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下萬國:夏王朝誕生的時代背景,7大文化圈,究竟誰是中心?

我是棠棣,一枚曆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夏王朝崛起之際,正是中國社會由石器時代向青銅時代過渡、由酋邦社會向國家社會轉型的曆史時期。這期間東亞大陸上的兩河(長江和黃河)流域,堪稱是一個萬邦林立、列國并存發展且又激烈競争的曆史大舞台。

天下萬國:夏王朝誕生的時代背景,7大文化圈,究竟誰是中心?

這種曆史态勢投射在考古學文化上,我們看到,夏朝崛起前夜,長江黃河兩河流域及其周邊地區多種區域文化并存,仰韶文化、紅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文化、屈家嶺文化等一系列區域文化先後崛起、繁榮、衰微和消亡。

從考古學的次元看,兩河流域及其周邊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如依其文化内涵作類型學歸類劃分,大抵可以分作七大文化圈,即黃河中遊地區的中原文化圈,下遊地區的海岱文化圈和上遊地區的西北文化圈,長江中遊地區的江漢文化圈,下遊地區的東南文化圈,長江流域以南的華南文化圈,黃河流域東北方的東北(幽燕)文化圈。

每個文化圈又可視地域及其文化特征之差異而相應地劃分為若幹個亞文化,綜合本世紀以來尤其是近十多年來田野考古發掘和研究的成果,我們可以将長江、黃河流域及其周邊地區七大文化圈的考古文化序列簡要概述如下:

中原文化圈是迄今所知最早的新石器文化,是距今約8000年的老官台文化及稍後出現的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三者并行發展了1000多年,最終融合萌生出仰韶文化。繼之而起的中原龍山文化,又可分為陶寺、王灣、後崗、王油坊、三裡橋、客省莊等六個類型。

天下萬國:夏王朝誕生的時代背景,7大文化圈,究竟誰是中心?

西北文化圈是在中原仰韶文化的強烈影響之下萌生而出的。是以,這裡的考古文化序列是由仰韶文化發展為馬家窯文化,後者經過石嶺下類型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馬廠類型,而後被齊家文化所取代。

海岱文化圈的新石器發轫于距今7000多年的北辛文化,到距今約6300年前崛起了大汶口文化,後者在距今約4300年前後發展為山東龍山文化,即典型龍山文化。

東北文化圈主要涵蓋遼甯、内蒙古和河北三省交界地帶。該區最古老的文化是距今7000多年的興隆注文化和新樂下盡文化,随後崛起的紅山文化與中原仰韶文化處于同一時代。紅山文化在距今約5000年前後衰微,其後經過長達近千年的文化衰落期,才在該地區出現了夏家店下層文化。

天下萬國:夏王朝誕生的時代背景,7大文化圈,究竟誰是中心?

江漢文化圈主要涵蓋長江中遊以江漢平原為中心包括湖北全境、湖南北部、江西西半部、四川東部和陝西漢水流域地區。這裡早在距今八、九千年時已出現城背溪文化和彭頭山文化,繼之化,是在東南文化圈的強烈影響下興起的。

從考古學文化内涵看,以上各大文化圈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發展程度是不平衡的,其進化途徑也是非線性的。

其中中原文化圈大約在距今8000年前後開始由采食經濟向産食經濟過渡。在磁山、裴李崗、老官台等一系列初具規模的村落中,先民們憑借舌形石鏟、有齒石鐮之類原始農具,種植粟、黍,飼豬、狗和雞。進入仰韶文化時期後,中原地區定居農耕的部落社會發展到鼎盛階段。這一點突出地展現在當時村落遺址顯著增多和聚落規模的大大擴充上。

天下萬國:夏王朝誕生的時代背景,7大文化圈,究竟誰是中心?

例如陝西臨潼姜寨遺址,考古家們揭露出同一時期的房屋達100多座,這些房子環繞着一個面積較大的中心廣場,分成5個居住群落。仰韶文化先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産,種植粟、黍之外,靠近長江流域的地區還從南方引進了水稻:但家畜飼養業并不發達,采集和漁獵經濟仍占有一定的地位。

除制陶、制石業外,制革、紡織、編織和制骨等手工業也發展起來、仰韶文化後期,中原社會出現了一些富有曆史意義的變化。在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發現了一座類似後世帝王宮殿的“大房子”建築。這棟建築前庭後堂,左右廂房,大門之前有庭,主次分明、這座殿堂式建築的面積在100平方米以上,其布局與三代以後的宮殿極為相似。從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發現的仰韶文化後崗類型的三組用蚌殼擺成的龍虎圖形,向我們展示了當時先民的信仰和神話的神秘世界。

