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頤武:繼續全面防控,不要中了西方的連環計

作者:環球網

來源:環球時報

英國廣播公司等西方媒體和一些西方專家最近向中國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議,認為中國對新病毒的零容忍是不可持續的,應該放松防疫措施,學會"與病毒共存"。這樣,美國和英國就成了中國抗疫的新示威。經過反複勸說,這些西方輿論都承諾"什麼都不會錯"。近代以來,這些西方輿論對中國疫情的評價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喜樂乎的态度,很難相信他們是出于善意,對中國勸告我們防疫。

雖然歐美已經有了新的冠疫苗,但依然沒有阻止疫情重新擡頭。最新資料顯示,美國平均每天新增确診病例數超過10萬例,這一比例已恢複到六個月前的峰值。英國的情況要微妙一些。在7月19日完全解封的"自由日"啟動三周後,根據當地時間8月7日衛生部釋出的最新資料,英國在過去24小時内确認了28,612例新冠狀動脈肺炎病例,其中103例新死亡,比目前一輪高峰期一天内的54,000例新病例顯着減少。然而,沒有人敢說英國的疫情已經結束。盡管确診病例數明顯下降,但相關死亡和住院人數仍在增加。是以,一些專家表示,這可能是因為人們不想在暑假前被迫隔離而不檢測新的皇冠病毒。

事實證明,盲目解除或放寬防疫措施,追求單純依靠疫苗接種實作"群體免疫"和"與病毒共存"是全球疫情死灰複燃的主要原因。這種解除或放松在各自國家存在争議,處于加強防控或幹脆放手的兩難境地。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這些國家本身并沒有從"與病毒共存"中獲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是以中國為宣傳"與病毒共存",并認為美英抗疫比中國先進有效,彭博社甚至炮制了"美國抗疫世界第一"排名。

他們的聲明充滿了沖突。一方面,Delta毒株傳播得相當快,這本應是更嚴格防控的原因,但它已被用于說明需要放松防控,學會與病毒共存。在像中國這樣人口衆多、人口密度高的大國,"與病毒共存"的嚴重後果難以想象。一些西方輿論還認為,中國嚴格的抗疫措施"代價高昂","對千百萬人工作和生活的影響正在受到警告","即使可以封鎖所有地區,人們仍然可能死亡,更多的人可能死于饑餓或失業",進而暗示中國應該學會"與病毒共存"。

然而,中國在去年的短短幾個月内就有效地控制了疫情,首先使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正常化。正是在偶發局部疫情的情況下,我們繼續嚴格防控的同時,加快接種疫苗,現在我國新冠疫苗已超過17億劑。疫情防控形勢不僅遠好于美英等國,而且嚴格防控下的社會經濟正常發展程度也遠大于美英。

所謂"與病毒共存",顯然是沒有說服力的,就像勸說一個考試成績遠遠優于落後學生的學生,向窮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一樣。這不是為了中國,而是為了中國。

這種"與病毒共存"與中國傳統的系列觀念類似。"三十六"說:"會有更多的士兵,不能當敵人,讓它自作自滅,以殺死它的潛力。"這意味着當他們有明顯的優勢時,不要正面交鋒,而是誘使他們犯自己的錯誤,做自己的事情。一些西方輿論已經看到了中國抗擊疫情的顯著成效,感染病例一度歸零,社會恢複正常運轉,經濟複蘇也非常快,他們對此感到非常焦慮。當中國發生一些局部疫情時,他們立即提出"與病毒共存"的想法,德爾菲克認為三角洲毒株可以繼續在中國造成嚴重破壞,最好是大規模感染,甚至失控的疫情。要知道,我國的嚴格防控,對于兇猛的三角洲毒株也是有效的,現在疫情重新爆發,不是新的冠狀病毒共存實驗,而是不能嚴格有效地實施防疫政策的後果,這可以通過堅決實施嚴格的防疫政策來解決。

一些西方媒體和人士一方面"建議"中國,另一方面,就中國虛假資訊攻擊的病毒可追溯性問題"建議"中國。至于連載系列的解釋,《三十六》說得好:"讓敵人累了,然後想辦法。掩護一個疲憊的敵人,一個攻擊敵人,兩個扣子,也要摧毀力量。"一是勸說中國放手,把中國置于難以忍受的境地。這就是"疲憊的敵人"。另一個計劃是将病毒追溯到中國,到處煽風點火。這就是"攻擊敵人"。西方對我雙向、全方位攻擊疫情的話題,實質是讓中國的抗疫結果白費。

這樣一個"精巧"的系列計劃,打着以華為旗号,其實是希望中國能夠深入介入疫情,如果有更嚴重的經濟社會問題,可以利用之前抗疫失去的優勢。中國的抗疫,沒有一步一步地跟西方模式去做,而是取得了成效,現在不能被這些西方輿論所愚弄。

前衛生部長高強在剛剛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說:"在廣泛接種疫苗的情況下,中央政府提出的控制正常疫情仍然是中國抗擊疫情必須遵循的重要指導方針。我們不僅可以放松對疫情的控制,而且要進一步填補闆塊,堵住漏洞、優缺點,堅持不懈地做好疫情監測預警工作。這不是"與病毒長期共存",而是消除病毒的長期鬥争。高強認為,"與病毒共存"絕不可行。他指出,美國、英國等國"與病毒共存"給全球抗疫形勢帶來了嚴重後果,我們絕不能重蹈覆轍。"隻要疫情還在國際上普遍存在,我國嚴格防止外來病毒輸入的政策就不能改變,堅決切斷病毒傳播鍊的政策是不能改變的,早發現、早控的目标也改變不了。

這些觀點應該激勵我們。(作者為北京大學教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