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稷下學宮遺址确認:孕育“百家争鳴”的世界最早官辦高等學府

近日,經過五年的考古發掘,“尋找稷下學宮”考古項目獲得重大突破,經專家認證,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故城小城西門外建築基址群正式被确認為稷下學宮遺址。

稷下學宮遺址确認:孕育“百家争鳴”的世界最早官辦高等學府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稷下學宮考古項目領隊董文斌介紹,該建築基址群東與齊故城小城相接,南寬北窄略呈直角梯形,東西約210米、南北約190米,總面積近4萬平方米,現在已發掘2000平方米,共發現四排建築基址,建築基址群和後來的古代太學布局相類似。對基址下的土層進行碳十四測年,結果顯示為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90年,這個年代正好略早于齊桓公時期,與文獻記載的時間也很吻合。

稷下學宮于公元前374年由齊桓公在位時開辦,因其位于臨淄稷門之下而得名,存續達150餘年,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高等學府,是一個具有研究院、大學堂、施政咨詢等多種性質的機構。

據史料記載,當時各學派在此地交流荟萃,展開了著名的“百家争鳴”。最興盛時,這裡雲集了儒、道、法、農、名、兵等各家各派有影響的學者,孟子、荀子、鄒子、慎子、申子等名家學士都曾聚集在此講學思辨、思想碰撞,為後世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奠定了深厚悠遠的思想文化基礎。

十六國時期南燕國臨淄人晏谟撰寫的《齊地記》所載:“齊城西門側,系水左右有講室,趾往往存焉”“臨淄城西門外,有古講堂,基柱猶存,齊宣王修文學處也。”北魏地理學家郦道元的《水經注·淄水》中也提及:“系水傍城北流,迳陽門西,水次有故封處,所謂齊之稷下也。”

稷下學宮遺址确認:孕育“百家争鳴”的世界最早官辦高等學府

齊故城小城西門外建築基址群的考古勘探工作自2017年起便開始開展,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齊故城大城及小城西側進行了大規模的詳細勘探,通過五年的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可知,齊故城小城西門外建築基址群為整個齊故城西牆及南牆外側唯一一處戰國時期高等級的院落式建築群。“考之曆史上所辦官學皆附屬于政治中心,往往處于國家中樞的西側,是以稷下學宮不會建在荒郊的稷山山下,隻會處于齊故城附近。”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說。

除此之外,戰國末期齊國鑄币的遺存、基址下疊壓戰國中期的灰坑以及出土獸骨的測年結果都印證了時代的吻合性;建築布局、基址形制以及出土城牆文物上的花紋都能證明其為稷下學宮建築規制;鑄币工具的儲存顯示此處為封閉區域且受國家控制,也作出了旁證。從地理位置、年代、建築格局、規格等各方面分析,齊故城小城西門外建築基址群均與文獻記載的稷下學宮相符合,是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判定其為稷下學宮所在。

稷下學宮遺址确認:孕育“百家争鳴”的世界最早官辦高等學府

稷下學宮的“大門”已被緩緩打開,但仍有許多未解之謎等待更深入地探索。“我們現在的發掘工作隻能作為稷下學宮考古項目的開端,完成全部考古發掘工作預計還需要一段時間,接下來将進行更為深入、詳細的勘探和發掘。”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孫波說,2022年,我們将繼續對南門進行完整揭露,并尋找西牆垣和北牆垣,還将發掘遺址内建築基址,進一步探明這些建築的具體用途。

鄭同修表示,考古是一項長久的工作,針對齊國的考古已經有80年的曆史,發掘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做好考古遺址和文物的保護及展示利用,讓考古發掘古為今用。以“變革、開放、務實、包容”等為精髓的齊文化影響至今,作為齊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齊文化也為現代社會發展提供着最為寶貴的文化滋養和精神動力。稷下學宮遺址的确定,對研究中華文化精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義。

稷下學宮遺址确認:孕育“百家争鳴”的世界最早官辦高等學府

稷下學宮的出現,與西方的柏拉圖學院共同展現出人類早期文明的智慧之光,郭沫若也曾高度評價其“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跨越千年歲月,我們再次觸碰到了曆史,一起來感覺中國最古老的文脈吧!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趙秋麗 馮帆 通訊員劉玉潔)

來源: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趙秋麗 馮帆 通訊員劉玉潔

責編:張永群

編輯:邢妍妍 吳亞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