到公元前約第4000年,随着中原各地先後跨入龍山時代,酋邦社會也在這裡相繼形成。中原地區跨入酋邦社會的标志,一是古城堡的出現,二是墓葬投射出來的貧富分化和階級的形成,三是表征權力機構和統治階級特殊身份的禮樂器的出現。這三項特征在中原文化圍龍山期的陶寺類型、王灣類型、後崗類型和王油坊類型等亞文化圈中均可看到,尤以陶寺類型、王油坊類型最為突出。

天下萬國:夏王朝誕生的時代背景,7大文化圈,究竟誰是中心?

在黃河下遊地區的海岱文化圈,大約在公元前5400年的時候形成了北辛文化,當時的先民使用長方形右鏟、斧、刀、鐮等石制農具種植粟類谷物,制作陶器,還飼養豬和雞,但狩獵和采集仍是社會經濟的重要内容。繼之而起的大汶口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并經校正,年代約為公元前4300年至前2300年之間。

大汶口文化的經濟以原始農業為主,粟是當時主要的農作物;家畜飼養業比較發達,家畜家禽有豬、狗、牛、雞等。當時的先民盛行用豬随葬,其中如三裡河遺址一座墓中随葬豬下颌骨32個之多。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後,這裡的社會經濟有了全面、迅速的發展,表現在手工業上,制陶業中生産出質地堅硬、胎壁薄勻、色澤明麗的白陶,制玉業已經生産精緻的玉鏟、精美的玉石串飾,制骨業上則是剔地透雕技術和鑲嵌技術的趨于成熟。大汶口文化盛行的随葬龜甲習俗,表明“龜靈”觀念已經出現,而這很可能就是後來殷商文化中“龜靈”、“龜蔔”的淵源。

東北文化圈在公元前五、六千年的興隆窪文化時期進入鋤耕定居的部落社會,當時的先民使用粗陋的鋤形器、石刀、石锛、石斧從事農業生産的同時,也兼營狩獵和采集。經過一、兩千年漫長的發展,在距今約六千年時紅山文化崛起後,東北遼河、大淩河流域的文化面貌為之一新。紅山文化經曆了一千餘年的發展過程,在距今5000年前後達到鼎盛。紅山文化的石徹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冢群址,是該文化由部落時代進化到酋邦時代的明确标志。

天下萬國:夏王朝誕生的時代背景,7大文化圈,究竟誰是中心?

耐人尋味的是,紅山文化在距今約5000前後突然中衰,東北文化圈随之出現了長達千年的文化衰落期。

據研究,紅山文化的中衰是海侵對當地生态的嚴重破壞而導緻的結果。公元前3000年前後發生了一次小規模海侵後,紅山文化的先民因不适應海侵後的惡劣生态環境,被迫向内地遷徙,進而與中原地區的土著發生嚴重沖突。文獻中黃帝與蚩尤大戰于涿鹿之野的傳說,或許就是紅山文化先民向中原地區遷徙的史實折射出來的影子。

江漢文化圈最古老的新石器文化即城背溪文化和彭頭山文化,其年代約當公元前7000年至前5000年。這表明,早在距今9000年之際,這裡的先民已經開始由采食經濟向産食經濟過渡了。他們種植水稻,燒制陶器,遺址中出土的石工具多為打制石器和細小石器,磨制石器還較少發現;陶器也都是泥片貼塑制成,形狀原始,器形有罐、釜、盆、缽等。到了大溪文化時期、江漢文化圈的村落遺址顯著增加,規模也擴大了。大溪文化的先民使用有肩石鋤、斜雙肩石鏟整冶水田,種植水稻,稻作農業已成為當時主要的社會經濟部門。除了飼養豬、狗外,有的地方還開始養雞、牛、羊。同時,漁獵、采集也仍然在社會經濟中起輔助作用。陶器以紅陶為主,普遍塗紅衣,其中的白陶和薄胎彩陶顯示了較高的工藝水準。

天下萬國:夏王朝誕生的時代背景,7大文化圈,究竟誰是中心?

以稻作經濟為主的農耕部落社會至大溪文化晚期和屈家嶺文化前期臻于鼎盛。屈家嶺文化後期出現的一些富有意義的現象,表明這時的江漢文化圈已經開始向酋邦社會過渡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曆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