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9個月賺超2億,一碗麻辣燙是怎麼做到的?

作者|張超 編輯|羅麗娟

“麻辣燙第一股”要來了!

2022年2月22日,上海楊國福企業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楊國福集團”)悄悄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書,沖刺“麻辣燙第一股”,由中信建投擔任獨家保薦人。

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前九個月,楊國福集團收入為11.82億元、11.14億元和11.63億元;對應期内利潤分别為1.81億元、1.69億元、2.02億元。

9個月賺超2億,一碗麻辣燙是怎麼做到的?

2019年-2021年前九個月楊國福财務狀況

去年,楊國福與全天候科技交流時曾表示,未來五年營收希望突破百億元,“餐飲闆塊可能達到35億元”。

19年前,楊國福還隻是位于哈爾濱永和街52号的一家小店,靠學生黨和打勞工的支援,經營着幾毛錢一串、幾塊錢一碗的麻辣燙生意。

憑借湯底加奶加糖的獨特口味、實惠價優的銷售定位,再加上消費者的口碑,楊國福麻辣燙一炮而紅,迅速在全國各地開起了加盟店。

截至2021年9月30日,楊國福品牌旗下共有餐廳5783家,包括位于上海的3家自營餐廳、5759家遍布中國31省市的加盟餐廳,以及布局在澳洲、加拿大、南韓、美國、日本和新加坡的21家海外加盟餐廳。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按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的年度商品交易總額以及餐廳數量計算,楊國福在中國的中式快餐市場中均排名第一。

尤其過去兩年,線下餐飲受到疫情沖擊,楊國福在這樣的非常時期依然成功盈利。我們試圖從招股書中尋找一些蛛絲馬迹,解釋這背後的原因。

靠品牌加盟生意賺錢

過去由于線下餐飲财務資訊化水準較低,上市企業一直不多。

進入2022年,一股街邊小吃店上市風潮席卷而來,楊國福、和府撈面、鄉村基、老娘舅等一批耳熟能詳的餐飲企業都公布了上市計劃。

紮堆上市不僅引發市場關注,也令人好奇,街邊小店上市的“底氣”在哪裡?

根據楊國福集團披露的招股檔案,公司營收分為三部分:加盟餐廳收入、自營餐廳收入和其他。其中,加盟餐廳業務線的收入來自收取的加盟費和系統維護費以及向加盟商銷售貨品,而這也是公司目前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9月30日止的九個月,楊國福集團加盟餐廳收入分别為10.36億元、10.56億元和10.97億元,分别占期内總收入的87.6%、94.8%和94.3%。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減輕新冠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楊國福集團實際上是采取了更優惠的加盟政策——下調加盟費和系統維護費,但相關收入依然實作了增長。公司将此原因歸結為加盟餐廳網絡的持續擴大。

說到底,楊國福集團本質上做的是品牌商标生意,通過開放加盟将品牌放出去來擷取收益。這就要求公司要維護和發展好品牌形象,保障品牌競争力。

早年依托親朋發展起來的楊國福麻辣燙,由于大多數門店沒有配備專業的管理人員和資訊化系統,門店裝修不規範、店内環境差、食品品質把控難等問題普遍存在,令楊國福本人頭疼不已。

為了保障食品品質統一和門店标準化營運,2009-2010年間,公司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改革,一方面暫停對外加盟,另一方面對合作中的加盟商重新考核篩選,不符合要求的門店一律重新裝修。

之後所有加盟店鋪,除了在裝修和食品陳列方面有嚴格規定外,還得使用楊國福集團供應的食品和提供的管控系統。加盟店鋪自負盈虧,而集團隻要不斷擴大門店網絡,就能持續盈利。

需要指出的是,楊國福集團收入大頭并非來自單純的加盟費收入,更多是向加盟店銷售自産貨品以及食材、調味料和其他産品獲得的收入。這兩部分收入占公司總收入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從2019年的76.7%增至2020年的80.5%,2021年前九個月這兩個比重已經達到83.6%。

9個月賺超2億,一碗麻辣燙是怎麼做到的?

