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文亮:青铜器上的“中国龙”

作者:古籍

龙作为十二生肖之一,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尊贵、权威的象征,更是吉祥和成功的标志,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青铜器作为历史的见证和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创造,且其中的龙题材青铜器,更是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瑰宝。

1959年,山西省石楼县桃花者村出土一件商代的青铜酒器。其器型独特、纹饰奇绝,宛如一艘停泊在水波里的龙舟,被学界命名为商代龙形觥。

文亮:青铜器上的“中国龙”

商代龙形觥

1959年,山西省石楼县桃花者村出土一件商代的青铜酒器。其器型独特、纹饰奇绝,宛如一艘停泊在水波里的龙舟,被学界命名为商代龙形觥。它高19、长43、宽13.4厘米,现藏于山西博物院。长腹弧鼓,后端截平,背部为弧曲形长盖,内有横榫与器腹扣合。盖面中央有一蘑菇形钮。器身口沿外附有两对贯耳,用来把龙形觥吊起加热酒,另一端没有封口是用来散水蒸气的。器物底部有长方形矮圈足,放置平稳。器身遍饰华丽精美的图案,盖面为逶迤的龙身,与器物前端的龙头相衔接,两侧衬以漩涡纹和云纹。

觥,是一种盛酒器,出现于商代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据研究,龙形觥可能是用来罚酒的器具。其独特的造型与花纹装饰,还与同时期典型的中原文化风格相区别,出土所属的遗址是商代晚期方国文化系列。

文亮:青铜器上的“中国龙”

商代铜爬龙柱形器

三星堆博物馆珍藏的商代铜爬龙柱形器,又称为“青铜蟠龙柱形器”。它通高41.1厘米,于1986年四川省广汉三星堆1号祭坑出土,是一种将龙形装饰与柱形器身相结合的青铜器。其柱断面呈椭圆形,柱顶斜平,下端四面有半圆形缺口,缺口相对的上方各有一圆形穿孔。柱顶有一龙,龙口大张,露齿,两前爪趴于柱顶上,身尾下垂于柱侧,两后爪紧抓柱两侧,尾上卷,龙头上有镰形大耳一对,耳内侧有犄角一对。在和龙相对应的柱壁另一侧,有一简化的头向下的夔形饰。

此器可能是某种器物上的附件,是当时贵族阶层的重要礼器。据《山海经》等古籍记载,龙在古代社会被视为能飞升仙界的神奇生物。因此将龙形装饰融入青铜器中,寓意着古人对长生不老的向往与追求。

禁,是承置酒器的案具,起于西周初年,灭于战国时代。之所以称“禁”,因周人总结夏、商两代灭亡之因,均为嗜酒无度。

文亮:青铜器上的“中国龙”

春秋晚期云纹铜禁

央视2024龙年春晚吉祥物“龙辰辰”,其从“头”到“尾”集齐5件国宝文物的元素:鼻子参考中华民族龙图腾的代表性实物绿松石龙形器;龙脊结构、龙腹纹,取自首现“中国”二字的何尊;昂首前行的龙鳍,灵感源于唐鎏金走龙;龙爪造型,来源于九龙壁上的五爪金;而龙眉、肩,则来自春秋晚期云纹铜禁,通高28.8、器身长103、宽46厘米,重95.5千克。河南南阳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此云纹铜禁纹饰繁缛、工艺复杂,是大陆最早的失蜡法工艺铸造的青铜器之一。十二条龙形附兽昂首鼓腹翘尾,头顶的冠饰与两旁的角饰都是浮雕透孔云纹,兽尾插着尾花。兽首面对禁面张嘴吐舌,舌头翻卷着置于禁面上边,其状像是眼睛在盯着禁上的美酒,垂涎欲滴。禁底有12个龙形兽支撑着禁身,挺胸凹腰。

文亮:青铜器上的“中国龙”

春秋后期龙耳簋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春秋后期龙耳簋,高33.9、宽43、口径23.1厘米,重11.45千克。簋侈口束颈,双龙耳,矮体宽腹,圈足下连于座。盖捉手作莲瓣状,中央饰蟠虺纹;盖边、腹、座饰云带纹并间以重环纹。春秋中晚期,簋虽然不再流行,但尚未绝迹,形制上较春秋初期有较大的变化。该器取龙的造型为耳,气势磅礴,荡气回肠,是这一时期簋的标准器。

文亮:青铜器上的“中国龙”

三国魏错金铜蟠龙

北京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件三国魏错金铜蟠龙,通高11.4厘米。该器通体造型为一只凶猛的张牙舞爪的蟠龙。这只神兽似乎充满力量,蕴含着一种一触即发的强烈动势。该作除对蟠龙动态的成功表现外,还有许多造型、装饰方面的特点。

首先它脱离了单视点的正面构图方法,具备可供人围观欣赏的立体造型,从不同的角度观赏该器,形成了许多既衔接完整又各自独立的生动画面。龙头规整,躯干起伏,腿部坚实粗大,棱角分明,再加上韧劲的长尾、锐利的尖爪,将蟠龙的形象表现得极其生动传神。其次作为装饰品,龙的形体塑造大量运用工艺美术手法:一是形象的强烈夸张,圆睁的龙目,大开的巨口,卷钩形的利爪,强调了塑造对象的主要特征。二是龙全身装饰精美的嵌错花纹,铜体金饰相互辉映,生动的造型与辉煌的色彩;这些花纹已不仅是为了美观,同时也成为蟠龙形体塑造的重要手段。该器可称魏晋装饰艺术品中的登峰造极之作。

文亮:青铜器上的“中国龙”

金代铜坐龙

黑龙江省博物馆珍藏金代铜坐龙,通高19.6厘米,重2.1千克。它是金代早中期皇室的御用器物,于1956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白城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出土。铜龙为黄铜质铸造而成,其集龙、麒麟、狮、犬形象和特点于一身,设计构想及雕塑水平高超。龙呈蹲坐式,龙首微扬,张口似吟啸,肩微前弓,前左腿跷起,其爪飞踏瑞云,瑞云与后腿相连,前右腿略向前方直立,爪与地面相连,龙尾上翅向外卷曲,龙首、肩部和四肢饰有卷鬣,亦动亦静,浩气凛然。龙的前右腿、尾部及瑞云处有以双向分开的扁锭残迹,当时与他物相连接固定而铸。

据《金史·舆服志》载: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十二月规定,将金辂轼上坐龙改为凤,知金辂上曾饰坐龙;又据“大辇……顶轮施耀叶,中有银莲花、坐龙记载,可见大辇顶轮上也饰有坐龙。有人认为:此坐龙与熙宗天眷三年(1140)巡幸析津(今北京),如乘金辂”和金世宗大定二十四年(1184)巡幸上京所乘大辇上的装饰有关。铜坐龙堪称金源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多民族、多地域、多文明的一种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来源:《东方收藏》杂志(月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