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緣難了,情難了:我與國博結緣的20年 | 館慶征文

緣難了,情難了:我與國博結緣的20年 | 館慶征文

作者拍攝于國博的第一張照片,在“守望家園——陝西寶雞群衆保護文物特展”中參觀。

我與中國國家博物館之緣,要從2001年參觀“珍藏特展”開始。“珍藏特展”展出的近200件/組展品是從館藏文物中精心遴選出來,極具代表性、典型性、示範性,是一部濃縮版的“中國通史陳列”。我在展覽中第一次見到了教科書中耳熟能詳的文物,比如單獨陳列在展廳中央高台上的河南安陽出土“司(後)母戊鼎”,遠較照片來得厚重、高大,深感震撼;又如湖南甯鄉出土“四羊方尊”,其奇特造型和細節紋飾,讓我領略到青銅器偉岸之外的精緻。開展一年後,“珍藏特展”迎來換展,目前已發現的商代前期青銅器中體積最大的“杜嶺方鼎”,馬子雲曾為之制作精彩全形拓的春秋早期“虢季子白盤”,代表商代王室專享奢侈品的殷墟婦好墓出土“偶方彜”,晚晴重臣潘祖蔭藏品中最為稱道的“大盂鼎”等,高低錯落集中裸展在一角,近在咫尺、氣勢撼人,可謂是迄今難再得的博物館體驗,或許就在此刻于心中埋下了種子,讓我開啟了對古代青銅器藝術的追尋之路。為了學習文博知識,“珍藏特展”粗略估計去看過近20次,都是省下學生時代為數不多的生活費購買門票,這些門票我一直留着,曾幾次突然出現在眼前,回憶瞬間湧來——帶有高大廊柱、寬闊走廊、超寬樓梯的蘇式建築館舍,帶有人情味的、能認出你并寒暄一番的展廳從業人員,帶有實驗意味的早期陳列設計,更有那些不可比拟的高等級館藏文物,這些記憶不斷被“複盤”,凝成了鮮明的國博老館記憶,異常溫暖,緣分始現。

緣難了,情難了:我與國博結緣的20年 | 館慶征文

作者儲存的“珍藏特展”門票

2012年春節前夕,趁着寒假前往北京,一連三天參觀了暌違觀衆五年多的,剛剛完成改擴建的中國國家博物館,第一次看到了新版“古代中國”基本陳列。那時,文博熱潮開始興起,“到國博、賞國寶”,看“古代中國”基本陳列成為一股風氣,大家紛紛感歎其展線之悠長、文物之精彩,并通過新浪微網誌、豆瓣,分享每個人鏡頭裡的國家寶藏,至今朋友們還屢屢提及當年“打電話”的趣事,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廳,問“我在唐朝,你在哪朝?”,答“我在漢朝,這就去唐朝找你”,穿越真就在這一瞬間。那時,在2013年“守望家園——陝西寶雞群衆保護文物特展”,見到首次對外亮相的,出土于寶雞石鼓山的商周青銅器,這是國家級博物館迅速響應能力的展現;在2014年“商邑翼翼 四方之極——殷墟文物裡的晚商盛世”特展,見到展品整齊有序、内涵闡述深邃的安陽商代文物,情不自禁向朋友講解商代青銅器之美;在2015年“絲綢之路”特展上,目睹來自全國16省44家文博機關,包括新疆尼雅遺址出土“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護膊在内的400餘件絲路文物珍品,從文化包容中感歎“一帶一路”蘊含的無限智慧。這些獨家印記都是國博給的,奠定了國博在我心裡“開放的文博大課堂”的形象。這一時期,國博定位為“曆史與藝術并重”的綜合博物館,尤其是從曆史向藝術傾斜,對于訓練我個人的審美能力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

