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渣老爸養出學霸兒子?看完故事,我才明白為什麼有些孩子一出生就赢了

作者:主創團·許小貓

最近,一個學渣老爸吐槽學霸兒子的視訊火了。

這個老爸說,自己兒子太愛學習了,非常難以駕馭。過年期間,他本來帶兒子出來旅遊和放松,兒子偏要在酒店學習化學。

“好多朋友說我太殘忍了,說我内卷我兒子,真的冤枉我了。我是一個标準的文科生,他學的那些東西我看不懂。”

不僅如此,從景區回家,兒子馬上拿着買的玩具到自己的工作台進行改造,可謂争分奪秒,廢寝忘食。

看到這一幕,家長們一邊吐槽這個爸爸“凡爾賽”,一邊瘋狂落淚。

有人說,自家孩子怎麼催都催不動,讓他做幾道題,就換來一句回怼:“要學你學,放學了我要好好休息!”

有的父母說,為了“利誘”孩子學習,背一首古詩給50元,做一張試卷給100元,剛開始還有點效果,但沒過幾天,孩子就失去興趣了。

家長百思不得其解,要如何才能讓孩子愛上學習,主動學習?

我們不能否認,文章開頭的孩子擁有一定的天賦,并且學習内驅力足夠強大,從他在酒店自學、回家後改造玩具等行為來看,孩子本身的學習内驅力是非常強大的。

埃隆·馬斯克說:“我相信隻要有足夠的内驅力,普通的孩子也可以取得非凡成就。”

換句話說,内驅力才是推動孩子主動學習和研究的根本原因。當孩子的學習内驅力夠強,家長不用催,孩子也愛學。

如果父母用嚴格督促和外在獎勵來引導孩子,孩子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就容易馬馬虎虎對待學習。

隻有了解孩子的自驅力處在哪個次元,才能有針對性地教育和引導孩子。

報答需要:“隻有好好學習,才能報答父母”

一位家長找我吐槽,以前自己家庭條件差,父母砸鍋賣鐵供自己上大學,自己一直努力讀書,想着報答父母,帶家人過上好日子。

後來,他确實取得成績,買房買車,一家人生活無憂,是以想着好好栽培兒子。

原本以為,兒子能珍惜這一切,畢竟吃穿不愁,學習資源多不勝數,随便考個大學應該沒問題。偏偏兒子隻愛遊戲,不愛學習,成績在班級倒數。

他很苦惱,不知道為什麼兒子會這樣。

其實,這個家長的困境,很多家長都有,尤其集中在60、70後的父母身上。

在經濟困難、知識匮乏的時代,大家上學機會少,擷取知識很難,父母和孩子能形成一個共識,那就是,讀書是有用的,讀書可以改變命運。

父母層面,願意使盡渾身解數給孩子創造上學機會,提供很多信任和資源傾斜。

孩子層面,願意為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和付出之苦而努力學習,學習成績好了,看到父母開心,他們就開心。

是以,因為“報答”而産生的自驅力是可以推動孩子好好學習的。

而放在今天,很多孩子并不缺衣少穿,周圍的知識過剩,這種情況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即使真的産生了“報答“的驅動力,孩子能好好學習,但學習的出發點是為了父母,久而久之,這種動力也會變成負擔。

心理專家陳默指出,人都有一種想要報恩的本能,孩子希望通過學習來回報父母,希望考上名牌大學,否則不好意思面對父母。

可是等到十幾歲他就會明白,這個社會競争太多,壓力太大,他無法考上名牌大學,無法報答父母,就會開始厭學。

競争需要:“必須好好學習,才能超過某某同學”

綜藝節目《少年說》裡,一個女孩吐槽媽媽總是拿自己和表姐比較,認為表姐什麼都好,自己一無是處。

在這種刺激下,她努力學習,每天起早貪黑,希望能超過表姐,無奈的是,她怎麼也追不上表姐的成績。

她十分苦悶,希望媽媽誇誇自己:“成績并不代表一切,我也有自己的優點啊!”

媽媽的回答,則代表了很多父母的心聲,這樣做,是為了激勵孩子更上進,在未來競争中脫穎而出。

内卷時代,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考第一,這樣才能更有把握考上名牌高中和大學,孩子也默默接受了這個想法。

短期内,孩子奮發努力,學習效果出來了,但長期來看,這種因為競争産生的自驅力卻很難刺激孩子不斷突破。

因為世界很大,放到全省、全國、全世界的不同次元,孩子的位置就會相應改變,他們會覺得,總有一個人會排在自己前面,也總有“别人家的孩子”會超過自己。

學習的過程中免不了競争,孩子如果能正确運用競争的關系,可以激發求知欲和學習潛能,提升成績,但僅僅依靠競争意識來激發孩子的自驅力,藏着很大隐患。

首先,孩子一味陷入競争的意識裡,總想着要超過同齡人,很難和周圍人做朋友,學會合作共赢的概念。

其次,孩子隻是源于外部壓力才努力學習,一旦失去外部壓力,孩子就會找不到前進方向,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在長長的一生來看,是否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是否能獲得幸福,很難說。

