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原始先民智慧之光 從“彩陶王”看5000多年前黃河巨瀾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陶器的地區之一。新時器時代晚期繁榮興盛的黃河彩陶是中國儲存最早的藝術品,其中臨夏彩陶最為絢麗地綻放了“原始先民智慧之光”——“彩陶王”,是氏族公社農業文明繁榮的展現。“彩陶王”的故鄉積石山縣地處黃河上遊,是中國彩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以,我州也被稱之為“中國的彩陶之鄉”。

“彩陶王”全稱為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雙耳四鋬彩陶甕,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為國寶級文物,被郭沫若先生命名為“彩陶王”。1950年4月,積石山縣安集鄉三坪村原黨支部書記戚永仁和其哥哥戚永年在雨水沖刷的坑窪裡發現并挖掘儲存了這件彩陶甕,1954年捐送給國家。

一、“彩陶王”驚豔問世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三坪村群衆為防止土匪騷擾,躲避到黃河沿。1950年下半年,社會治安開始好轉,群衆開始返莊。4月的一天晚上,下了一場過雨。第二天一早,年輕的戚永仁、戚永禮兄弟從河沿窩鋪往家裡轉運東西,走至塬地咀,忽見斜披處有一窩清水,被太陽照得光怪陸離。黃土坪上從不留積水,兄弟倆好生驚奇,止住腳步,放下背的東西,探其究竟。他們仔細詳觀,一窩清水好似盛在盆中。驚喜中便卷起袖子,往水窩伸手摸去,水較深,于是挽袖至臂,再探了下去。摸得是一個小罐,往上硬拉時,給扳裂了,小罐掏出後,裡面沒有什麼東西,就扔掉了。接着又扒去周圍泥土,是件高約1.5尺的精美黑彩大陶甕,雙耳口沿上有四個突角。于是兄弟倆小心翼翼地将其挖出,帶回了家,放在上房的闆櫃上。此後,家裡把甕當馍罐用。說也奇怪,6月天,做了些糜面馍,放進去,三五天不壞,到了三九天不凍,家裡人認為,此物得天地靈氣,是個寶貝。

二、耐心勸導獻國家

1954年的一天,黃河考古隊甘肅分隊文物普查員來到三坪村。那時,三坪村隻有六七戶人家。戚永仁家有15口人,兄弟5人,普查隊員住在了戚永仁家。普查員剛邁進戚永仁家屋門,一眼就瞅到了闆櫃上那件美輪美奂的彩陶甕。這位普查員是搞藝術設計的,他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他以一個藝術家的審美觀,仔細地瞧了又瞧,又用手觸摸,感覺光滑無比。如漆般油黑的彩,在他的眼前飄蕩起伏,似家鄉的母親河,飛流急湍,奔騰東去……這是古代先民的一件偉大的藝術珍品,應該被國家博物館收藏展覽,供世人一睹風采。他決心動員戚永仁把陶甕捐給國家。

原始先民智慧之光 從“彩陶王”看5000多年前黃河巨瀾

遊客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觀賞“彩陶王”

剛開始,戚永仁和家裡人均不樂意。他的妻子範永蘭說:陶甕不但有靈氣,也是家中一件光彩照人的擺設,特别是與甕有緣,也結下了一段難以抹去的情結,不願意捐獻出去。普查員開始做工作說:“精美的彩陶甕,放到博物館,不僅全國的人、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戚永仁說:“我不成,想看的人上我家看來,我不賣人,反正給你儲存好就是了。”普查員見一時半刻說不通,不忍心如此國寶流落民間,就幹脆吃住在戚永仁家,繼續苦口婆心地動員。普查員說:“山是國家的,水是國家的,人民是國家的,文物也是國家的,最好還是國家儲存好一些。”普查員每天給戚永仁做說服,戚永仁到地裡幹活,普查員就跟到地裡,一邊幫他拾除雜草,一邊跟他打磨。幾天後,範永蘭對普查員開玩笑說:“你要把我家的罐拿去哩,我再不給你做飯了。”普查員笑了笑,繼續堅定着博物工作者“柔能克剛”的信心。就這樣,普查員同戚永仁交涉了大約六七天,準備要回去了。普查員再一次對戚永仁說:“為了這件彩陶,過陣子,我還會再來。”戚永仁被他的這種毅力感動了,笑了笑開口爽朗地說:“那我捐獻給國家,你這次帶走吧。”普查員樂了,他拿出照相機,給戚永仁和陶甕照了張相片,也為一家人照了全家福。戚永仁找來了背篼,把陶甕放了進去墊好,讓普查員背走了。

