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改善肝癌預後,須把握這些要點

近日,江蘇省人民醫院肝膽中心王學浩院士團隊将肝癌外科治療經驗整理成文章——《原發性肝癌10966例外科治療分析》,發表于《中華外科雜志》上。通過詳盡的資料分析,作者在文章中得出結論:近10年來肝癌患者經手術治療的長期生存率明顯提高。以江蘇省人民醫院為例,肝癌患者外科治療後5年生存率,由早期的32.9%提高至近10年的60%。

文章分析認為,患者生存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肝癌早期篩查體系的建立、外科手術技術的進步,以及肝癌綜合治療的發展。作者同時指出,這意味着面對肝癌,患者再也不必“談癌色變”。

1

突破肝癌診療難點:高危人群務必早篩早診

導緻肝癌最常見的因素是B肝病毒感染。大陸肝癌患者的發病特點大多遵循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漸進模式。75%左右的肝癌患者均有B肝病史。導緻肝癌的因素還包括C肝病毒感染、飲酒、脂肪肝、食用黴變的食物、誤服含有馬兜鈴的中藥等。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釋出的資料,2020年大陸肝癌新發病例41萬,其中死亡病例39萬。其主要原因:一是高危人群篩查沒有普及,早期診斷率低,70%~80%的患者在診斷時已是中晚期;二是肝癌早期臨床症狀隐匿,腹痛、腹脹、黃疸等症狀,大多到病情中晚期才會出現;三是大部分患者有B肝肝硬化或C肝肝硬化病史及基礎病,耐受手術及藥物治療的能力較差。

肝癌的早期發現至關重要。早期肝癌患者手術治療後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80%左右。對于有B肝、C肝、肝硬化、肥胖、脂肪肝、肝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而言,及時篩查,防止病情從慢性發炎轉化為惡性疾病,阻斷癌變程序,是應對肝癌挑戰的有效方案。

甲胎蛋白是肝癌早期篩查、早期診斷、療效監測的重要檢查項目。對于上述高危人群,應定期前往肝髒外科門診排查肝癌,建議每半年檢查一次甲胎蛋白,做一次肝髒B超,同時建議肝髒CT、核磁檢查與肝髒B超間隔進行。

2

找準肝癌手術方向:肝切除術仍是首選治療方法

目前肝癌的手術方法有多種。患者一旦檢查出肝髒占位,首先要到肝髒外科就診,判斷是否是肝癌,以及是否可行手術治療。如果是中期偏晚期,則暫時不能手術,可行介入、免疫、靶向治療,經過幾個療程綜合治療後,待惡性良性腫瘤縮小再行手術。晚期肝癌可行免疫治療,根據肝功能等情況可考慮聯合介入、靶向、放療等治療,以延長患者生命并提高生活品質。最新研究進展表明,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在肝癌的中晚期治療中,已經展現出很好的效果。

手術治療肝癌,可采取肝切除和肝移植。根據江蘇省人民醫院肝膽中心的研究,如果患者既适合做肝移植又适合做肝切除,考慮到供肝缺乏的問題,建議首選肝切除術。肝癌切除後,患者應密切随訪,一旦複發,可再行肝移植。研究表明,此種補救性肝移植的患者總體生存率與一期行肝移植者相當。

需要注意的是,肝切除手術在確定陰性切緣的前提下,應保留盡量多的剩餘肝髒體積,為肝癌複發後行介入治療、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等綜合治療提供足夠的肝功能儲備。

3

破解複發難題:免疫新輔助治療可期

近10年來,經手術治療的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已明顯提升,但IIb和IIIa期可切除的肝癌患者術後1年複發率仍超過55%,嚴重影響患者長期生存。如何降低這些患者的術後高複發率,成為肝癌治療的“難點”。此時,免疫新輔助治療進入團隊視野。

免疫新輔助治療是指手術前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PD1/PD-L1單抗或者CTLA-4單抗,以減少手術後複發率,提高患者長期生存率。作為一種新興的治療方法,術前采用免疫新輔助治療在非小細胞肺癌、黑色素瘤等惡性惡性良性腫瘤治療中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在肝癌領域相關的研究還很少。2019年年底,王學浩院士團隊開展了一項“可切除肝細胞癌術前使用單臂II期免疫新輔助治療”的臨床試驗。試驗結果提示,采用肝癌術前免疫新輔助治療,患者手術切除肝癌後一年複發率降至45%,并且耐受性良好,安全可靠。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惡性良性腫瘤免疫治療國際期刊《癌症免疫治療雜志》上,開辟了肝癌免疫新輔助治療的新思路。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對肝癌的發生、發展以及手術後轉移、複發的規律、機制、機理,都有了較為深入的研究。手術治療後生存超過5年、10年的肝癌患者也已大幅增加。如果能做到早發現、早預防,人人養成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相信未來,我們終将不再“談癌色變”。

作者: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學浩

整理:何雨田 夏永祥

策劃:方彤

編輯:王建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