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缘难了,情难了:我与国博结缘的20年 | 馆庆征文

缘难了,情难了:我与国博结缘的20年 | 馆庆征文

作者拍摄于国博的第一张照片,在“守望家园——陕西宝鸡群众保护文物特展”中参观。

我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之缘,要从2001年参观“珍藏特展”开始。“珍藏特展”展出的近200件/组展品是从馆藏文物中精心遴选出来,极具代表性、典型性、示范性,是一部浓缩版的“中国通史陈列”。我在展览中第一次见到了教科书中耳熟能详的文物,比如单独陈列在展厅中央高台上的河南安阳出土“司(后)母戊鼎”,远较照片来得厚重、高大,深感震撼;又如湖南宁乡出土“四羊方尊”,其奇特造型和细节纹饰,让我领略到青铜器伟岸之外的精致。开展一年后,“珍藏特展”迎来换展,目前已发现的商代前期青铜器中体积最大的“杜岭方鼎”,马子云曾为之制作精彩全形拓的春秋早期“虢季子白盘”,代表商代王室专享奢侈品的殷墟妇好墓出土“偶方彝”,晚晴重臣潘祖荫藏品中最为称道的“大盂鼎”等,高低错落集中裸展在一角,近在咫尺、气势撼人,可谓是迄今难再得的博物馆体验,或许就在此刻于心中埋下了种子,让我开启了对古代青铜器艺术的追寻之路。为了学习文博知识,“珍藏特展”粗略估计去看过近20次,都是省下学生时代为数不多的生活费购买门票,这些门票我一直留着,曾几次突然出现在眼前,回忆瞬间涌来——带有高大廊柱、宽阔走廊、超宽楼梯的苏式建筑馆舍,带有人情味的、能认出你并寒暄一番的展厅工作人员,带有实验意味的早期陈列设计,更有那些不可比拟的高等级馆藏文物,这些记忆不断被“复盘”,凝成了鲜明的国博老馆记忆,异常温暖,缘分始现。

缘难了,情难了:我与国博结缘的20年 | 馆庆征文

作者保存的“珍藏特展”门票

2012年春节前夕,趁着寒假前往北京,一连三天参观了暌违观众五年多的,刚刚完成改扩建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一次看到了新版“古代中国”基本陈列。那时,文博热潮开始兴起,“到国博、赏国宝”,看“古代中国”基本陈列成为一股风气,大家纷纷感叹其展线之悠长、文物之精彩,并通过新浪微博、豆瓣,分享每个人镜头里的国家宝藏,至今朋友们还屡屡提及当年“打电话”的趣事,在“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问“我在唐朝,你在哪朝?”,答“我在汉朝,这就去唐朝找你”,穿越真就在这一瞬间。那时,在2013年“守望家园——陕西宝鸡群众保护文物特展”,见到首次对外亮相的,出土于宝鸡石鼓山的商周青铜器,这是国家级博物馆迅速响应能力的体现;在2014年“商邑翼翼 四方之极——殷墟文物里的晚商盛世”特展,见到展品整齐有序、内涵阐述深邃的安阳商代文物,情不自禁向朋友讲解商代青铜器之美;在2015年“丝绸之路”特展上,目睹来自全国16省44家文博单位,包括新疆尼雅遗址出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在内的400余件丝路文物珍品,从文化包容中感叹“一带一路”蕴含的无限智慧。这些独家印记都是国博给的,奠定了国博在我心里“开放的文博大课堂”的形象。这一时期,国博定位为“历史与艺术并重”的综合博物馆,尤其是从历史向艺术倾斜,对于训练我个人的审美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缘难了,情难了:我与国博结缘的20年 | 馆庆征文
缘难了,情难了:我与国博结缘的20年 | 馆庆征文

