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元代画龙与龙造型文物琐谈

作者:古籍
元代画龙与龙造型文物琐谈
元代画龙与龙造型文物琐谈
元代画龙与龙造型文物琐谈
元代画龙与龙造型文物琐谈
元代画龙与龙造型文物琐谈

生肖龙文物研究专题

元代画龙与龙造型文物琐谈

2024年第2期

龙行中华,玉龙贺岁之史前商周篇

龙行中华,玉龙贺岁之战汉篇

龙行中华,玉龙贺岁之唐宋元明清篇龙行天下 陶承其美——古代陶瓷中龙的艺术形象从虢国墓地出土玉器中的“龙“说起

古代陶瓷器上龙纹的演变

元代画龙与龙造型文物琐谈

元 张羽材 霖雨图(局部)绢本墨笔 26.8x271.8厘米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元代以龙为主题或画中有龙的绘画,传世者并不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所见主要有张羽材的《霖雨图》卷(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杨月涧(传)的《云龙图》(日本泉屋博古馆藏)、元佚名的《九歌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和朱玉的《龙宫水府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等。张羽材(一作张与材,字国梁,号薇山,别号广微子)系道教正一教第三十八代天师(1295~1316年在位),常驻江西龙虎山中。在陈容的《九龙图》(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中的拖尾,有张羽材之子、第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1317~1344年在位)题跋,故张氏父子应该是见过该卷,因而有论者认为《九龙图》卷“与《霖雨图》在内容与形式上相当接近,《霖雨图》卷很可能受其影响”。从图式上看,《霖雨图》卷确与《九龙图》卷有神奇的相似之处。从形制上,两画均是手卷。从题材上,都是描绘诸龙在云海中纵横捭阖,恣肆飞腾的状态。在技法上,两画在龙头、龙身、龙爪和龙尾方面极为相似。当然,两画的相异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张羽材的《霖雨图》卷所绘云层较为厚重,以浓墨泼洒,画中很少见到山石;陈容的《九龙图》卷则浓淡交融,山石的斧劈皴法较为明显,是一幅融合南宋院体山水的画龙佳构。张羽材生活的时代离陈容很近,能见到陈容画龙的机会多,故在其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一脉相承的艺术源流是在情理之中的。但其画并非是对陈容绘画的传移模写,而是在师承其法的基础上,融汇己意,形成与陈容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画龙风格。元代诗人钱惟善(?~1379年)有《题广微天师〈升龙图〉》诗曰:“嘘气成云薄太清,墨卿灵怪研池腥。波涛光彩失双剑,风雨晦冥驱六丁。朱火腾空超碧落,翠鳞垂水拷沧溟。真人上挟飞仙去,安得攀髯过紫庭。”此诗对张羽材画龙的画面及意境作了生动描绘。成亲王永瑆(1752~1823年)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将此诗抄录于《霖雨图》卷尾,可见是认同诗人对此画的歌咏的,此诗亦可称得上是对此卷的最好解读。

元代画龙与龙造型文物琐谈

元 杨月涧(传) 云龙图 绢本墨笔 145x83厘米 日本泉屋博古馆藏

杨月涧的生平事迹不详,夏文彦的《图绘宝鉴》称其“画花鸟、龙虎”,卞永誉(1645~1712年)的《式古堂书画汇考》记载其画龙作品有《沧溟龙化图》《神龙跃渊图》和《骊龙抱珠图》等。现在所知,并无信而可征的杨月涧作品,而传世托其名的《云龙图》被认为是最接近其绘画风格之作。此图与陈容的画龙诸立轴相近,是以龙为中心,画龙在云海中翱翔。此图以水墨绘就,巨龙在云层与大海间涌动,海浪翻滚,云烟缭绕。在水雾与若隐若现的云烟中,可见巨龙蕴藏着不可估量的蓬勃后劲。作者以淋漓尽致的笔触,以水墨挥洒云烟,以细腻的用笔描绘龙脊、龙鳞、龙须与龙角。在写意与写实中,尽显飞龙在天、翻云覆雨的宏大叙事。看得出来,此画应是继承宋代以陈容为代表的画龙传统。

