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一顆花的種子,隻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會很燦爛地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的父母越來越尊重孩子,越來越崇尚快樂教育。但它常被人曲解成:放養孩子,順其自然,忽視了每一束花從種下到綻放,離不開陽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潤,還有默默耕耘的身影。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幕:
當孩子對舞蹈、美術等感興趣的時候,父母二話不說給報了班。然而當孩子學了一段時間不耐煩了,想要放棄時,父母遵從了孩子的決定。
他們往往會這樣想,是不是我的孩子沒有天賦,是不是應該讓他去學習他擅長的強項才會事半功倍?
殊不知,看上去是對孩子的尊重,實際上卻是對孩子的放任,這是父母極其不負責任的表現。
01 給孩子過多的自由,是某種意義上的不負責
劉歡曾經在一次采訪中談及自己女兒的教育問題時,充滿惋惜之意:
“我女兒音樂品味挺高的,她的音樂感悟力特别好,有這方面天賦的孩子,還是可以推一把。
我和我太太覺得對孩子應該從小奉行快樂教育,别強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是以一直沒有迫使她學這些那些,現在我覺得有點後悔。”
世界沒有後悔藥,孩子學習的最佳年齡錯過了,就再也回不來了。蔡康永曾說過一段話,說得非常好,他說:
5歲覺得遊泳難,放棄遊泳,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遊泳,你隻好說“我不會耶”;
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隻好說“我不會耶”。
世界上最大的遺憾莫過于:我本可以。
前陣子和一位朋友聊天,他的工作是外賣員,每天風裡來雨裡去,工資又低。他說,自己後悔了,也經常抱怨爸媽。因為,從小他的爸媽就對他沒有什麼要求,隻想他健康快樂地成長,是以不曾逼過他學什麼。
學習成績不好,沒關系;學不會畫畫、彈不了琴……也沒關系。考不上大學,隻好出來工作;沒有好的技能,隻能當外賣員。
學習本身就是一種長久知識的積累,知識積累本身就是一個枯燥的過程,很少有快樂的時候。這時候,很多孩子都想過退縮、放棄,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能力為人生把握方向。
而作為父母的,應該給一些建議、引導和鼓勵,讓孩子懂得學習和堅持的意義。而不是聽之任之,把撒手不管當成靜待花開。
如果不想讓孩子長大後後悔,父母就要承擔起責任,走在前面,成為孩子的引路人。
02 教育,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自覺
經常聽到家長說:“我家那小子做事情總是不自覺,什麼事情都要監督他。”
最近,我的閨蜜也經常在為教育她兒子的事情煩惱,她總跟吐槽說:“我兒子的自覺性真的太差了,總要時刻盯着他才行。”
就拿吃雪糕這件事來說吧,早上已經吃過一根雪糕,而且保證一天之内不會再吃的。沒想到下午又看到他偷偷地躲在房間裡吃雪糕,還以為躲起來父母就不會被發現。
我對她說,在教育孩子這條道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
以前的我,也曾以為孩子就要放養,這樣她才能擁有更多自由的空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後來我慢慢發現,要教育出一個優秀且自覺性高的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能指望他能自覺,你不限制孩子,那隻會讓他越來越放縱自己。
有些孩子之是以“不自覺”,是因為他身上的“惰性”,而這種“惰性”直接來源于父母本身。
我有一好朋友,兒子剛上一年級,她的兒子拒絕去學校,她就給他請假,或者跟他談各種條件,才能讓他乖乖去上學。
我跟她說:“你這樣教育行不通的,孩子學會跟你談條件之後,更加不會自覺,不會聽你的話了。”
她說沒辦法,小時候寵習慣了,現在越長大越不聽話了,他不自覺我隻能用各種方法哄着他。
相信如果她一直用這種方法教育孩子,那他以後會更加不自覺,更加為所欲為。一直都很認可一句話:好孩子都是管出來的,熊孩子都是慣出來的。想培養出一個熊孩子很簡單,由疼愛到溺愛,孩子被嬌慣放縱久了,就會變成熊孩子。
而想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也很簡單,那就要給他恰到好處的管束!
03 優秀的孩子,離不開父母背後的付出
優秀孩子,都離不開父母在背後默默的支援和付出。
幾年前,一部《摔跤吧!爸爸》風靡全國,影片中的爸爸非常“無情”,每天都逼着姐妹倆練習摔跤,許多人心疼孩子,卻忽略了爸爸為此付出了的努力。正是這份“無情”的付出,讓兩個女孩逃過了終生與鍋碗瓢盆為伍的宿命。
爸爸的遠見,女兒的努力,才讓她們的未來有了選擇的機會。世界上沒有什麼成功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獲得,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也是。
當你羨慕别人家孩子作文寫得好時,卻不知道背後的父母早在孩子幾歲就開始親子共讀,流利的語言表達是幾百本童書滋潤的結果 ;
當你羨慕别人家孩子學習不用操心時,卻不知道背後的父母為了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下了多少工夫;
當你羨慕别人家孩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卻不知道背後的父母多少次風雨無阻地接送,多少個晚上在忍住脾氣,耐心地陪練.....
教育,也需要父母的用心和努力。
陶行知曾說:“我們對于兒童有兩種極端的心理,都對兒童有害。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忽視則任其像茅草一樣自生自滅;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長,反而促其夭折。”
冷漠地逼迫和一味放任孩子,都是兩種極端。做父母最難的是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讓孩子在巨大的學業壓力面前,仍然可以擁抱快樂。
真正的靜待花開,不是真的放任孩子,什麼都不管,而是父母在心态上要保持希望,相信成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觀察并接納孩子成長的不同節奏,因材施教。
可以嚴厲,但要有耐心,可以慈愛,但要有威信,用心澆灌,總會有花開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