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冬奧閉幕式上的浪漫 送别折的是什麼柳?

2月20日晚,北京冬奧會閉幕式在國家體育場鳥巢舉行,一幅垂柳圖随着舞者的腳步,在場地中央呈現出來,舞者們手捧發光的柳枝,從四周圍聚在一起,最後,冰雪的顔色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場地上生機勃勃的綠色。《折柳寄情》這一節目感動了不少網友,直呼這是“中國式浪漫”。

來是迎客松,送是折别柳。一曲《送别》,在鳥巢上空響起,期待所有的運動員、教練員,和所有來到北京的朋友們,帶上這一條柳枝,帶走中國人民的友情。新京報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聊一聊冬奧會閉幕式上折的是什麼柳?

冬奧閉幕式上的浪漫 送别折的是什麼柳?

北京冬奧會閉幕式上,“折柳寄情”環節。圖/新華社

外柔内剛的柳樹

幕啟幕落,一場相約冰雪的賽事被畫上句号。對于每個人而言,最珍貴的記憶,就藏在那些一閃而過的瞬間裡,有歡笑,有淚水,有震撼,有感動。一條折柳,送給即将去往遠方的客人,那些交彙的目光,那些綻放的笑顔,那些真心實意的擁抱,皆被承載其中。

“冬奧閉幕式上使用的柳枝造型,可能是垂柳,大多生長于中國南方。”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張志翔說,垂柳屬于高大的落葉喬木,産自長江與黃河流域,其他各地均有栽培,多用于園林綠化中,用作行道樹,觀賞價值高,“柳樹自古都有做‘送行’、‘餞别’之物的傳統,它的生命力頑強,是廣生态幅植物,不論順插、倒插,不論土壤濕潤還是幹旱,都可以存活。”

張志翔介紹,柳樹的形态非常多,包括喬木、灌木等,“我們國家的柳屬植物中,有275種柳樹,從整體來看,整個柳屬植物适應環境的能力非常強,從南方的亞熱帶喬木,到沙漠中的灌木,再到高寒地區匍匐在地上的柳樹,都能夠見到它的身影。

既喜歡水,又耐貧瘠,柳屬植物頑強的生命力,讓植物學者們對它津津樂道。張志翔認為,冬奧閉幕式上使用垂柳作為表演元素,造型美觀的同時,又能夠通過靓麗的綠色展現生機,他說:“造型柔美,但又有一種堅韌的氣質,外柔内剛。”

柳樹在大陸是很普遍的植物

“在距今11000-8500年間,青島膠州灣附近就有柳屬植物。”資料顯示,柳樹也是大陸被記載的人工栽培最早、分布範圍最廣的植物之一,在史前甲骨文中,就已出現過“柳”字,中國柳樹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曆史。

曆史記載,古蜀魚凫王封樹定界,用的就是柳樹。“柳的種植地域特别廣,容易成活,也容易識别,在中國園林景觀中,是特别常用的一種植物。”張志翔說,柳樹在大陸随處可見,不論是河流旁,還是沙漠裡,都有柳樹,“柳樹的觀賞性,在國内有很高的地位,它在中國整個曆史發展過程中,是一個讓人離不開的樹種。”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提到荷塘兩旁的樹時,用了“楊柳和不知名的樹”來形容,張志翔說:“這也能從側面看出楊柳在大陸的地位,不僅是百姓喜歡在村旁舍後栽種柳樹,文人墨客也對它情有獨鐘,古典詩詞當中提到的柳更不必說。”

“柳樹在國内知名度這麼高的原因,不僅是因為好養活,也因為它觀賞性強,從它的功能上說,也有用來制作成薪炭,提供燃料,有一些品種的柳,還可以用來入藥,比如阿司匹林裡的有效成分,最早就是從柳樹皮中提取出來的。”張志翔說。

折柳送别的曆史由來

在中國古代,每逢春暖花開,古人多要遠行,在交通不便的過去,每一次出行,都不知道再相見又是何年,是以,古人特别重視送别。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是《詩經》對楊柳的描述,也是第一次提及“折柳送行”這一習俗。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告訴記者,關于這一習俗的曆史由來,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柳諧音‘留’,表示挽留之意,在離别時候贈送柳枝,表達難舍難分的情感;另一種說法,是因為柳樹具有頑強旺盛的生命力,帶着柳枝遠行,到任何地方都能夠生長,借用柳樹來祝福遠行的人們随遇而安,表達惜别懷遠的情感。”張頤武提出,折柳送别這一意象的使用,在漢唐時期都比較普遍,此後就成為中國文化裡的一個基本象征了。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首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别詩。當中提到,在客舍周圍,柳樹的枝葉翠嫩一新,臨行惜别之際,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

張頤武說:“古時告别,往往有長亭、柳樹,所謂送人千裡,總有一别,折柳在這裡表示不舍的同時,實際上也有春天的含義,都說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柳樹在春天長出新芽,是以也有對送行之人的祝福在裡面,這其中的含義是非常豐富的。”

寄情天地的中國式浪漫

有網友表示,北京冬奧會給出的驚喜,是首尾呼應的。不論是開幕式上采用24節氣的倒計時,還是閉幕式裡的折柳寄情,都彌漫着一種中國式浪漫。張頤武說:“中國人對植物自古就有很多寓意,比如梅蘭竹菊,所謂中國式浪漫,是我們通過感受和比喻的方式,去同步自然界的物質,運用通感的手法,寄托和傳遞情感。”

柳樹清淡、遼遠,春風拂過,姿态優美。張頤武認為:“其中展現的是中國精神,展現的是中國人的生活,所謂的中國式浪漫,就是我們的文化心理與精神氣質很契合的那種浪漫。”楊柳依依,讓人仿佛看到一幅送别圖景,在江南流水旁,在西北邊塞上,微風掠過,輕抱友人腰間,人與自然協同,讓告别,變得含蓄,隽永。

古時,一場别離,便極為珍重,如今,因為交通和通訊技術的發達,送别卻變得很輕易,因為流動,本就是現代社會的特征之一。或許,人們不再需要折柳寄相思,不再将這些浪漫的意象貫穿生活始終。張志翔提到:“柳樹,在大陸的生态修複領域,也做出了巨大貢獻,以北方的旱柳為主,運用在華北、西北等地,同樣,在北方美麗鄉村建設中,柳樹作為一種美化環境的植物,而發揮着巨大作用。”

有的人在回味昨日溫情,有的人在仰頭期盼未來。張頤武認為,柳樹作為一種隐喻,是中國傳統社會積累下來的寶貴财富,他說:“小橋流水,曲徑通幽,這是獨有的東方美學,一種含蓄的力量。”

跨過大江大河,輕撫小橋流水,經曆了數千年鬥轉星移,一呼一吸之間,國人始終與天地共生,彈奏一曲獨屬于中國人的東方美學。

新京報記者 陳璐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薛京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