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曹操生前靠着偷盜先人墳墓而維持軍資,怕自己死後也被人發掘墳墓,于是在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磁縣漳河一帶造了七十二個疑冢,臨終前更留下《遺令》:“殓以時服,葬于邺之西岡,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珍寶。”成就了千古之謎。

喪葬文化可謂是大陸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衆所周知,古代中國流行土葬,那時的人們認為,隻有将死者的棺椁置于黃土之中,才能令其靈魂得到升華,投入下一個輪回。換句話說,就是落葉歸根。雖然土葬在古代的中國較為流行,但這并不意味着它壟斷了喪葬“市場”。
由于各地經濟實力和文化觀念各不相同,其喪葬風格也是多種多樣。就比如南方地區流行洞葬、懸棺葬,東北和西南地區流行樹葬和風葬,少數民族所在地則流行天葬和塔葬。先不說這些個五花八門的樣式,僅是舉行喪葬儀式的難度就已是高中之高。是以,喪葬文化,在大陸頗具神秘色彩,更為大陸傳統文化增添了一抹特殊意味。
隻不過,不是所有的棺椁都必須循規蹈矩地按照當地特色風格下葬。内蒙古就出土了一座罕見的古墓,夫妻二人互相依偎,專家稱:1000年,終于找到。那麼這是誰的墓葬呢?生活美滿、阖家幸福是大部分家庭的共同祈願。人們的這種願望在古代尤為強烈,是以,有人就提出了夫妻合葬的主意。
這樣一來,既能彰顯夫妻間矢志不渝的愛情,又能友善子女拜祭,是兩全之策。但也有種說法是,古代中國夫權觀念強烈,夫妻生死同穴,不過是對女方的禁锢。生當為人婦,死亦同其夫,暗将女子比作男子的附屬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子社會地位的低下。至于棺椁内屍骨的擺放方式,也是大有講究的。
在古代,若是二人死亡時間存在一定差異,女子就得置于左方,男子則置于右方。到了現代社會,這種順序就反了過來,呈現“男左女右”的效果。不過,随着現代人自由平等觀念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強求夫妻合葬,而是選擇根據自身及父母的意願各自舉行葬禮。
越多越多的古物出現在了世人眼前,内蒙古出土的合葬墓就令專家收獲頗豐。這座富含3000餘件陪葬品的精緻古墓是在遼代所建,具有非凡的意義。原來,遼代民風粗犷,就連建築制造、防盜措施,都很簡陋。制作者馬馬虎虎的心态為後世的考古研究帶來了巨大阻礙,由于遼代人不甚精通建築技藝,墓穴保護設施也少得可憐。
是以截止到現在,幾乎所有遼代皇陵都被盜墓賊洗劫過。由此可見,蒙古夫妻合葬墓的發掘無疑是天降黃金。對此,有人甚至直呼:“1000年,終于找到了!”除此之外,在古代,非特殊女子,是沒有資格擁有如此規模的古墓的。就算是夫妻合葬墓,女主人也不一定會出現在如此進階别的墓室中。可見墓主人的身份一定不一般,這勾起了專家的好奇心。
專家在考察過程中發現,這座遼代古墓是難得的完整。不僅墓志銘牢牢印刻在該有的位置之上,就連墓穴周遭,也沒有盜洞的痕迹。這為專家行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專家随後發現,這所墓葬的主人,确實不一般。從墓志銘中知曉,墓葬的女主人是遼國的一位公主,去世後被追封為陳國公主,去世時年僅18歲,因為生前深受父母寵愛,又紅顔薄命,是以墓葬規格高得驚人。
至于與她合葬的那位男子,則是公主驸馬,也就是她的親舅舅。談及此處,可能很多人都會驚異于墓室男主人的身份。一國公主,怎能與其親舅舅結親,這豈不是亂倫之舉?對于這一質疑,曆史專家給出了相對合理的解釋。原來,遼代民風粗犷,且極為講究血緣姻親關系,契丹人更是以同族血脈為榮,要求皇室血脈必須純正,是以,近親結婚在遼代相當普遍。
墓穴中,公主與其驸馬的屍骨牢牢依靠,呈互相依偎之狀。不過,基于墓志銘的記載,兩人并非同時死亡,是以,專家所見到的那副溫情滿滿的場面,也不過是後人對其善意的移動罷了。
無論古代人對于夫妻合葬的态度如何,都不能掩蓋其渴望家庭美滿的願望。夫權社會,夫妻合葬理所當然地被認為是婚姻關系的延續,隻不過,在某些現代人看來,這種行為其實是對感情不合夫妻雙方的糾纏。好在,當代平等自由思想觀念普及,越來越多的人能夠自己選擇入葬的方式,這可以說得上是時代的一大進步。
參考資料:
《遺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