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在科技圈,“互相滲透”的情況我們似乎見得不少了。比如說“造車”,手機企業甚至家電企業都對造車産生了濃厚的興趣,手機企業如小米直接成立汽車部門,雷軍擔任負責人全力造車;而其他的企業如華為、美的等,則是通過能力供給的方式加入到造車生産鍊中,可能自己不造車,但卻能在某些汽車的産品中見到他們的身影。
反過來我們也發現,車企似乎也對進軍其他科技領域十分感興趣。早在2019年吉利王傳福就宣布進軍手機領域,在2022年初更傳出了“收購魅族”的消息,雖然目的不明且後來不了了之,但這樣的傳言的确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遐想空間。
近日關于“車企造手機”一事又有新的消息,蔚來汽車似乎也有進軍手機行業之意。而且相比“吉利收購魅族”這種坊間傳言,蔚來造手機似乎已經“勢在必行”,不僅放出了大量相關崗位的招聘,更是找來了前美圖手機總裁尹水軍作為負責人,看來距離蔚來推出第一款自己的智能手機不會太遠。

而關于這一消息,難不免地引來諸多熱議,但以小雷的觀察數位圈内的KOL大多抱以悲觀的态度。從目前的市場大環境來看,智能手機已經遠稱不上是“朝陽行業”,反而是一片紅海,行業寡頭化相當嚴重,“内卷”的程度也遠不是新能源汽車賽道可比。當然,看衰蔚來手機的前提是它面向的是大衆商業化市場,但如何蔚來造手機的目的不是為了和“華米OV”同台競争,那麼結論估計會大有不同。
是以,在蔚來造手機這個事情上,到底有多少的想象空間?
做“華米OV”,還是做“格力手機”?
數位部落客們紛紛看衰蔚來手機不是沒有道理,大體來說現在智能手機市場的情況大家有目共睹,在很多老玩家都苦苦掙紮的情況下,新入場的玩家幾乎很難可以得到存活的機會。
不久前,CounterpointMarketMonitor公布了2021年Q4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最新份額情況,蘋果憑借iPhone 13的強勁表現以20%的份額拿下榜首,榮耀以100%的增長率位居次席,然後就是vivo、OPPO和小米,“Others”份額同比下滑60%隻有14%,而整體來看市場規模增速為-11%。
根據這些資料我們可以整理出如下資訊:首先,智能手機的大盤環境不好,哪怕是iPhone 13全球熱銷、國産手機新機頻發的背景下,依然錄得負增長的資料,消費者購買智能手機的意願不斷減弱。其次,頭部廠商進一步擴大市場統治力,其他廠商的市場佔有率已經被壓縮到極小的體量,或許未來這個勢頭仍會不斷加劇。
是以,作為“手機新人”的蔚來,在這個節點中要是想入局中國手機市場,除非它有比肩初代iPhone那樣的突破性創新,能夠讓整個市場為之一振,讓千萬消費者為之倒戈,否則不太可能在競争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的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中激起太多的水花。
那麼,蔚來手機要是進軍國外市場能否另辟蹊徑?對此小雷認為,蔚來汽車尚未能走出中國得到海外市場認可,那麼白手起家的蔚來手機,又用什麼來影響海外消費者,說服他們去購買一個來自中國的、完全陌生的品牌的産品?
