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悅讀|烏拉特之魂

黃河“幾”字灣

民間素來有“九曲黃河十八彎”之說,其實對于蜿蜒5464公裡的黃河來說,究竟有多少彎,至今莫衷一是。不過,在内蒙古境内長達800餘公裡的“幾字彎”,肯定是黃河最精華的區域之一。

“黃河幾字灣”基本上是在黃河流經黃土高原的地方,形成一個巨大的“幾”字,由甘肅、甯夏、内蒙古、陝西、山西5省區接壤地帶的20個市縣,形成的“幾字灣”地區,占地近55.7萬平方公裡。

在黃河幾字彎内蒙古段兩岸,就是著名的河套平原,黃河文化、草原文化在此交織;沙漠、濕地、峽谷、草原,各種地貌在此荟萃,長城遺址、紅色文物訴說着滄海桑田;呼和浩特、標頭、烏蘭察布、鄂爾多斯、巴彥淖爾、烏海和阿拉善盟沿黃7個盟市星羅棋布于河套平原,靜候包括北京遊客在内的海内外遊客共同成就“黃河幾字彎”生态文化旅遊品牌。

(老牛灣,一個雞鳴三縣的地方,黃河在這裡由内蒙古進入山西,晉陝蒙大峽谷從這裡開端。馬超攝)

居延海畔的黑城遺址是古絲綢之路北線上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城遺址。距今已有1000多年曆史。

在内蒙古自治區的地圖上,奔湧的黃河在這裡如彎弓般拉出一個全長800餘公裡的幾字大彎。

在這片被稱為河套的區域裡,沙漠、草原、高山、峽谷、濕地、大河交錯;今日内蒙古自治區的政治、經濟中心坐落于此;千年農耕與遊牧民族相融相彙而出的獨特文化在此綻放。

最古老的藝術 — 陰山岩畫

岩畫,顧名思義是指古代先人镌刻或繪畫于岩石上的畫面,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是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産。具體到中國岩畫,環繞着大陸版圖一圈,幾乎都有其分布。

早在公元5世紀,郦道元所著《水經注》中就有岩畫的翔實記載。“到了近代,由于國力衰弱,在許多國家掀起岩畫研究熱時,中國岩畫研究卻明顯落後。”内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蓋之庸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直至1976年内蒙古自治區境内陰山岩畫的發現,才徹底改變了這種狀況。對陰山岩畫的系統研究,讓世界開始真正了解中國岩畫,中國在岩畫研究方式、資訊采集等方面也都走到了世界前列。

陰山岩畫以古樸、粗犷、凝練的畫風和豐富獨特的文化内涵,表現了遠古時期人類的生産生活、群體活動、宗教萌芽、心理狀态、審美取向、自然觀念等,成為人類學、傳播學、民俗學、美學、原始宗教史、藝術史、民族史等多學科的重要研究對象,是造型生動簡樸、意境深遠的形象史詩。

再現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生産生活圖景

陰山岩畫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自治區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磴口縣等地,東西長約300公裡,南北寬約70公裡,數量5萬餘幅,時代逾千年,上限不晚于新石器時代早期,下限一直到近代。題材也頗為豐富,包括動物、人物、飛禽圖案及狩獵、乘騎、放牧、舞蹈、征戰、巫師,還有日月星辰、符号、标記等。陰山岩畫數量之多,内容之豐、年代之久,令人歎為觀止。

據介紹,陰山岩畫是世界上最為豐富的岩畫之一,真實地記錄了大陸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生産與生活的現實情景,以及信仰崇拜與審美觀。創作者運用誇張、對比等手法刻畫出自己心裡想表達的創意。深淺不一、疏密相間的線條産生了強烈的視覺沖擊。

研究人員表示,陰山岩畫的藝術特色較為淳樸,具有生動濃厚的生活氣息。岩畫在各個曆史階段有着不同的表現方式,題材多來源于自然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創作者在身處的生活環境中的構思和表現,并不是對原有情景的照搬,在表現上具有原始的藝術再創造的特征。

“人類在發明書籍之前,我們的遠祖曾經通過歌傳口授,通過甲骨刻字、青銅器鑄銘、陶器上刻繪來記錄曆史事件,但留給我們的多是記憶的片段,難以從中探尋曆史的全貌,而岩畫恰恰做了很好的補充。”蓋之庸說,從發現開始,陰山岩畫就引起世界關注——地點之集中,時代跨度之大,内容之豐富,都讓學者為之興奮。關于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生活場景、信仰、生産力發展水準等,都可從陰山岩畫中找出答案。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研究資料

陰山岩畫所處的河套地區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高度融合區域。中國曆史上的許多民族,如葷粥、土方、鬼方、林胡、樓煩、匈奴、鮮卑、突厥、回鹘、黨項、契丹、蒙古等衆多民族在此繁衍生息,這裡成為多民族從發展至繁盛的搖籃,岩畫中關于狩獵、耕作、放牧、祭祀等内容,就是這些民族生存和發展的見證。

“但這些耳熟能詳的民族的曆史文獻資料卻相當匮乏,考古資料也相對不足,而陰山岩畫成為研究這些民族生活狀态的活化石,是展現這些民族生活狀态、精神崇拜的活劇。”蓋之庸表示,引發外界關注的重要原因,是陰山岩畫反映與見證着這片土地上各民族文化傳承、融合、吸收、發展的曆史軌迹,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研究資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