元代画龙与龙造型文物琐谈
元代画龙与龙造型文物琐谈

元人 九歌图卷(局部) 纸本墨笔 39.5×728.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元人《九歌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也出现多处龙的形象。关于《九歌图》,有多种不同的版本。从宋人的《九歌图》卷(中国国家博物馆和黑龙江省博物馆各藏一卷)、李公麟(传)《九歌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和辽宁省博物馆各藏一卷)、元张渥的《九歌图》卷(三种版本,分别藏于吉林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及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赵孟頫的《九歌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九歌图》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元人《九歌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和南京大学各藏一卷)到明代杜堇的《九歌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吴桂的《九歌书画》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周璕的《九歌图》册、彭荣的《九歌图(十三开)》册(上海博物馆藏)、饶璟的《九歌图》卷(天津博物馆藏)、汪汉的《九歌图》卷(浙江省博物馆藏)、冷枚的《九歌图(九开)》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姚文瀚的《九歌图》卷(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直到20世纪徐悲鸿的《九歌图》册(徐悲鸿纪念馆藏)等,呈现众多的以“九歌”为主题的不同绘画。在这一主题的绘画中,有的是以描写东皇太乙、大司命、少司命、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等人物形象为主,有的则是以人(神)与龙并存的画面。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元人《九歌图》卷(以下简称“故宫本”)中,便可见到神龙出没的场景。在此卷中,共有三条巨龙,画心右侧一龙被大司命降服,温驯地依偎在侧,大司命似在俯身抚慰神龙;居中一龙则拉着辇车,云中君坐于车上,旁有众神簇拥,神龙张牙舞爪,不可一世。左侧一龙与神龟一道,驯服地游弋在云海中,河伯盘腿坐于龟背和龙身之上。无论是降龙,还是辇车动力,抑或座驾,画中的巨龙都是在人(神)的驾驭之中,故此画乃以人(神)为中心,龙只是一个配角。画中的人物、龙以及海水、云烟、山石等,都沿袭了李公麟的白描法,画工精致,线条细劲。尤其在龙的刻画方面,没有陈容笔下的恣肆挥洒,更多是来自李公麟的写实与精到。画中的部分山石、墨竹等,则多为水墨写意,较为粗犷,与细腻的画风形成鲜明的视觉反差。在诸多以李公麟作品为母本的后世临本或摹本中,都有着与此画相似的画风,如明代吴伟的《洗兵图》卷(广东省博物馆藏)便是如此。当然,在其他的元人《九歌图》中,亦有不少出现龙形象,但就画中龙的精湛与细致笔触而论,当以“故宫本”为佳。元人朱玉的《龙宫水府图》虽然没有直接画龙,但在画境中,却能看到龙的痕迹。

元代画龙与龙造型文物琐谈

元 朱玉 龙宫水府图 绢本设色 45.6x43.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朱玉,字君璧,江苏昆山人,乃界画家王振鹏弟子,擅画人物,论者称其所绘佛像“方不盈矩,曲极其状,而意度横生,不束于绳墨”,其传世作品除此画外,尚有《揭钵图》卷(浙江省博物馆藏)。《龙宫水府图》据说是以唐人小说《柳毅传书》的故事为原型创作的。图中所绘柳毅来到龙宫,下马拜见,龙王与众随从自龙宫出,双手接过柳毅送来的书信。在龙宫的周围,是翻涌的海浪。在画心左下侧,即龙宫入口处,一看守宫门的小龙使出法力将海水从龙王和柳毅间托起,留出一个无水的空间供其会晤。画中,龙王及侍从均是以人身出现,唯有门卫是以龙身示现,但亦只能见龙头与龙爪,未见其身。此画虽然与彼时其他画龙作品不同,但无论就画中所渲染的情境,还是画面本身,都能见到龙的元素,或可视作是画龙之作的另类佳构。

元代画龙与龙造型文物琐谈

元 龙凤纹瓷罐 高31.5,口径18.3,足径12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有趣的是,在以纸本和绢本为载体的卷轴画之外,流传下来的元代其他文物载体中,亦可见画龙的形象。这种载体最为典型的莫过于陶瓷。1994年在辽宁省绥中县海域沉船打捞中,出水一件元代龙凤纹瓷罐(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在罐身一侧,便可见一幅龙画。画中,神龙在波涛中盘旋卷曲。因为受瓷罐本身的限制,作者巧妙地将龙身蜷曲缠绕在一起,使在狭小的空间亦能呈现龙的全貌,这与纸绢上纵横捭阖的潇洒用笔不一样。作者试图以清晰的笔触,将龙在海浪中翻滚的威武状态呈现在观者眼前。瓷罐的另一面为凤纹,与龙纹相得益彰,是具有吉祥寓意的装饰图案。该瓷罐被认为是“具有典型的磁州窑风格”。在磁州窑的瓷罐之外,在元青花瓷器中亦可见不少龙纹图案,如元青花海水龙纹八棱梅瓶(河北博物院藏)和元青花云龙纹罐(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即是如此。两件元青花上都出现龙的整身图案。前者所绘龙在海浪中纵横,是以竖幅的形式展现龙在深不可测的深海中遨游。翻滚的波涛、水流环绕在龙的周围,画出了海为龙世界的龙的常态。画面构图繁密,龙身、龙爪、龙头和龙角等,均以留白来表现。画中龙为四爪。后者所绘龙在空中翱翔,是以横幅的形式展现龙天马行空的状态。画面构图简洁,除龙本身外,几乎没有衬景。龙身、龙鳞、龙爪、龙头、龙须及龙角等,均为写实,用笔细致。画中龙为三爪。其他如元青花龙纹带座梅瓶、元龙泉窑贴花龙纹盘(均藏江西省博物馆)和元龙泉窑青釉贴花龙纹折沿盘(高安市博物馆藏)等大多如此。