個人覺得,無論是吉利還是蔚來,他們的手機業務都不太可能在消費市場中取得多大的成績,但如果說将視角轉換一下,這些汽車企業做的手機是面向車主的“附件”,那麼情況可能就好得多。
說到這裡,小雷想起大名鼎鼎的“格力手機”,由白色家電大廠推出的“格力手機”也一度嘗試對外銷售,但可惜成績并不理想,最後隻能内部消化,成為格力員工的“标配”。
明知格力手機不好做,為什麼董明珠仍然堅持?原因是董明珠認為未來智能家居的中樞依然會是手機,需要手機來控制,是以這是一個關乎“生态制高點”的事情。到了今天車企造手機,似乎理由也差不多,在智能汽車時代汽車和手機之間的關聯溝通需求大幅增強,智能手機不光能成為車鑰匙,也能在手機上遠端控制車輛,比如說啟動車輛、開啟空調等等,智能手機和汽車深度結合已經成為趨勢之一。
2020年的MWC,蘋果宣布為iPhone帶來“CarKey”功能,将支援“手機解鎖車輛”這一動作,而寶馬則成為了首批支援iPhone CarKey的品牌之一。國内廠商在手機-汽車互聯方面做得更加激進,比如蔚來自己就能通過手機App打開車輛上的座椅加熱功能,至于什麼點火啟動、遙控挪車更是不在話下。
不難發現,在如今國内的汽車使用場景中智能手機早已不隻是起到導航的作用,雖然說我們沒了手機一樣能開車,但顯然在手機的配合下用車體驗會有極大的提升,而這在未來也很可能成為車企差異化競争的焦點。
吉利和蔚來堅持制造手機,也是一個關乎“制高點”的故事。通過生産點對點适配的專屬機型,來讓汽車-手機的綜合體驗最大化,無形中車企也是在跑馬圈地,打造有别于競争對手的特有優勢。
甚至,吉利/蔚來的手機還不一定需要車主自費購買,而是作為标配件贈送給車主。通過汽車、手機兩個終端上合法得到的各式各樣大資料,也有利于提升新時代智能汽車的各種能力,比如使用者行為感覺、分析,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更新等等,的确有不少想象空間。
如此看來,蔚來手機成為“格力手機”,反而是更好的結果。
車企造手機,有可為有不可為
如果說中國車企裡有誰最有可能下場做手機,其實小雷還有個人選:比亞迪。不為人知的是,華為有大量的手機由比亞迪代工,比亞迪本來就具備生産智能手機甚至是高端智能手機的能力,如果宣布下場制造手機,似乎也不會令人意外。
就算如此,目前為止也沒有傳出任何比亞迪有意自立門戶生産手機的消息,個人認為比亞迪也不會選擇手機賽道,貿然跳入泥潭之中。目前來看,智能手機能夠給比亞迪帶來的附加價值并不高,而且産品本身不怎麼賺錢,供應鍊還長且難以管理。目前比亞迪的新能源車正處于艱難的産品爬坡階段,他們沒有必要也沒有餘力去經營和管理手機業務。
回歸到手機本身,小雷認為車企推出的智能手機在體驗上未必能夠和主流品牌比肩,最終被車主群體抛棄,也不是沒有可能。
首先一點,在最關鍵的系統上,車企并沒有足夠的能力去調校、統籌、優化出一套符合主流人群使用習慣的手機作業系統,這可能會讓車主少用甚至棄用這些車企智能手機。不管是安卓還是iOS,是國産手機還是蘋果三星,他們在系統優化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人力物力,系統本身也經過了幾年甚至十餘年的疊代,最終才有了如今穩定出色體驗。
半路出家的車企,真的能靠“鈔能力”在短期内組織起龐大的工程師隊伍,在朝夕間打造出易用、穩定且符合主流使用習慣的手機系統嗎?個人認為幾乎不可能,畢竟大多數車企的車機系統都談不上好用,又何談做好手機系統呢?
其次,雖說這些車企在開展手機業務的時候的确做了一些準備工作,比如說聘請手機行業老兵、組建團隊等,但實話說他們的“戰鬥力”和目前的頭部廠商、甚至是腰部廠商相比仍有差距。
汽車廠商固然可以通過購買供應鍊零件快速地生産出硬體配置還不錯的手機産品,但在硬體的優化、調校上要下的功夫,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做到的。換言之,哪怕車企生産的手機已經擁有最強的硬體,但也可能因為調校優化方面的不足而導緻體驗落後,最終還是落得個“吃灰”的下場。
最後就是使用者習慣的問題了,無論車企的手機做得再好,隻要不是有排他性,小雷認為大多數人還是會用回自己的華米OV或者iPhone。現在智能手機的地位斐然,不光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數位裝置,也是諸多智能生态的中樞,基本上你目前用的是什麼品牌的手機,就意味着和一個龐大的生态進行綁定。想要說服使用者和目前的熟悉生态解綁,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另一方面,智能手機對汽車來說是無論如何都談不上必需品,不是“不用蔚來手機蔚來汽車就無法使用”的情況,可想而知單純是“用車更友善”這一點很難成為車主将自家汽車品牌手機當成主力機的理由,更不用說其實大多數的車機-手機互聯功能,裝一個App就能搞定,并不限制具體機型。
為此小雷覺得,在做手機這個事情上車企還是得有可為有可不為,将新業務和核心業務的發展前景進行結合、相輔相成才是最優解。相對來說,小雷并不太期待吉利、蔚來能夠将智能手機這個日漸下坡的品類做出什麼驚喜來,反而是希望他們能夠好好學習智能手機在系統優化、互動邏輯方面的本領,把車機能力好好更新一番,優先保障車主而非手機使用者的體驗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