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注罕見病:破解“天價藥”困境

每年2月的最後一天是國際罕見病日。罕見病診斷難、治療難,隻有5%到10%的罕見病有藥可治,其中不少藥物因"天價"而備受關注。2022年1月1日起,新版國家醫保目錄正式執行,7種罕見病藥物降價後進入國家醫保談判目錄。今天(2月26日),江蘇進一步成立了罕見病援助專項基金,為更多患者帶去希望。

5種罕見病納入保障對象 年花費從百萬元降到十萬元左右

佳欣今年17歲,她的體内缺少一種酶,不能把糖原變成葡萄糖,導緻身體無法擷取營養,5歲時走路開始容易摔跤,8歲時開始出現嘔吐、胸悶,9歲時被确診為龐貝病。治療這個病,需要每半個月補充一種酶。但因為價格昂貴,一年治療費用近百萬,佳欣在确診後的7年裡,都沒有接受治療。慢慢地,她坐上了輪椅,身體狀況越來越差。

關注罕見病:破解“天價藥”困境

2021年7月,江蘇省醫保局釋出《關于明确罕見病用藥保障對象的診斷、用藥治療及待遇享受等有關事項的通知》,将确診患有戈謝病、龐貝病、法布雷病、脊髓性肌萎縮症、黏多糖貯積症IVA型罕見病的,納入第一批罕見病用藥保障對象範圍。符合政策規定條件的保障對象,在定點治療機構治療,一個結算年度内指定藥品費用,由罕見病用藥保障資金按比例支付,大大降低患者負擔。2021年8月,佳欣在南京市兒童醫院第一次用上了藥。

佳欣的媽媽說:“在用藥的時候,她就自己突然一下把腿擡起來,很驚訝地跟我說,媽媽你看,我腿擡起來了,我也很驚喜。”

南京市兒童醫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楊世偉說:“10公斤的孩子一次的藥費在2萬5左右,一個月的費用接近6萬左右,一年下來接近60萬,佳欣體重更大花費更多,醫保好了以後一年的費用在十幾萬左右。”

如今,佳欣的病情逐漸好轉,甚至可以自己站起來走兩步。

佳欣說:“身體狀況有所改善的時候,我對未來會有更多的期待,是以我覺得明天會更好。”

法布雷病也在江蘇省罕見病用藥保障範圍内,它是一種伴X染色體遺傳的罕見病,累及腎髒、心髒、神經系統、皮膚等多個重要器官,酶替代療法是法布雷病臨床治療的特效藥物,享受醫保政策後,患者一年的花費從一百多萬下降到10萬以内。

關注罕見病:破解“天價藥”困境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腎内科主任醫師張曉良說:“我們中心診斷的法布雷病十幾例,目前維持在我們中心治療的8例左右,明顯地有一些症狀在好轉,患者整個家庭感到未來有希望了。”

江蘇罕見病援助專項基金成立 推動患者持續有效治療

國家層面也在發力。2022年1月1日起,新版國家醫保目錄正式執行,7種罕見病藥物降價後進入國家醫保談判目錄,包括曾經高達70萬元一針的脊髓型肌萎縮症藥物、一年治療費用上百萬的法布雷病特效藥等。為進一步推動罕見病診治,今天,江蘇省醫學會罕見病學分會、南京市兒童醫院等發起成立江蘇罕見病援助專項基金,重點支援江蘇地區國家罕見病目錄的患者,尤其是幫助那些納入江蘇省保障政策但依然有支付壓力的患者群體,推動患者持續有效治療。

關注罕見病:破解“天價藥”困境

江蘇省醫學會罕見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南京市兒童醫院副院長張愛華說:“在前面的保障政策之外自付的部分又可以進一步減輕,就能夠把這種高額的醫療花費,幾十萬的醫療花費,家長自付的到三四萬、四五萬這樣一個水準。”

多方努力,正在織起罕見病患者的醫療保障之網。不過,藥物用得起了,還要能早用。由于社會對罕見病的認識不足,很多罕見病患者經曆過誤診,進而拖延了治療時間。專家呼籲,罕見病需要實作早診、早治。

少見、表現不典型 罕見病面臨"診斷難"困境

佳欣在被确診龐貝病之前,跑過十幾家醫院。她說:“确診的過程是很曲折的,也是很幸運後來遇到了一個懂得罕見病的醫生,從去醫院到确診大概三個月。”

關注罕見病:破解“天價藥”困境

江蘇省人民醫院也接診了一位13歲的男孩,小時候就有症狀,比如手腳疼痛麻木、身上有小點點,但沒有在意,直到13歲時,突然出現臉腫、腿腫,有蛋白尿,到醫院就診,被确診為法布雷病。

江蘇省人民醫院腎内科主任醫師毛慧娟說:“我們給他做了腎穿刺,發現有特征性的改變,我們就懷疑這個病,給他做了一個酶的檢測,發現酶非常低,基因檢測也确診。”

關注罕見病:破解“天價藥”困境

醫生介紹,目前能治療的罕見病中,除了龐貝病、法布雷病等治療費用高昂的病種外,也有不少病種治療費用并不高。比如脂質沉積症,其中一個類型隻需要維生素B2的治療,病人就能夠長期生存。臨床難點在于診斷,脂質沉積症的表現,比如肌肉無力、全身乏力,很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

江蘇省人民醫院老年神經内科主任醫師牛琦說:“有時候也會被診斷為其他的疾病,服用一些其他的藥物,疾病沒有得到正确的治療也會進行性加重。”

診斷罕見病,也不是單靠一項檢查就能完成,需要醫生根據患者的臨床症狀全面分析、綜合判斷,通常涉及多個科室,也給确診增加了難度。

牛琦主任說:“因為很少見,是以我們還是要不斷地給醫生做教育訓練,能夠去想到和認識到這樣一類疾病。”

全省協作、上下關聯 建立罕見病三級預防機制

2019年,江蘇成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省内19家大醫院參與,協作網通過科普、教育訓練,提高基層醫療機構對罕見病的認識和診斷能力,建立罕見病患者綠色轉診通道。2020年,這19家醫院聯手成立全國首個溶酶體貯積症診療協作組,加快編制溶酶體貯積症診療規範,形成上下關聯、雙向轉診機制,提高患者的早期診斷率。專家介紹,目前江蘇正在推動罕見病的篩查工作,建立罕見病"三級預防"機制。

關注罕見病:破解“天價藥”困境

江蘇省醫學會罕見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南京市兒童醫院副院長張愛華說:“一級預防包括罕見病有家族史的家庭,我們給他提供遺傳咨詢,在孕期我們通過羊水或者通過母親的外周血,通過基因檢測來進行相應篩查,新生兒出生了之後圍繞着新生兒篩查來進行推動,另外臨床上把相應的罕見病制定了一個高危畫像,出現了哪些症狀有可能提示罕見病。”

(來源:江蘇公共新聞頻道/汪樂萍 編輯/李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