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水浒人物漫談】盧明專欄|莫小看阮氏三雄

【水浒人物漫談】盧明專欄|莫小看阮氏三雄

阮氏三雄”(左起: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

文/盧明 編輯|燕子 圖檔|網絡

阮氏三雄,指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他們是《水浒傳》塑造的自石碣村走向梁山聚義的三位英雄兄弟。通觀小說所寫,阮母家中隻有這兄弟三個,并無阮老大、阮小三、阮小四、阮小六出現。大概這兄弟三人,隻是按照當地某種習慣,與其叔伯兄弟按一個順序排。至于同父同母的這三個人,阮小二就是老大,阮小五就是老二,阮小七就是老三。

阮小二綽号立地太歲,排梁山好漢第二十七位,水軍八頭領第四位,征方臘時在烏龍嶺水路兵敗自刎。阮小五綽号短命二郎,在梁山好漢中排第二十九位,八大水軍頭領第五位。随宋江征讨方臘時在清溪縣被丞相婁敏中所殺。阮小七綽号活閻歲,排梁山好漢第三十一位,水軍八員頭領第六位。受招安後被封為蓋天軍都統制,因穿着方臘的龍袍戲耍被剝奪官職貶成平民,和老母親回石碣村打魚,六十壽終。

阮氏三兄弟,個個武藝出衆,義氣當先,敢為兄弟赴湯蹈火。阮氏三雄是最早跟随晁蓋加入梁山隊伍的元老級人物。當初,吳用說服阮氏三兄弟跟随晁蓋,在黃泥岡用蒙汗藥麻倒楊志,搶了生辰綱。晁蓋等人為躲避官府的追捕,投奔梁山泊。官軍追到時,被晁蓋帶領的兄弟們打得落花流水,這其中,阮氏三雄立了大功。上梁山後,阮氏三雄作為重要的水軍頭領,充分發揮水戰的作用,出了很大的力。

三阮屬漁民身份,過着窮苦的生活。雖然他們種地,靠打漁為生,按“士、農、工、商”的分法,應當分在農民行列,在他們身上,展現着農民身份的起義者幾乎全部的特點。

他們屬偏遠地帶的窮苦漁民。說他們窮,是從《水浒》文字中得到的:阮小二住處:“枯樁上纜着數隻小漁船,疏籬外曬着一張破魚網,倚山傍水,約有十數間草房”。阮小五住處:“團團都是水,高埠上有七八間草房”。那阮小五穿着:“斜戴着一頂破頭巾”,“披着一領舊布衫”。住草房,穿破衣,自然是窮喽。

由于偏遠,他們天不怕,地不怕,“老爺生長石碣村,禀性生來要殺人”;由于貧苦,他們革命精神最強,“若是有識我們的,水裡水裡去,火裡火裡去”;由于處于江湖,他們有着好漢的勇武氣質和義氣精神,“立地太歲”、“短命二郎”、“活閻羅”的綽号,就反映了他們的形象。雖然在底層,他們對官府的黑暗腐敗,有着清醒的認識:阮小二就說“如今該管官司,沒甚分曉,一片糊突。千萬犯了迷天大罪的,倒都沒事”。

他們想改變自己的生活,又找不到其他的門路,自然眼饞落草為寇者“成甕吃酒,大塊吃肉”、“論秤分金銀,異樣穿綢錦”的生活方式,覺得自己“空有一身本事,怎地學得他們!”總想有個領頭的,帶着他們幹一番事來。吳用看重他們“義膽包身,武藝出衆,敢赴湯蹈火,同死同生,義氣最重”,于是,就聯絡他們參與智取生辰綱的行動,使他們從此走上反抗的道路。

阮氏三雄的英風豪氣,在石碣湖打響抗拒官府的第一場戰鬥中,表現得淋漓盡緻:他們在湖中,機動靈活,得心應手,打得前來緝捕的何濤隊伍一敗塗地。阮小七罵何濤:“你這厮是濟州一個詐害百姓的蠢蟲!我本待把你碎屍萬段,卻要你回去對那濟州府管事的賊驢說:俺這石碣村阮氏三雄,東溪村天王晁蓋,都不是好撩撥的!我也不來你城裡借糧,他也休要來我這村中讨死。” 他“拔起尖刀,把何觀察兩個耳朵割下來,鮮血淋漓”。

阮氏三雄是梁山水軍的重要頭領,阮小二參與把守東南水寨,阮小五參與把守東北水寨,阮小七參與把守西北水寨。他們是來自北方的水軍将領的代表。

因為來自底層,因為窮苦出身,因為革命性徹底,是以,他們反對招安。阮小七帶人把陳太尉帶來的禦酒喝了,換成“村醪水白酒”,梁山好漢們惱怒官府戲弄他們,招安活動不歡而散。或許,并非阮小七等人貪杯而随意喝了禦酒,很可能是有意為之,故意讓招安泡湯。