據悉,普查員在離戚永仁家10裡地的集上休息了一會,并在鋪子裡扯了幾尺白布,把彩陶甕取出裹好、裝上背走了。1990年4月10日,原郵電部将“彩陶王”圖案印制成面額為30分的紀念郵票一枚,使它的風姿遠揚海内外。消息不胫而走,傳到了戚永仁的耳裡,此時,他及全家才知道彩陶甕的考古、曆史、藝術價值。

三、“彩陶王”出土地—三坪遺址

“彩陶王”出土地甘肅省積石山縣安集鄉三坪村,地處黃河南岸二級台地,分布于頭坪、二坪、三坪、魯坪等緩坡台地上,包括圓地咀、犁地咀、螞蝗咀、高崖咀、坨子嶺、轉咀等。其東至魯坪,西到三坪邊緣,南依三坪山,北臨黃河。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100米,面積6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3米至1.5米。斷崖暴露遺迹甚多,有灰土坑、灰層、窯址、墓葬、白灰層面。出土器物有陶甕、罐、瓶、缽、盆,石刀、石斧、骨器等。地表、灰層内可見大量陶片。其陶質有泥質橙黃陶、泥質紅陶、夾砂陶。主要紋飾有黑彩旋渦紋、平行紋、弧線三角紋、寬帶紋、圓點紋、黑紅鋸齒紋、圓圈網格紋、藍紋、繩紋、雲勾紋、動物紋等。

原始先民智慧之光 從“彩陶王”看5000多年前黃河巨瀾

三坪遺址

三坪遺址與著名的炳靈寺石窟隔河相望,黃河南岸豐富的黃河水資源和肥沃的土壤适宜原始農業的産生及發展。從考古資料來看,在未經破壞的原始生态條件下,當地氣候比現在溫暖濕潤,這一地區的原始農業并不像現代農業那樣遠遠落後于平原和沿海地區。該區域是一處馬家窯類型、馬廠類型、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并存的文化遺址,遺址面積大,分布廣泛,内涵豐富。尤以馬家窯類型為典型,出土文物有甕、罐、瓶、盆、缽等,還包括大量的石器、骨器等。2003年7月5日,三坪遺址被甘肅省人民政府準許為省級文物保護機關。

四、“彩陶王”藝術鑒賞

“彩陶王”以器形之高大、圖案之精美、出土之完整、年代之久遠而聞名全國。其高49.3厘米,泥質紅陶,黑彩,平口,短頸,闊肩,腹部漸收平底。口沿處有對稱的四隻小突鋬,腰腹部有雙耳。體型碩大,器外壁用黑彩繪出上中下三層紋飾。上層為草葉紋,中層為連續旋渦紋,下層為水波紋。上層的草葉紋和下層的水波紋,紋飾均窄。中層的旋渦紋紋飾最寬,為主體花紋。這件彩陶甕的周身共繪四個大旋渦紋,每個大旋渦紋都圍繞其中的一個點旋轉。四個大旋渦紋首尾相連,成為有機的連續體。每兩個大旋渦紋之間還飾有小旋渦紋。紋飾富有極強的動感和氣勢,猶如黃河奔騰,巨瀾翻卷,又似微風鼓浪,玉珠輕濺,仿佛讓人感受到了5000多年前的黃河波瀾壯闊,氣勢洶湧的景象。整個繪畫技術富麗流暢,造型古樸典雅、雄渾壯觀。

原始先民智慧之光 從“彩陶王”看5000多年前黃河巨瀾

彩陶王紋飾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葉茂林先生在他的專著《陶器鑒賞》一書中這樣描述這件彩陶甕:“制作十分精緻,圖案異常精美,線條勻實,紋理繁複,構圖精細,部局規整。紋樣波浪起伏,渦旋流動,表達了極其波瀾壯闊的美觀效果,十足的精彩。造型也很特色,口沿外四鈎形鈕,腹部雙耳,表面打磨光滑。屬于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這件可以稱作中國彩陶最傑出的代表之一,充分顯示了馬家窯彩陶的藝術最高造詣。”

五、“彩陶王”的文化内涵

“彩陶王”代表了中國彩陶藝術的最高成就。陶器是遍布于華夏大地的一種獨特的曆史産物,曾被廣泛運用于史前時代人們的社會生活。從當時的社會發展看,陶器貫穿于當時的巫術、宗教、祭祀、戰争、飲食、音樂、舞蹈、墓葬、漁獵、紡織、手工業生産等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從文化個體的角度看,陶器不僅是當時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物品,同時也貫穿于每一個人出生、成長、婚配、死亡這個過程的始終。陶器的出現,标志着文明的創造和傳播,陶器藝術奠定了中國古代藝術的基礎,陶器文化開辟了中國傳統文化之先河。

