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能源汽車這杯酒,家電企業喝起來香不香?

2022年4月,身居上海的李斌因生活物資供應緊張,被迫在微信群“以蔥換鹽”。缺鹽的李斌還能樂觀地生活下去,他創立的蔚來電動車卻因為供應鍊問題而暫停生産。

這是高歌猛進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在2022年遇到的又一場尴尬處境。在此之前,國家補貼政策“退坡”、冬天充電樁嚴重不足等問題,已經為處在風口的新能源汽車行業潑了一盆冷水。

然而,降溫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并沒有影響中國家電産業鍊上下遊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巨大期望。過去兩年來,中國家電産業鍊上下遊企業紛紛入局新能源汽車市場,雖然布局方式不盡相同,但這一态勢已成,方興未艾。

籠罩在全球經濟與能源危機的陰影下,中國新興的新能源汽車産業,會是中國家電業破局的關鍵嗎?

新能源汽車這杯酒,家電企業喝起來香不香?

家電企業挖掘下一個增量市場

中國家電産業勵精圖治發展40餘年,如今已成為全球無可替代的家電産品制造基地,巨量的制造規模和日益更新的制造水準,令中國家電産業上下遊企業無論在精密制造還是科技研發上都成為引領全球發展的存在。但與此同時,包括冰箱、洗衣機、空調、廚房電器等在内的衆多家電品類已經全面進入規模增量的瓶頸期,存量市場成為常态。無論從擴大營收業績還是從增加投資熱點的角度來說,很多中國家電企業都到了亟待尋找下一個增量市場的重要時期。

2022年2月春節剛過,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親自趕到安徽安慶,參加安慶威靈汽車部件新基地的開工儀式。僅此基地一項投資,就達到110億元,成為美的集團曆史上最大的投資項目,而這隻是美的工業技術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投資的一部分。

在安慶威靈投建儀式舉行的前3個月,格力電器以30億元控股盾安環境,這一收購背後重要的一環,正是盾安環境成型的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系統。而在此前,格力電器又通過司法拍賣的形式全面收購銀隆,将钛酸锂電池及新能源大巴等業務并入格力電器。

在過去兩年的時間裡,海信、海爾、創維、萊克、海立壓縮、大洋電機、卧龍電驅等衆多家電産業鍊上下遊企業均入局新能源汽車領域(詳見電器微刊後續報道),上述所有企業戰略布局的前瞻分析,都将新能源汽車視為下一個巨大的增量市場。

入局新能源汽車産業,開辟新的增量市場賽道,成為衆多家電上下遊企業的共同選擇。

那麼,新能源汽車市場前景有多好?這一問題的答案,至少在蔚來宣布停産之前是沒有任何疑問的。

新能源是全球汽車市場的風口

從行業整體情況來看,新能源汽車是全球汽車産業綠色發展、低碳轉型的重要方向,也是中國汽車産業高品質發展的戰略選擇。2021年,國家相關部門先後出台多項政策,有力促進了新能源汽車産銷量的大幅增長。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釋出的資料,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産銷量分别為354.5萬輛和352.1萬輛,同比均增長1.6倍,市場占比達到13.4%。同時,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也實作了快速增長,全年出口新能源汽車31萬輛,同比增長超3倍,超過了曆史累計出口總和。目前,新能源汽車已經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拉動的新發展階段,呈現市場規模、發展品質雙提升的良好發展局面。

《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的發展願景——到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到2035年,純電動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公共領域用車全面電動化,燃料電池汽車實作商業化應用。在中國新能源汽車未來發展空間巨大的同時,随着多國禁售燃油汽車的計劃出台以及新能源汽車補貼,海外市場也呈現出巨量的增長空間。

美的工業技術事業群總裁伏擁軍在2021年末時表示:“幾年前業内不少人懷疑我們研發新能源車相關技術的前景,認為中國新能源車市場總量不會太大。但今天大家看到了,中國新能源車在2021年賣出了350萬台,而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這個數字在2022年将達到500萬台,2025年達到1000萬台都是有可能的。”

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增量入口在哪?

