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家:一個性格内向的人,根本不需要社交

作者:航天器
心理學家:一個性格内向的人,根本不需要社交

撰文 / 第一心理主筆團

編輯 / 湯米

一、什麼是“内向”

“我不是不願交談,隻是沒有強烈的需要去社交。”——這是内向者常被誤解的真實心聲。

人們常對内向者有這樣的印象:

他們通常寡言少語、獨來獨往、羞澀、故作深沉。

他們避免與人争執或競争,卻對細節格外關注;

動作緩慢、思維謹慎,不輕易表達自己的觀點;

說話聲音低沉、細微,總是小心翼翼地觀察他人的反應,并調整自己的行為。

心理學中,内向性格是氣質的一種表現形式,這類人的言行和情緒通常更傾向于内心世界。

心理學家:一個性格内向的人,根本不需要社交

在艾森克的個性理論中,内向性格被定義為安靜、孤僻、反思和喜愛獨處,不喜歡社交活動。

内向者往往保守,除了與親近的朋友外,他們與人保持一定的距離。

他們總是制定周密的計劃,以確定行事有序,避免沖動行為,其日常生活規律嚴格,遵循傳統的道德觀念。

他們很少主動攻擊,情緒上有時顯得悲觀。

内向的人容易感到焦慮、緊張、易怒和抑郁,這些心理狀态也常影響他們的睡眠品質。

總的來說,内向性格的表現與個人的教育水準、經曆和生活環境等因素緊密相關,通常在中醫中被歸類為“氣虛”體質。

而外向性格的人與之形成鮮明對比。

外向者的性格特征與内向者完全相反。

心理學家:一個性格内向的人,根本不需要社交

在一個強調速度、競争和果斷的社會中,外向者的行為和性格特征更符合主流價值觀。

他們的行為和表達方式充滿了動力和魅力,這種特質不僅推動了社會的快速發展,也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财富,是以廣受歡迎。

然而,這種社會環境也給内向者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使得他們在一個由外向者主導的社會中小心翼翼地生活,心理和身體都承受着重重考驗。

二、内向性格與外向性格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能量擷取方式,各有其優勢。

從根本上說,社交是一種基于個人動機和目标的主動行為,是人與人之間自發建立聯系和交流的過程。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的理論指出,

内向者傾向于從内部擷取能量,他們更喜歡在安靜的環境中獨立思考和自我檢討,遠離社會的喧嚣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探索世界和尋找内心的甯靜。相比之下,外向者通過與人交往、參與社交活動來擷取能量。

通俗地說,内向者看似靜如止水,表面上無波無瀾,但實際上他們的内心正在不斷地變化和成長。

心理學家:一個性格内向的人,根本不需要社交

而外向者則活力四射,行動迅速,常常出現在各種熱鬧場合,有時他們的活躍甚至會讓人感到不适。

正是這種充滿活力的性格和深度的社交活動,為外向者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能量。

三、尊重天生的性格

“平靜的生活中孤單和單調激發了創新的思考。”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内向與外向,本質上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能量擷取方式,各有其獨特的優缺點。

然而,内向性格的人往往更容易被誤解,被貼上和的标簽,遭受不少冤枉和委屈。

一些内向性格的人是以被迫嘗試社交,以期改變他們在群體中的形象。

實際上,内向者并不必要強迫自己社交。

如前所述,一個人如果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性格特點,就應該尊重自己的本性,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來擷取能量和展現自己,而不是去迎合外界的刻闆印象。

心理學家:一個性格内向的人,根本不需要社交

據估計,全球約有三分之一至一半的人口具有内向性格。

由于長期以來内向性格被一些對心理學知識缺乏了解的人誤解,現代心理學對内向性格的特點、習慣和需求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為内向性格的人“正名”。

例如,赫伯特·布魯默( Herbert George Blumer)在他的《象征性互動論》中提出了“自我互動”這一概念。

在現代心理學中,這一概念被視為自我意識形成和覺醒的過程,其結果是自我認同的建立。

通過這種解釋和理論,我們可以看到,對内向者而言,每一次的内省都是一次自我互動的過程,這一過程實際上是自我逐漸覺醒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内向者通過思考、獨處和深入探索事物的本質來完善自我,這種内向的傳播方式可以形成與外部社交同樣緊密的社會聯系,并帶來高品質的回報和友誼。

心理學家:一個性格内向的人,根本不需要社交

這不僅避免了内向者因頻繁社交而感到的厭煩和疲憊,而且從根本上幫助内向性格的人更好地了解自己,更加懂得如何與社會和外界和諧相處。

同時,性格科學家也發現,内向和外向其實是性格的兩個極端,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各有其優勢——隻是兩者在某些方面不同罷了。

公衆應該對這兩種性格有一個客觀和公正的認識,而不是單純偏愛外向性格。

内向是一種無法改變的内在氣質。

作為一個内向的人,最好的方式是利用這一點,認識到它是一個自我覺醒的過程,而不是與之對抗。

請記住,珍視自己與生俱來的性格,安靜地走自己的路,走向自己的目标,這是對自己的最好保護和了解,是在這個複雜多變的世界中對自己的最大尊重。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放松身心,尊重自己的天然性格,并學會在各種社會關系和日常交往中,如婚姻、親子關系、人際關系和職場環境中,與世界和諧相處。

四、重視主觀體驗的内向型社會

“保持忠誠于你内向的本性,去做那些适合你、滿足你需求的事,你會靜靜地施展你的影響力,然後改變世界!” ——西爾維娅·洛肯

盡管目前的社會結構以人際交往、社交網絡和社會習俗為主,這對性格内向的人并不友好,他們經常受到誤解。

他們常被建議,甚至被告誡要多參與社交活動,多融入人群中。

榮格在他的著作《心理類型》中指出,

盡管我們的現代社會普遍傾向于外向型人格,形成了一個以外傾為主的社會,在人類社會的漫長進化過程中,一直維持着群居生活的模式,但對于主觀情感和體驗的需求實際上一直存在。

随着物質條件的日益改善,人們對精神層面的需求也逐漸增長,不再僅僅滿足于物質的需求,而是開始更加注重主觀感受,關注内心的深層次需求。

心理學家:一個性格内向的人,根本不需要社交

這些正是内向型性格的人所擅長的領域,這意味着在未來,擁有内向型性格的人将對社會産生更大的影響力和作用,未來社會的形态也将是一個以内向型為主的社會。

是以,了解了以上這些之後,我們希望你能更深刻地了解自己,肯定自己的價值。

一旦了解了自身的性格特質,你就會明白,作為一個内向型性格的人,你其實并不需要強迫自己社交,保持在你最擅長的狀态,這本身就是對自己最大的肯定和最好的福利。

就像美國鄉村音樂女王多莉·帕頓(Dolly Parton)說的那樣:

認識自我,為自己而活!

The End -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本文關鍵詞:内向、心理學

圖檔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微信公衆号:第一心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