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來到“大眼觀察”欄目。本欄目将彙集業内有趣、有料的熱點内容,歡迎大家每周來觀看。
昨天,筆者把來公司的第一台電腦用報廢了…相信大家都有類似的經驗,用了很多年的報廢電器二三十塊錢賣給了收廢品的大叔。那這些報廢家電最後都去哪了?

01廢棄電器改頭換面成“新機”
經過調查發現,全國僅20%的廢棄家電被妥善回收,像筆者的電腦就屬于這部分,會由公司行政部做正規報廢處理。
但有很多廢棄電器都被小商販回收,把還能工作的零件拆下來,和其它電器的零件組裝在一起,變成一台“全新”電器,繼續流入市場販賣,商販從中謀取暴利。
路邊的維修店回收二手手機也是如此,都是把還能用零件拆卸下來,安裝在其它手機上。
這些去路不明的廢棄電器,會以新的身份流入到其它消費者手裡。壽命、性能都無法得到保證,很多消費者拿到新機沒幾天就壞掉了。
02企業、消費者吃力不讨好,讓正規回收難上加難
盡管我們知道淘汰下來的電器,最好别随意丢棄污染環境、更不要當廢品賣給小商販。
但對于消費者而言,正規回收機構和家電企業出的回收價格太低了,賣給小商販更劃算。
而對于電器企業而言,回收的電器可再利用的配件少,并不掙錢。是以規模小點的公司,是不敢輕易做電器回收的,這才讓小商販掌握了“财富密碼”。
不過從2020年起,國家就已經在研究電器回收的事情了,頒布了多項相關政策,相信幾年内就可以實作電器綠色回收,打造良好的電器行業閉環。
03調動消費者熱情,讓家電回收更容易
筆者認為,除了給予企業扶持、消費者回收補貼等資金支援,同時要把電器回收流程簡單化、透明化。
例如讓消費者都能看得到自己的報廢電腦、家電是如何拆機、零件分類、回收再利用的,能夠對保護環境做出什麼樣的貢獻,這樣才能提高消費者的回收熱情與社會責任感。
另外,買家電時要注意,低價“新機”恐有存在某種問題或陰謀,裡面零件是很有從二手家電中摳出來的,沒準用了兩天就壞了…
(7879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