陶器是古代藝術的凝聚物,陶器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彩陶,以其精緻、細膩的制作,娴熟、精湛的工藝,精巧的構思和完美的裝飾,在技術和藝術上登上了一個高峰,成為陶器中的瑰寶。中國彩陶起源于距今約7~8千年前的黃河流域,是古老農業文明繁榮的展現。彩陶中的馬家窯類型彩陶最負盛名,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文化品味上,在整個新石器時代都絕無僅有,代表了中國彩陶藝術的最高成就。被稱為“彩陶王”的國家一級文物——馬家窯類型彩陶甕,是彩陶最傑出的代表作品。

以“彩陶王”為代表的馬家窯文化表明,原始先民已經進入農業種植時代。從出土的文物看,随着原始農業的發展,原始先民制造了原始生産工具石鏟、石鋤、石斧、石鑿、石锛等,紡織工具有陶紡輪等;從有些墓中随葬的豬、狗和羊的情況看,家畜飼養也有一定的規模。

馬家窯時期的制陶業也十分發達。它在仰韶文化的陶藝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升華,并逐漸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器物主要有甕、罐、瓶、盆、缽等。色彩早期以純黑彩繪制花紋,中期使用純黑或黑紅相間的彩繪制花紋,晚期以黑紅兩彩并用繪制花紋。馬家窯文化制陶工具開始使用慢輪修胚并研究用慢輪繪制同心圓紋、平行紋、弦紋等紋飾。從陶質看,馬家窯彩陶以橙黃陶為主,半山、馬廠彩陶以紅陶為主。據測定,馬家窯彩陶的燒成溫度達到900~1050℃。

以“彩陶王”為代表的彩陶文化,反映了人們對自然界和人類本身的崇拜敬仰心理。馬家窯文化彩陶器型豐富多樣,紋飾非常精美,以旋渦紋、水波紋、同心圓紋等為主,彩陶上的圖案表達了當時各氏族部落有着共同的崇拜意識,也是先民們在生活中認識大自然的産物,是以在彩陶上也大多繪制了黃河奔流不息、漩渦急流、波濤洶湧的自然景觀現象。如“彩陶王”上畫着的旋渦紋、水波紋,就是先民們對水的敬畏、歌頌和崇拜。先民們居住在背風向陽的台階地上,十分艱難地生活着,他們離不開水,又不了解水,更不能駕馭水,認為水威力巨大、神秘莫測,且有靈氣,于是就産生了崇拜。

以“彩陶王”為代表的彩陶藝術,展現了原始先民對藝術的追求。馬家窯文化原始藝術主要展現在繁麗多姿的彩陶紋飾上。馬家窯彩陶紋飾藝術地再現了原始社會生活,如水波紋、旋渦紋、網格紋、草葉紋等,反映了原始農業和漁獵的生活。在寫實的基礎上,又有了審美藝術的升華,用幾何寫意表達形象,對稱和等分大量應用在彩陶的體形和紋飾中,如“彩陶王”上層為花卉紋,中層為旋渦紋,下層為水波紋。工匠在繪大旋渦紋時,是繞彩陶甕腰腹部一周先定出四個等距點,然後再向所定之點引線使之成為四個很有規律的大旋渦紋,這說明當時已經有了等分的數學概念。

以“彩陶王”為代表的馬家窯彩陶畫是中國畫的根。彩陶是一部色彩和泥土的文明史,馬家窯彩陶畫在中國繪畫史乃至中國美術史上都有舉足輕重的位置。著名畫家、甘肅省馬家窯文化研究會會長王志安先生在《神奇輝煌的馬家窯彩陶及它對中國畫藝術的長遠影響》一文中說:“中國畫不同于其他畫種的最鮮明的特征,是以毛筆作為繪畫的主要工具,以黑色線條作為繪畫的骨架和基礎,以線作為繪畫的基本造型語言。中國畫的這些基本要素,從馬家窯彩陶畫上都可以看到。是以我認為馬家窯彩陶畫為形成中國畫的獨特民族風貌奠定了基礎,馬家窯彩陶畫是中國畫的根,她就是遠古的中國的畫。”

總之,“彩陶王”是史前彩陶的代表作品,在制作工藝和藝術水準上登上了一個高峰,不僅代表了中國彩陶藝術的最高成就,而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

來源|中國臨夏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