元代画龙与龙造型文物琐谈

元 青花云龙纹罐 高27.9,口径20.9,底径19.8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类在瓷器中所见的图绘,大多为工匠或职业画师所为,与绘画史上常见的画家身份有所不同。但从这些瓷画作品可知,此时的画龙,不仅仅限于专业画家,在民间工艺中,亦可见其不俗的技艺。考古学者孙机(1929~2023年)在谈到此类画龙作品时说:“在形象的处理上,行龙、立龙、升龙、降龙这时无不挥洒自如。以青花扁瓶为例,由于它多半只在底边画一带海水,天空中也只有小朵样云,不能像泼墨那样纵情晕染,所以龙体的轮廓清清楚楚,无法取得纸本绘画那种阴明变化、疏密掩映的效果,因而不能有一丝懈笔。可以说,元青花上的龙纹不仅接受了宋代画龙的成就,而且又有所进展”。确实如此,在包括元青花在内的诸多瓷器中,都可见到这种特色的画龙之作,这是对南宋陈容以来画龙的一脉相承,也是卷轴画影响到民间工艺的一个例证。1964年江苏苏州市曹氏墓出土的刺绣龙纹残片(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上,也能见到与青花图案相似的龙的造型(但龙是五爪龙),亦可作为另一例证。

元代画龙与龙造型文物琐谈

元 三清殿藻井闭龙 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

需要提及的是,在元代的一些雕塑中,也可以见到不少龙的形象,如山西永乐宫壁画中的棋眼壁游龙花叶悬塑(降龙和升龙)(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便是典型一例。两龙均为三爪龙,均将龙置于花叶之中,一升一降,表现龙在行云中自由穿梭的状态。永乐宫壁画中的三清殿藻井闭龙(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其艺术造型亦与此相类。在一件至元四年的双龙纹铜镜(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中,也有龙纹图案。该龙为四爪龙,两龙遨游于云海、花叶间,龙身盘旋起伏,龙鳞突出,龙口大张。铜镜中的双龙与雕塑中的双龙一样,都是立体地呈现龙的形态。虽然这些龙所在的空间位置不同,与卷轴画、瓷器上的龙迥然有别,其功能也多有不同,大多为建筑构件或铜镜的装饰,具有吉祥寓意,但龙的造型,包括龙身、龙爪、龙鳞和龙头的塑造,都可找到与平面绘画相似之处。

元代画龙与龙造型文物琐谈

元 至元四年双龙纹铜镜 直径25,边高0.6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在以上龙题材文物中,大致可看出,元代的龙,大多为三爪和四爪龙,五爪龙极少。在同一时期,无论在传统的绘画,还是陶瓷、刺绣、雕塑、铜镜等,都可找到相类的龙的造型。这是“龙”题材倾向大众化审美的历史物证。正如学者李零所说:“龙是瑞兽,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符号。”龙作为十二生肖中唯一虚构的动物,其想象与寓意既满足了来自上层建筑的政治需求,也符合普通民众对神灵及威权的膜拜,因而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政治与文化的真实反映。笔者曾经撰写过多篇谈绘画中龙的文章,唯独对元代的龙画及相关龙造型文物较少涉及,因而乘龙年到来之际,重拾旧笔,拉杂写来,补充数言如上。

(参考文献从略,下载全文请登录中国知网首页-出版物检索-文物天地)

作者及其工作单位:朱万章、中国国家博物馆

本文刊载于《文物天地》2024年第2期

购刊电话 010-84079040

E-mail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编辑:阮富春

审核:朱 威

▲《文物天地》推出生肖龙文物研究专题

▲憨态可掬!海昏侯墓园刘充国墓出土的青铜器玩具

▲江西省博物馆藏汉代铜镜鉴赏

▲欢迎订阅2024年《文物天地》月刊

元代画龙与龙造型文物琐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