從家電及消費電子企業目前入局新能源汽車的動向來看,目前隻有創維選擇了整車制造路線,這還是創維集團創始人黃宏生個人控股南京金龍客車後的曲線戰略。而目前大多數家電企業看重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空間,來自上遊配套。

由于與傳統燃油汽車截然不同的設計理念,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不僅催生了整車市場的競争更新,更直接新增了燃油車設計中所沒有的核心部件——在電機、電池及電控系統組成的新能源車“三電”體系中,多個環節的電機系統、多個空間的電動熱管理系統、多種互動的智能控制系統,成為完全新增的新能源汽車核心需求。按照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速度推算,僅熱管理一項,就能新增約500億元的市場需求(詳見電器微刊後續報道)。

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家電産業上下遊企業恰好在以電機為核心的驅動控制領域、以壓縮機為核心的溫度管理領域均積累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精密生産的經驗,外加電子裝置底層技術的通用性和低成本高品質的靈活性,幾乎完美符合新能源汽車産業帶動的新增配套需求。這樣的比對度,甚至讓一些人士判定“新能源汽車是帶輪子的家電”。

是以,目前大部分家電上下遊企業布局新能源的主要方向,鎖定在新能源汽車的熱管理系統、電機主驅/輔助系統和智能控制系統。

理論上,如果家電企業能夠成功入場,新能源汽車配套領域将成為巨大的營收增量點,同時也必将因新能源車本身的“風口”屬性,成為吸引巨額新投資的關鍵點。

為家電企業“量身定制”的迫切需求

值得推敲的另外一點,是新能源汽車産業鍊配套對家電企業的潛在需求。

2022年,俄烏戰争導緻國際原油價格暴漲,卻間接引發新能源汽車的價格上漲。這裡有燃油車需求下降的客觀原因,更有新能源汽車供應鍊缺口的問題。于是在汽車、晶片等領域老生常談的“卡脖子”問題,也出現在了新能源汽車領域。

縱觀新能源汽車“三電”體系的各種細分零部件配套不難發現,包括主驅電機、EPS轉向電機、電動空調壓縮機等在内的多種核心零部件配套仍然由外資企業掌控。這一局面不僅令新能源車配套成本居高不下,也令供應鍊安全無法保障。

以中國新勢力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産業,亟待具有高品質生産、高效率周轉、高性能産品、低價格供給等特質的國産企業走上前台,解決目前供應鍊被外資掌控的短闆。而這些特質,簡直就是為中國家電企業量身定制。

伏擁軍曾表示:“我們既然在家電行業能夠一年産1億台核心的壓縮機,我相信我們也有能力在汽車産業的核心關鍵部件、核心關鍵系統提供最優的解決方案。”

這是目前所有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家電企業一緻的觀點。成功踐行新賽道,卻絕非易事。

時不我待的機遇和肉眼可見的挑戰

從新能源汽車在2021年銷售額爆發式增長,以及消費端因原油價格暴漲、政策支援等原因需求進一步提升的角度來看,即使遭遇疫情封控等影響,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态勢仍然處于“風口”。

過快的發展速度呈現出巨大的機遇,但也意味着把握機遇的難度巨大。在與多位家電上下遊企業負責人交流後,有一個相對統一的觀點,即時間是這場大機遇中最大的挑戰。

汽車産業對零部件的适配性、可靠性、壽命等驗證非常嚴格,即使是目前衆多新勢力電動車企業對上遊新零部件的比對驗證持相當開放的态度,一個全新部件的應用往往也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對于急于切入新能源車市場的衆多家電企業來說,過低的品牌認知度和過長的驗證時間形成了劇烈的沖突。

是以,一些家電企業采用收購的方式直接切入新能源汽車市場,如海信收購日本三電、萊克收購上海帕捷,未來包括美的在内選擇通過收購方式搶時間幾乎也是必然的選擇。但并購營運的風險也不低,在人才管理、核心技術交割與融合、持續的投資整合與利潤回報等環節,都存在協調風險,收購技術上相對陌生的公司,對收購方的管理水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相反,憑借自身技術默默耕耘,不僅面臨着巨大的時間成本,同時更要應對殘酷的競争環境,在技術門檻并不低的電機、熱管理領域,家電企業要應對技術人才的儲備、技術研發的速度、巨額的資金投入等内部挑戰,還要面對嚴苛的驗證标準、成本與價格的戰略平衡、外資品牌的壟斷競争等外部難題。

以史為鑒,中國家電企業20年前造車潮成黃粱一夢的曆史還曆曆在目(詳見電器微刊後續報道),相信如今已經在規模、技術和制造技術上均能引領全球的中國家電業,能夠在這一次的新能源汽車的賽道中,再次取得曆史性的突破,成為助推中國新能源汽車事業騰飛的核心力量。

嚴正聲明:“電器微刊”所有原創文章,轉載均需獲授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