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曹操生前靠着偷盗先人坟墓而维持军资,怕自己死后也被人发掘坟墓,于是在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磁县漳河一带造了七十二个疑冢,临终前更留下《遗令》:“殓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成就了千古之谜。

丧葬文化可谓是大陆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众所周知,古代中国流行土葬,那时的人们认为,只有将死者的棺椁置于黄土之中,才能令其灵魂得到升华,投入下一个轮回。换句话说,就是落叶归根。虽然土葬在古代的中国较为流行,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垄断了丧葬“市场”。
由于各地经济实力和文化观念各不相同,其丧葬风格也是多种多样。就比如南方地区流行洞葬、悬棺葬,东北和西南地区流行树葬和风葬,少数民族所在地则流行天葬和塔葬。先不说这些个五花八门的样式,仅是举行丧葬仪式的难度就已是高中之高。所以,丧葬文化,在大陆颇具神秘色彩,更为大陆传统文化增添了一抹特殊意味。
只不过,不是所有的棺椁都必须循规蹈矩地按照当地特色风格下葬。内蒙古就出土了一座罕见的古墓,夫妻二人相互依偎,专家称:1000年,终于找到。那么这是谁的墓葬呢?生活美满、阖家幸福是大部分家庭的共同祈愿。人们的这种愿望在古代尤为强烈,因此,有人就提出了夫妻合葬的主意。
这样一来,既能彰显夫妻间矢志不渝的爱情,又能方便子女拜祭,是两全之策。但也有种说法是,古代中国夫权观念强烈,夫妻生死同穴,不过是对女方的禁锢。生当为人妇,死亦同其夫,暗将女子比作男子的附属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子社会地位的低下。至于棺椁内尸骨的摆放方式,也是大有讲究的。
在古代,若是二人死亡时间存在一定差异,女子就得置于左方,男子则置于右方。到了现代社会,这种顺序就反了过来,呈现“男左女右”的效果。不过,随着现代人自由平等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强求夫妻合葬,而是选择根据自身及父母的意愿各自举行葬礼。
越多越多的古物出现在了世人眼前,内蒙古出土的合葬墓就令专家收获颇丰。这座富含3000余件陪葬品的精致古墓是在辽代所建,具有非凡的意义。原来,辽代民风粗犷,就连建筑制造、防盗措施,都很简陋。制作者马马虎虎的心态为后世的考古研究带来了巨大阻碍,由于辽代人不甚精通建筑技艺,墓穴保护设施也少得可怜。
因此截止到现在,几乎所有辽代皇陵都被盗墓贼洗劫过。由此可见,蒙古夫妻合葬墓的发掘无疑是天降黄金。对此,有人甚至直呼:“1000年,终于找到了!”除此之外,在古代,非特殊女子,是没有资格拥有如此规模的古墓的。就算是夫妻合葬墓,女主人也不一定会出现在如此高级别的墓室中。可见墓主人的身份一定不一般,这勾起了专家的好奇心。
专家在考察过程中发现,这座辽代古墓是难得的完整。不仅墓志铭牢牢印刻在该有的位置之上,就连墓穴周遭,也没有盗洞的痕迹。这为专家行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专家随后发现,这所墓葬的主人,确实不一般。从墓志铭中知晓,墓葬的女主人是辽国的一位公主,去世后被追封为陈国公主,去世时年仅18岁,因为生前深受父母宠爱,又红颜薄命,因此墓葬规格高得惊人。
至于与她合葬的那位男子,则是公主驸马,也就是她的亲舅舅。谈及此处,可能很多人都会惊异于墓室男主人的身份。一国公主,怎能与其亲舅舅结亲,这岂不是乱伦之举?对于这一质疑,历史专家给出了相对合理的解释。原来,辽代民风粗犷,且极为讲究血缘姻亲关系,契丹人更是以同族血脉为荣,要求皇室血脉必须纯正,因此,近亲结婚在辽代相当普遍。
墓穴中,公主与其驸马的尸骨牢牢依靠,呈相互依偎之状。不过,基于墓志铭的记载,两人并非同时死亡,所以,专家所见到的那副温情满满的场面,也不过是后人对其善意的移动罢了。
无论古代人对于夫妻合葬的态度如何,都不能掩盖其渴望家庭美满的愿望。夫权社会,夫妻合葬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婚姻关系的延续,只不过,在某些现代人看来,这种行为其实是对感情不合夫妻双方的纠缠。好在,当代平等自由思想观念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自己选择入葬的方式,这可以说得上是时代的一大进步。
参考资料:
《遗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