成功需要:“隻有好好學習,我才能出人頭地”

中國青年報做過一項調查,21.1%的人表示自己讀書已經“功利化”。剛工作的年輕人、學生、有較長工作經曆的人排在前三名。

這個資料,引人深思。

很多父母會不斷跟孩子強調,“隻有好好學習才能考上好大學,畢業後找個好工作、賺大錢和出人頭地”,久而久之,孩子就把“成功”與“學習”聯系在一起,鉚勁兒拼命學。

很多孩子是以成功了,考上名牌大學,仿佛能看到接下來的光彩人生。

然而,對成功的渴求掩蓋了學習本身的意義,随之而來的是學習熱情的極速衰退和身心被掏空的虛無,孩子找不到學習和生活的意義,出現一系列心理障礙,患上“空心病”。

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指出,這類孩子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即使從小都是最好的學生和最乖的學生,但是他們有強烈的自殺意念。

可以想見的是,他們一路為了所謂的“成功”而努力學習,沒思考其中的意義,隐藏的問題才會在進入大學後集中爆發。

羅翔老師說:“功利性的讀書讓你隻注重外在的功名,而忽視了内心的豐富。隻有非功利性閱讀,才能讓你坦然接受失敗。”

深以為然。孩子為了所謂的“輝煌”、“成功”而學習,沒有鍛煉抗挫力和思考力,遇到挫折和低谷,就很難坦然面對,找不到前進的意義。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的内驅力

詩人葉芝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說:“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是以,真正好的教育,不是單純給孩子植入片面的報答、競争或成功需求,而是要點燃孩子對知識的渴求,激發他們的學習自驅力,讓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作為父母,不妨從以下三點做好引導:

第一,給孩子學習自主權。

尹建莉老師的女兒圓圓,16歲考上清華,後取得常青藤大學碩士學位。談及教育秘籍,尹建莉說:“最好的管,就是不管。”

尹建莉從不陪女兒寫作業,哪怕女兒放學後回到家玩瘋了也不提醒,完全讓女兒自己安排學習計劃。

一次,女兒臨睡前才想起自己作業沒做,急得大哭,尹建莉安慰女兒:“可以此刻補上”或“第二天直接和老師說忘了做”,女兒選擇了熬夜完成作業。

因為是自己做的選擇,是以女兒毫無怨言,作業完成得很好。

尹建莉說:“一個人,首先是一個自由的人,才能是一個自覺的人。”

在孩子學習這件事上,父母如果能做到不剝奪孩子的自主權,鼓勵孩子獨立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就能逐漸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對自己的成績負責。

孩子的自律或許很難一天養成,成績也不一定很快突飛猛進,但感受到父母的信任和放手,就能不懼困難,勇往直前。

第二,幫孩子積累學習成就感。

還記得那位父親嗎?孩子考試總是0分,有次考了7分,他買來煙花慶祝兒子的進步。

寒風瑟瑟中,父親的鼓勵點亮了孩子心裡的光,接下來,孩子學習越來越投入,後來考了57分。

這位爸爸不是把眼光看向“别人家孩子”,指責自己孩子成績不好,而是鼓勵孩子和自己競争,一點點超越自己。是以,孩子才能覺得充滿能量,持續前進。

第三,帶孩子體驗學習過程。

我有個朋友,教育孩子很有一套方法。孩子寒假裡背誦古詩,因為數量很多,一度懷疑自己。

朋友不嘲笑也不批評,而是跟孩子說,媽媽也不會,媽媽陪你一起背誦,我們試試圖畫記憶法,再試試多次重複的方法……

在這個過程裡,她和孩子一起尋找背誦的方法,分享學習的苦與樂。慢慢地,孩子不僅僅克服了背誦古詩的難題,也積累了學習的信心。

作為孩子學習路上的引路人,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樂趣,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和孩子一起體驗學習的過程,所有的成功、失敗、挫折與挑戰,都将化作成長的動力。

最後,想跟所有深陷焦慮的父母分享一個真實的感受。

當我們隻盯着“孩子升學”這一個目标,忘記培養孩子的終身學習能力,很容易為孩子的一次考試失利、作業完成效果而沮喪和焦躁不已。

但我們如果能把眼光放長遠一些,在孩子失利時能鼓勵他們尋找原因、在孩子迷惘時引導他們找到方向、在孩子覺得無聊時引導他們安靜思考,長此以往,孩子必将取得意想不到的突破。

就像美國已故小說家David Foster Wallace在Kenyon大學的畢業典禮上說的那樣:

“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知識,而是習得一種思維方式。學會思考、選擇,擁有信念、自由,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獲得幸福的能力。”

真心祝福我們的孩子,能在學習中沉澱思考,能在成長裡積累信念。如此,就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擁有源源不斷的幸福。

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