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 | 虎嗅汽車組
作者 | 張博文
頭圖 | IC Photo
2021 年 9 月 28 日,李書福創辦的湖北星紀時代科技有限公司與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簽署戰略合作協定,正式宣布要投入100億元,專攻高端手機市場。今年 1 月有傳聞稱,吉利旗下的手機公司正在與魅族接觸洽談收購,正在進行盡職調查。
昨天又有消息傳出,蔚來汽車也正在籌備手機團隊,會由美圖手機前總裁尹水軍牽頭負責蔚來的手機業務。公司正大量招聘BSP工程師、通信測試工程師、成像晶片設計工程師等手機相關崗位的人才,未來業務線辦公點将設在深圳。
對于這個傳聞,蔚來并沒有明确否認,隻是說,目前沒有可供披露的資訊,有進一步消息将和大家溝通。
小米下場造車,華為賦能車企,OPPO,DJI 都曾經有過造車傳聞,蘋果造車的曝光也斷斷續續傳了好幾年。當成功的數位廠商開始拿出大量真金白銀,下場造車。車企拿出一部分成本,開始造手機,普遍被看作一種防守型複仇行為。
畢竟對于像吉利和蔚來這樣的車企,想要造手機,投入個 100 億人民币,并不算什麼大錢,對比汽車,手機的生産難度也簡單很多,行業裡也早有先例,比如比亞迪就有代工手機的業務,占了公司挺大一塊兒營收。
另一方面大家都清楚萬物互聯會成為智能裝置領域最重要的未來趨勢,手機和車作為普通消費者生活中最重要的兩個終端裝置,互聯需求是非常明确的。車企造手機,也符合讓自家手機更加順暢自家車型的硬性需求。
但和業内人士進行了一次溝通後,我發現,車企造手機,并沒有那麼多沖動與複仇成分,短期内也沒有那麼所謂實作萬物互聯的龐大願景,而是為了解決一些最實際的問題。
這位業内人士曾經供職于國内某家車企專門做智能車機的公司,他所在的公司也曾經考慮做手機,于是他給我講了一套相當簡單直接的商業邏輯。
當時他們想做手機的原因很簡單,是因為從硬體和技術層面,做一塊兒體驗流暢的車規級中控大屏,并不是一件難事兒,但要想讓這塊兒螢幕承載更好的内容,與内容供應商的談判過程成了最大的困難。
他們和國内一家知名的視訊平台談判,希望這家視訊平台能入駐車機,讓車機也能放這家平台的視訊,但視訊平台提出的條件是,車機上的每個視訊會員每個月需要 16 元會員費,因為這家車企的車型很多,車載螢幕的尺寸也很多,視訊平台并不願意承擔适配工作。
因為對于視訊平台來說,并不能在這場合作中賺到多少錢,還要搭上很多的人力和技術成本進行适配,得不償失。一家車企的智能汽車賣得再多,對于手機使用者,體量還是非常小的。
手機的技術門檻遠沒有汽車高,如今各家手機廠商所推出的産品同質化也非常強,車企想做一台顔值線上,系統流暢,功能好用的手機,難度不會太大。而對比手機,車的消費單價很高,往往是全家決策,使用者對自家用車品牌的信任感,大機率會比對自己所用的手機品牌高不少。因為一輛車,全家把手機換成車的品牌,是有可能的。
也就是說,隻要把手機造好,對于車企,在與内容平台,或者是軟體開發者的談判中,就有了相比于單純車機數倍級别的使用者體量,主動權和議價權一下子就提升上去了。車載大屏也有機會承載更多的網際網路内容。
讓車載大屏真正發揮作用,會成為短期内大量車企在打造智能電動車甚至是新款燃油車時,都需要考慮的問題,現在部分車企會通過騰訊小場景來內建各種功能,但多次點選標明一個功能的過程,是格外不适合開車這種使用場景,解決好使用者手機端到車機端的内容呈現,會成為所有有意向突出智能化的車企,都會做的事情。
當然, 對于車企,提升議價權,優化生态部署,隻是造手機目的中的一小塊兒。
因為受到特斯拉的啟發,隻要有意向提升自家車型駕駛輔助功能的廠商,一般都會全程開啟使用者車中的傳感器,收集道路和駕駛資料,再把大量的真實資料上傳雲端,優化自家的進階别輔助駕駛算法。這功能在特斯拉叫影子模式,每個消費者手中的車,會通過背景自啟的方式,在保證使用者隐私的前提下,幫助特斯拉積累真實道路狀況。
但對于車企有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就是,輔助駕駛部分的資料量非常大,資料上傳的流量成本會非常高。是以特斯拉的政策是影子模式中部署一些特定場景,隻有觸發了特定場景,車輛才會選擇把這部分路況進行上傳,使用者日常的駕駛行為,隻會有 4% 左右的資料被留下來上傳。國内車企大多也有類似的政策。
随着車企的使用者數越來越多,這些用來優化輔助駕駛算法的流量也會成為一筆不小的成本。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是,營運商對車企的流量收費,比普通人在手機上用的流量價格要貴很多,甚至現在每次車企對自家車型進行 OTA 更新,都需要考量自家的流量成本。
如果車企有自己品牌的手機,且使用者同時會使用手機與自家品牌的車,就可以将車上用于優化輔助駕駛的實際道路資料先通過一個私有協定上傳到使用者手機,當使用者回家或者到達公司,手機連上 Wi-Fi,再把資料上傳到車企伺服器。
這樣的操作方式不會對使用者的使用行為造成任何影響,并且能大量節省車企成本。但這種模式車企很難跟手機廠商合作達成,必須得自造手機才能實作。
自造手機的另一個優勢,就是能讓車企更多了解使用者。
雖然現在大部分新車上都會配備一個大屏,搭載或多或少的聯網功能,但即便使用者每天開車通勤時候很長,真正操作車内大屏的行為是非常少的。再加上随着智能化普及國家非常嚴格的隐私規定,車企很難通過單純的一輛車,來收集使用者喜好,提升智能水準。畢竟,現在,甚至是未來十年,與使用者連接配接最緊密的智能終端,大機率還是智能手機。
打造出自有品牌的手機後,車企完全可以通過使用者營運手段,用 app 中車主積分兌換的方式低價甚至免費将手機交給消費者,隻要消費者用了,車企就能收獲遠超汽車能收集來的龐大體量資料,深度了解使用者後,提供更人性化的智能功能。
是以即便現在來看,車企造手機,如果從手機行業激烈競争已成紅海的局面,單純賣手機盈利商業邏輯上,是非常不明智的。但當考慮全局,但凡有野心的智能汽車廠商,自造手機,大機率會成為一條必經之路。
在蔚來成立之初,創始人秦力洪接受采訪時候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過去的車企在産品之外,比的是投放、管道。以後的車企,比的是誰使用者觸點更多。
時過幾年,這條方法論逐漸在被造車行業中越來越多的公司認可,在未來,使用者觸點的争奪大機率除了手機,還會延續到使用者的生活與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