當然,他們也帶着部分底層人士的不良習氣,比如,他們賭博。阮小五輸得沒了分文,讨了老母親頭上的钗兒去賭。阮小七“也輸得赤條條地”。

帶着底層人士的頑皮,他們被高俅之流視為不知法度。阮小七在打敗方臘後,穿戴方臘的衣帽戲鬧,說明了他們的單純與随意,他們不知道那麼多的禮數和講究。

阮氏三兄弟是好多人喜歡的英雄人物。在山東郓城,譚寶劍先生開的“水浒人家”飯店裡,專門有個“阮氏三雄”房間。

至于三阮的出處,有人說是東平縣石廟村。他們忽略了兩個關鍵點:《水浒傳》中,吳用說道:“這三人是弟兄三個,在濟州梁山泊邊石碣村住”。看北宋地圖可知,石廟,在當時居壽長、陽谷、東阿之間,而這三個縣都屬郓州,并非濟州。 “濟州”二字,就把上述兩地給排除了。還有一點,所謂石碣村就是石廟村,隻是近幾十年一些人附會的說法,因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屬梁山縣,離東平湖不遠,村名帶石字。其實,村名中帶石字的村子多了,況且東平湖隻是清鹹豐年間黃河回歸山東後才形成的,現在離湖不遠不能代表宋代離梁山泊近。北宋的梁山泊北沿大緻在梁山後碼頭一帶,那個時候,石廟以南六、七十裡全是良田,不存在水面。而北宋的郓城縣,卻擁有大片的梁山泊水準。

按說,小說家言,不是史實,不一定非要找到書中人物出處。但,有些人好奇,還是想說出個是以然來,那就隻能依小說為依據了,小說稱是濟州,那就隻能在濟州地界找了。

當時的郓城,屬濟州,并且是濟州在梁山泊西北部的唯一縣份。除州治在巨野外,濟州還有金鄉、任城等縣,金鄉、任城的方位,與郓城隔泊遠離,吳用不會繞湖大半周去那裡找人。如此看來,石碣村就是在濟州郓城縣境内了。在這種語境下,說郓城縣與說濟州,就是一個概念了,一如有人去通州不說通州,說去了北京。去沂水不說沂水,說去了臨沂。

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大宋宣和遺事》上,直接點名:郓城縣石碣村。《大宋宣和遺事》是《水浒傳》的藍本,由此可知,石碣村歸屬郓城縣,那是确信無疑的了。

阮小七的故事,被後世演繹生發。《水浒後傳》寫到他再一次加入起義隊伍。平劇《打漁殺家》就是根據這樣的故事改編的。劇的梗概是這樣的:阮小七回到石碣村後,易名為蕭恩,帶女兒在江邊打魚為生。阮小七獲得一顆寶珠,頂在頭上入水,可以避水開路。蕭恩的女兒蕭桂英與花榮之子花逢春訂親時,就是以這顆寶珠作信物的。因天旱水淺,打不上魚,欠下了鄉宦丁士燮的漁稅。丁自燮派人催讨漁稅,前來訪友的李俊等人據理斥責,得罪了丁府。丁府派教師爺率家丁鎖拿蕭恩,蕭恩忍無可忍,将衆人打得落花流水。而後蕭恩又上衙門,狀告漁霸丁士燮。由于丁府與官衙勾結,縣官呂子秋不但不準狀,反将蕭恩杖責四十,逼迫他過江給丁家賠禮。蕭恩憤恨之下帶着女兒黑夜過江,以獻寶珠為名,夜入丁府,殺了漁霸全家。

【水浒人物漫談】盧明專欄|莫小看阮氏三雄
【水浒人物漫談】盧明專欄|莫小看阮氏三雄

作者:盧明,男,1960年生人,筆名黃河入海。郓城縣委退休幹部,郓城縣作家協會主席,縣詩詞學會會長。系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菏澤市詩詞學會副會長,菏澤學院水浒文化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郓城縣曆史文化研究學者。在《光明日報》《山東文學》《時代文學》等多種報刊及網絡平台發表散文100餘篇、小說20餘篇、詩詞詩歌1000餘首,其中《菏澤賦》在《光明日報》發表。著有《正話水浒》《水浒印象》《好漢文化探究》《郓城文史考略》(三卷)文化書籍六部,主編《郓城文學作品選》《郓城文韻》《水浒别傳》《水浒酒故事》作品集四部。在菏澤電視台主講水浒文化十三期。

壹點号心夢文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