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學會讓父母感覺“難受”的孩子,才能走向真正的成熟

心理學:學會讓父母感覺“難受”的孩子,才能走向真正的成熟

2018年,電影《狗十三》上映,影片講述了花季少女李玩的無奈成長史。

李玩的父母很早離婚,她跟着爺爺奶奶生活,在“要聽話”的中國式教育中,李玩被幾乎所有親人用情感“束縛”。

當李玩需要在實體和天文興趣小組中做出選擇時,父親卻出于“為她好”,逼她報名英語興趣小組;

當李玩心愛的狗狗“愛因斯坦”意外走失時,家人隻是拿來另一隻同品種的小狗,聲稱它就是走丢的那隻,沒人了解女孩的心理感受;

心理學:學會讓父母感覺“難受”的孩子,才能走向真正的成熟

那李玩的家人是不關心她嗎?

答案當然不是,即便是繼母,也從未對李玩打罵,甚至是小心翼翼地讨好她,父親雖然脾氣暴躁,但言語行動中卻不乏對李玩的關愛。

雖然幾乎所有人都對李玩打着“為你好”的旗号,所說、所做的一切也都情有可原,但呈現的卻是一種典型的“中國式教育”——為人父母為子女奉獻理所應當,但子女也應該順從父母的意願,成為大人口中的“好孩子”。

心理學:學會讓父母感覺“難受”的孩子,才能走向真正的成熟

然而對孩子們來說,在家長的“強權”下順從,其實是一種親子間病态的共生關系。在心理學看來:孩子的反叛盡管經常讓父母感覺很“難受”,但這是走向成熟的一個必然過程,孩子正是通過反叛逐漸實作思想上的獨立、人格上的完善,成為一個真正成熟的人。

家長控制欲太強,會讓孩子感到“窒息”

或許很多“中國式家長”看來,我為子女安排人生、鋪平道路,這是為人父母應盡的責任,孩子理應懷抱感恩之心才對。

但事實上,家長這樣的教育方式,隻是“控制欲強”的一種展現,生活在其中的孩子,隻會感到“窒息”。

去年知名偶像吳亦凡被刑拘,無數人震驚于他為何釀成如此大禍,事實上這和其母親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

心理學:學會讓父母感覺“難受”的孩子,才能走向真正的成熟

吳亦凡成長于單親家庭,很早就和母親移民加拿大生活,或許是由于不幸的婚姻經曆,吳母将所有注意力都放到了孩子身上,她希望吳亦凡能考上名牌大學,按部就班成為一名醫生,并制定了十分嚴苛的标準:不僅要求吳亦凡按時放學回家,還要他每天彙報所有事情。

有一個控制欲如此之強的母親,吳亦凡感到十分“窒息”,幾次嘗試反抗卻都以失敗告終,雖然最後成功去南韓當上了“練習生”,并在娛樂圈取得不錯的發展,但由于從小習慣被母親安排一切,他即便早已經長大成人,一旦遇到事情,還是會第一時間向母親求助。

最終吳亦凡終于被母親親手送進監獄,也正是因為母親過強的控制欲,毀掉了他的一生。

心理學:學會讓父母感覺“難受”的孩子,才能走向真正的成熟

作為母親,要懂得主動脫離“共生關系”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客體關系理論”,意思是指寶寶在3歲前,會與母親處于共生關系,他們不知道媽媽是“我”之外的别人,此時寶寶往往極度依戀媽媽,将媽媽看做身體的一部分。

而在這種共生關系中,一方面由于人的生理本能,另一方面由于角色認同、心理需要,媽媽會在無意識中将意願強加到寶寶的身上,産生控制欲。

是以當寶寶把對媽媽的依戀,逐漸轉移到其他客體上時,我們要懂得主動脫離這樣的“共生關系”,讓孩子與社會建立聯系,習得這個世界的規則,否則一旦這樣的過渡沒有完成,就會演變成“病态”的共生關系,影響孩子一生。

心理學:學會讓父母感覺“難受”的孩子,才能走向真正的成熟

實作自我價值,比專注孩子成長更重要

有些寶媽在生育之後,會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到孩子身上,完全将孩子當做自己的情感寄托,乃至于逐漸失去了自己的人生,無意識間對孩子變得苛刻。

事實上,對孩子成長過多幹預,隻會無意識給予孩子情感束縛,陷入“控制欲過強”的怪圈中,我們隻有先成為最好的自己,才能讓孩子也變得優秀。

當孩子自我意識覺醒後,我們不妨試着轉移生活的重心,努力經營好婚姻關系、社會人際關系,将目光更多投向于自我成長,而非一直對孩子寄予厚望,試圖控制其成長軌迹。

而對于孩子來說,走向成熟的第一步,其實是逐漸擺脫對父母控制的依賴,試圖讓父母是以“難受”,這樣的短暫“陣痛”,會給孩子帶來更廣闊的人生。

心理學:學會讓父母感覺“難受”的孩子,才能走向真正的成熟

歪媽結語:

龍應台在《目送》中寫道: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你和他的緣分,隻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選。”

随着孩子慢慢長大,或許與我們再也不會像小時候那樣親密,但這恰恰代表孩子真正的成長,而為人父母的最高境界,其實就是學會放手。

今日話題:你身邊有對孩子控制欲很強的家長嗎?

我是@歪媽,家有萌寶一枚,專注于孕期、育兒方面的知識研究,更多的幹貨内容,請關注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