在筆者眼中,是南韓社會未來的希望。因為從女孩身上可以看出,相信隻要敢說,敢于行動,世界就會改變,信仰已經紮根于人們的心中。

作者:劉靜(中國大學上海大學東方研究學院南韓研究系文學博士,講師)由郭朝浩編輯;編輯:劉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