緣難了,情難了:我與國博結緣的20年 | 館慶征文
緣難了,情難了:我與國博結緣的20年 | 館慶征文

2015年“絲綢之路”特展

緣難了,情難了:我與國博結緣的20年 | 館慶征文

陝西法門寺出土秘色瓷葵口盤

自2016年來京工作生活後,到訪中國國家博物館次數更多了。在國博,最喜歡、最常去、最多收獲的展覽,還是要數“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可謂看了又看、常看常新。書本上學到二裡崗時期青銅器分範和墊片使用知識,不免要去展廳驗證一番加深印象,古代青銅器藝術風格的建立與變革,要用超長線性叙事和豐富展品加以認識。隋唐部分,陝西法門寺秘色瓷葵口盤,是我心頭的“白月光”“絕絕子”,盤内釉水潋滟波光,最能體會古人“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意味,每次路過均流連卻步,“一步三回頭”便是告别時刻之形狀。2017年“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特展引起轟動,在前後看過的三版“大英百物展”中,我最中意國博站出品,這其中雖說難免略有國博情緣因素作祟,但國博團隊在宏大叙事、基調把控中展現出的專業能力是無可置疑的。同年“秦漢文明”特展,在策展人的組織串聯之下,秦始皇陵出土的一組兵馬俑裸展在入口、江西南昌海昏侯國遺址出土的黃金制品最為吸睛、廣西合浦漢墓群出土“海上絲綢之路”顔色各異的進口珠寶,讓我重溫秦漢兩朝長達四個多世紀的文化藝術與社會風貌,是近20年難得一見的大展。2018年“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複興”特展,一改考古策展思維慣性,用帶有研究性質的、不是定論的觀點,為展覽帶來藝術史質感,給人耳目一新之感。2019年“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終于得見故宮博物院藏北宋畫院巨制《祥龍石圖》,是那一年中最值得紀念的回憶之一。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在其他兄弟博物館特展匮乏的艱難日子裡,國博接力推出了很多大展,不但回應觀衆期待,更禮贊民族複興偉業,比如“中國古代書畫”專題展覽,讓觀衆足不出京便能回歸文人山水世界,又如“禮和萬方——商周青銅鼎特展”,從大盂鼎、大克鼎再聚北京中窺見國運變遷。觀展後,我還特意去米市胡同潘祖蔭故居,尋訪130年前二鼎首次聚首時的舊迹,相信多年以後回頭再看,對我來說是疫情期間少有的溫情時刻,對國博來說是一份經得起推敲的優秀答卷。

緣難了,情難了:我與國博結緣的20年 | 館慶征文
緣難了,情難了:我與國博結緣的20年 | 館慶征文

2017年“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特展

緣難了,情難了:我與國博結緣的20年 | 館慶征文
緣難了,情難了:我與國博結緣的20年 | 館慶征文

2017年“秦漢文明”特展

緣難了,情難了:我與國博結緣的20年 | 館慶征文

2021年“禮和萬方——商周青銅鼎特展”

展覽是觀衆了解博物館的視窗,體驗是觀衆喜歡博物館的關鍵。2015年“故宮跑”之後,文博熱潮更為升溫,曾有一段時間,觀衆對國博參觀體驗的負面言論,多于對展覽的正面評價。我曾為此感到無奈和焦急,無奈于“恨鐵不成鋼”,焦急于“人輕言微”。後來,國博出現了理念上的變革,參觀體驗也随之提升,入館參觀更為便捷,不再“冷冰冰”;提供直飲水和觀衆座椅,觀衆不再“又累又渴”;從業人員熟悉館況展情,不再“一問三不知”,這些變化都為國博赢得一片片贊許,也讓我這個20多年的老觀衆深感欣慰和歡喜,欣慰于自己對國博的情感認同獲得更多人共鳴,歡喜于自己的“大課堂”更有溫度,體驗更加友好。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超長居家隔離期間最期待的,便是去“古代中國”治愈心間EMO,可見國博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日常。

緣難了,情難了:我與國博結緣的20年 | 館慶征文

中國和世界人民大團結主題壁畫

曾經對國博館史,特别是“中國通史陳列”展覽史有過興趣,那段時間不斷地去“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做内容版塊方面的調查研究,經常沉醉于新國博西大廳,随着一日四時陽光角度和顔色變化,光影在厚重石壁上不停遊移變幻,讓我全然不顧身邊人流,心靜下來享受這片刻的侘寂放空。有時也會開啟一場館内“訪古”,在新國博尋找老曆博的影子,老館中央大廳曾懸挂着兩幅分别反映中國和世界人民大團結主題的9×10米巨幅壁畫,參觀曆史博物館和革命博物館必須從壁畫前經過,可謂接受了無數人的觀賞。過去因為大廳柱子太多加之光線昏暗,以緻于影響拍攝和觀看,如今遷移至新國博東部二層至三層的牆壁,視線沒有了遮擋,自然光十分充足,讓周令钊、黃永玉二位先生大作煥發新生。位于現今西門南側的文創商店,是老國博的“票房”、寄存處和商店,有時路過,時空錯亂恍惚中仿佛又看到了沒帶學生證依然“友情”賣給你學生票的票房阿姨,勸你“給你個袋子拎着衣服,别花這2.5元存衣服”的寄存大姐,以及“最近剛從庫房翻出來的,這書小夥子你該買一本”的商店熱心阿姨,這麼多年過去了,她們都老了吧,她們在哪裡呀?

緣難了,情難了:我與國博結緣的20年 | 館慶征文

2022年作者在老曆博”票房“門口、現國博文創商店門口留影

中國國家博物館,不僅是集聚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精華的殿堂,更是寄托了我文博情緣的精神家園。這段關于國博的情和緣,至今已20多年,始終伴我成長,烙印已經很深,希望今後能夠繼續在國博學習文博知識、享受審美之旅、厚植精神沃土。

值此中國國家博物館建館110周年,深情祝福國博越來越好!

(本文圖文均由作者提供。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緣難了,情難了:我與國博結緣的20年 | 館慶征文

中國國家博物館慶祝建館110周年活動辨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