2015年“丝绸之路”特展

缘难了,情难了:我与国博结缘的20年 | 馆庆征文

陕西法门寺出土秘色瓷葵口盘

自2016年来京工作生活后,到访中国国家博物馆次数更多了。在国博,最喜欢、最常去、最多收获的展览,还是要数“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可谓看了又看、常看常新。书本上学到二里岗时期青铜器分范和垫片使用知识,不免要去展厅验证一番加深印象,古代青铜器艺术风格的建立与变革,要用超长线性叙事和丰富展品加以认识。隋唐部分,陕西法门寺秘色瓷葵口盘,是我心头的“白月光”“绝绝子”,盘内釉水潋滟波光,最能体会古人“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意味,每次路过均流连却步,“一步三回头”便是告别时刻之形状。2017年“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特展引起轰动,在前后看过的三版“大英百物展”中,我最中意国博站出品,这其中虽说难免略有国博情缘因素作祟,但国博团队在宏大叙事、基调把控中展现出的专业能力是无可置疑的。同年“秦汉文明”特展,在策展人的组织串联之下,秦始皇陵出土的一组兵马俑裸展在入口、江西南昌海昏侯国遗址出土的黄金制品最为吸睛、广西合浦汉墓群出土“海上丝绸之路”颜色各异的进口珠宝,让我重温秦汉两朝长达四个多世纪的文化艺术与社会风貌,是近20年难得一见的大展。2018年“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特展,一改考古策展思维惯性,用带有研究性质的、不是定论的观点,为展览带来艺术史质感,给人耳目一新之感。2019年“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终于得见故宫博物院藏北宋画院巨制《祥龙石图》,是那一年中最值得纪念的回忆之一。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在其他兄弟博物馆特展匮乏的艰难日子里,国博接力推出了很多大展,不但回应观众期待,更礼赞民族复兴伟业,比如“中国古代书画”专题展览,让观众足不出京便能回归文人山水世界,又如“礼和万方——商周青铜鼎特展”,从大盂鼎、大克鼎再聚北京中窥见国运变迁。观展后,我还特意去米市胡同潘祖荫故居,寻访130年前二鼎首次聚首时的旧迹,相信多年以后回头再看,对我来说是疫情期间少有的温情时刻,对国博来说是一份经得起推敲的优秀答卷。

缘难了,情难了:我与国博结缘的20年 | 馆庆征文
缘难了,情难了:我与国博结缘的20年 | 馆庆征文

2017年“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特展

缘难了,情难了:我与国博结缘的20年 | 馆庆征文
缘难了,情难了:我与国博结缘的20年 | 馆庆征文

2017年“秦汉文明”特展

缘难了,情难了:我与国博结缘的20年 | 馆庆征文

2021年“礼和万方——商周青铜鼎特展”

展览是观众了解博物馆的窗口,体验是观众喜欢博物馆的关键。2015年“故宫跑”之后,文博热潮更为升温,曾有一段时间,观众对国博参观体验的负面言论,多于对展览的正面评价。我曾为此感到无奈和焦急,无奈于“恨铁不成钢”,焦急于“人轻言微”。后来,国博出现了理念上的变革,参观体验也随之提升,入馆参观更为便捷,不再“冷冰冰”;提供直饮水和观众座椅,观众不再“又累又渴”;工作人员熟悉馆况展情,不再“一问三不知”,这些变化都为国博赢得一片片赞许,也让我这个20多年的老观众深感欣慰和欢喜,欣慰于自己对国博的情感认同获得更多人共鸣,欢喜于自己的“大课堂”更有温度,体验更加友好。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超长居家隔离期间最期待的,便是去“古代中国”治愈心间EMO,可见国博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日常。

缘难了,情难了:我与国博结缘的20年 | 馆庆征文

中国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主题壁画

曾经对国博馆史,特别是“中国通史陈列”展览史有过兴趣,那段时间不断地去“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做内容版块方面的调查研究,经常沉醉于新国博西大厅,随着一日四时阳光角度和颜色变化,光影在厚重石壁上不停游移变幻,让我全然不顾身边人流,心静下来享受这片刻的侘寂放空。有时也会开启一场馆内“访古”,在新国博寻找老历博的影子,老馆中央大厅曾悬挂着两幅分别反映中国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主题的9×10米巨幅壁画,参观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必须从壁画前经过,可谓接受了无数人的观赏。过去因为大厅柱子太多加之光线昏暗,以致于影响拍摄和观看,如今迁移至新国博东部二层至三层的墙壁,视线没有了遮挡,自然光十分充足,让周令钊、黄永玉二位先生大作焕发新生。位于现今西门南侧的文创商店,是老国博的“票房”、寄存处和商店,有时路过,时空错乱恍惚中仿佛又看到了没带学生证依然“友情”卖给你学生票的票房阿姨,劝你“给你个袋子拎着衣服,别花这2.5元存衣服”的寄存大姐,以及“最近刚从库房翻出来的,这书小伙子你该买一本”的商店热心阿姨,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们都老了吧,她们在哪里呀?

缘难了,情难了:我与国博结缘的20年 | 馆庆征文

2022年作者在老历博”票房“门口、现国博文创商店门口留影

中国国家博物馆,不仅是集聚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精华的殿堂,更是寄托了我文博情缘的精神家园。这段关于国博的情和缘,至今已20多年,始终伴我成长,烙印已经很深,希望今后能够继续在国博学习文博知识、享受审美之旅、厚植精神沃土。

值此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10周年,深情祝福国博越来越好!

(本文图文均由作者提供。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缘难了,情难了:我与国博结缘的20年 | 馆庆征文

中国国家博物馆庆祝建馆110周年活动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