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上,和父母不親的人,往往都有一個共性

作者:航天器
心理學上,和父母不親的人,往往都有一個共性

撰文 / 第一心理主筆團

編輯 / 湯米

在我們的人際關系中,各式各樣的聯系不斷形成,與偶然發生的愛情和友情相比,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系因為有血緣的紐帶,顯得更加密切和堅固。

在日常生活中,一個顯著的現象是,我們似乎永遠不擔心會失去父母的愛。

無論我們與父母之間發生多麼激烈的争執,我們内心對于他們的愛始終是堅定不移的。

然而,仍有一些人的與父母的相處方式,在外人看來幾乎難以了解。

俗話說,但這些人卻像斷了線的風筝一樣,獨自遠離家鄉,即使身處異地,與父母的聯系寥寥無幾。

心理學上,和父母不親的人,往往都有一個共性

這種距離并沒有使他們更加親近父母,反而顯得更加冷淡。

同時,他們對父母的近況、狀态和情緒也不甚關心,即使偶爾聽到親戚或父母的埋怨和不滿,他們也似乎毫無感觸。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不禁會在心理學的視角下探詢他們是否在原生家庭中經曆過某些創傷,

或許他們天生情感淡漠,難以與人建立親密關系,又或者是因為他們本身性格的問題,缺乏基本的同理心和情感體驗。

但經過對這類人的觀察,我們發現這些初步的解釋并不準确。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這些人共有的特點是在童年時期遭受了父母的“情感忽視”。

這種經曆帶來的失望和沮喪,以及成年後為了自我保護而刻意避免對父母的期待和依賴,是他們冷漠的根本原因。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這類人的心理動機,我們需要引入心理學領域的“依戀理論”。

心理學上,和父母不親的人,往往都有一個共性

這一理論指出,

在個體還是嬰幼兒的時候,他們與照顧者之間會形成一種特殊的情感關系,這種關系主要是嬰兒對父母的依戀。

那些熟悉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的讀者應當了解,早期的情感體驗将直接影響個人後續的人格形成、社會交往和情感溝通。

如果在這一關鍵期,父母采用了不當的教育和養育方法,如經常性地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未能妥善處理孩子的情緒、采取回避或壓制的方式回應孩子對關愛和愛的需求等,都可能導緻孩子形成一種回避型的依戀風格。

這種依戀風格的具體表現在成年後就是與父母關系冷淡、疏遠。

讀到這裡,有些人可能會質疑,這些都是小時候的事情,現在幾乎已經沒有任何記憶,怎麼可能還會影響到我,這似乎有些牽強。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簡單。那些過去的情感忽視經曆,特别是在三歲以前所經曆的各種忽視,會在我們潛意識中留下終生的影響和心理創傷。

心理學上,和父母不親的人,往往都有一個共性

當我們提及家庭時,内心往往充滿了孤獨、失望、怨恨、恐懼和痛苦。

即使我們有時會試圖将這些不愉快的記憶抛諸腦後,這并不意味着由父母造成的情感創傷已經得到了愈合,而隻是我們在内心深處暫時将其隐藏了起來。

實際上,對父母感到不滿是一種很普遍的情感,

在一定程度上,原生家庭中的痛苦經曆确實可能導緻人們産生極端的思想,是以這種心理狀态也是可以了解的。

心理學上講,

仇恨心理通常源于愛之所生,愛是仇恨的基礎。

心理學上,和父母不親的人,往往都有一個共性

當一段親密關系被破壞時,個體往往會對那些破壞關系的人産生強烈的仇恨。

有一句著名的話說:

“世上原本無仇恨,仇恨是因愛而生;地獄中原本無憤怒,隻有一名受到嘲笑的嬰兒。”

在一項對北京市3000名中學生的心理狀況所做的随機抽查中,研究者探讨了學生對父母的感情态度。調查結果令人震驚:僅有4.75%的學生表達了對父母的喜愛,相比之下,高達56.28%的學生表達了對父母的極度不滿甚至強烈憎恨。

這一發現不僅引人深思,更應激起社會對目前家庭關系和親子溝通問題的關注。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言:

“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治愈童年。”

這句話恰到好處地說明了我們将會在餘生中不斷嘗試通過各種方式來彌補心理上的缺失。

心理學上,和父母不親的人,往往都有一個共性

事實上,根據我個人的經驗,我與父母的關系從未真正親密過。

我發現,隻有當我考試取得好成績時,才會獲得父母的表揚和誇獎。

我就像是一個永不知疲倦的“工具人”,不懈努力地學習,隻為赢得那點微不足道、幾乎像是施舍般的關注和愛。在父母的親戚和同僚看來,我似乎總是“别人家的孩子”。

是以,當我上大學後與父母幾乎斷絕聯系,一年半載不與他們溝通,甚至連寒暑假也不回家時,他們都感到非常驚訝并且無法了解。

而這一切,實際上隻是我出于自我保護的需要,害怕再次對父母敞開心扉後又會受到緻命的打擊。

心理學上,和父母不親的人,往往都有一個共性

國際著名家庭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在其著作《原生家庭》中提到:

“有毒的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情感影響,猶如化學毒素般持續蔓延。”

盡管我内心極力想要抹去那些情感忽視的過去對我的現實生活的影響,但往往力不從心。

沒有人天生就不願親近家人,那些與父母關系疏遠的人,很多時候隻是在尋求接納與愛的成長過程中遭遇了挫折和傷害。

The End -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本文關鍵詞:家庭關系、心理學

圖檔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微信公衆号:第一心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