楊國福集團收入結構表

而從招股書資料看,楊國福集團的盈利能力較穩:2019年利潤達到1.81億元;2020年受疫情影響同比下降了6.7%,仍有1.69億元;2021年9月30日止的九個月,期内利潤則達到2.02億元,同比增長113.9%。

近三年,楊國福品牌旗下餐廳數也實作了快速增長,從2019年的4721家店鋪增至2021年9月的5783家,加盟餐廳為擴充主力,下沉市場為主要陣地。

9個月賺超2億,一碗麻辣燙是怎麼做到的?

2019年-2021年前九個月楊國福品牌旗下餐廳數量統計

根據招股檔案,在增加的加盟門店中,三線及以下城市為楊國福集團近幾年門店擴張的核心地區,統計期内增加了493家。

向餐飲零售化發展

随着品牌生意逐漸擴大,楊國福集團也開始從B端向C端發展,走出了一條餐飲零售化路徑。

事實上,餐飲零售化并非楊國福集團首創,而是在疫情沖擊、消費者偏好轉變、品牌供應鍊實力增強等多重因素綜合影響下的結果。近年來,包括小南國、西貝筱面村等傳統餐飲企業紛紛向零售化轉型,不僅開展線上外賣、團餐業務,還在電商管道銷售零售食品。

楊國福集團發展零售業務的計劃可以追溯到2020年。當年3月,其成立了一家名為上海煜納供應鍊管理有限公司的企業,公司法人為楊國福表妹韓晶;該公司也是後來楊國福天貓旗艦店的經營主體。

2021年1月,楊國福集團正式向市場推出了第一款零售産品——麻辣燙自熱鍋,邁出了其向零售餐飲化發展的重要一步。截至2021年9月30日,楊國福集團已合共推出16 SKU的零售産品,包括麻辣燙自熱鍋、多人份自熱大火鍋及火鍋湯底料。

2021年前九個月,楊國福集團零售業務收入3716.3萬元,占總收入比重3.2%。依托固有的線下加盟門店,楊國福集團形成了覆寫全國廣大城市的線下經銷網絡;截至2021年9月30日,有超過3900家加盟餐廳持續經銷其零售産品,線下經銷管道也成為目前楊國福零售業務主要收入來源。

9個月賺超2億,一碗麻辣燙是怎麼做到的?

2019年-2021年前九個月楊國福集團零售業務營收

雖然從收入貢獻上看,零售業務在總營收占比并不高;但從收入結構上看,楊國福終于在加盟門店以外,摸索出了一條适應消費需求變化的新路徑。而這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其供應鍊體系的建立。

2018年9月,楊國福集團在四川成都建成投産了一家面積約4.4萬平方米的自營工廠,由研發中心、大型化驗室和生産工廠中的房間三個部分組成,涵蓋香辛料生産線、風送生産線、牛骨粉生産線、湯底料生産線、友善食品生産線、調和油生産線。其中,友善食品生産線主要服務零售業務。

根據招股檔案,該工廠按照歐盟BRC衛生标準、30萬級GMP要求設計并制造,專注生産自産調味料及零售産品。除了能将研發與生産緊密結合,四川工廠的最大特色是——設施自動化,比如,湯底料的調料配比可通過“一鍵程式設計調整系統”簡化完成。

2021年,楊國福與全天候科技交流時曾表示,未來五年營收希望突破百億元,“餐飲闆塊可能達到35億元,整個調味品零售闆塊達到65億元”。

四川工廠智能化裝置的引進,幫助楊國福集團實作了從線下餐飲到線上零售的擴容,加速了食品工業化程序,也讓其距離百億營收目标更進了一步。

楊氏家族為最大受益人

作為公司創始人,楊國福所在的楊氏家族(楊國福本人、妻子朱冬波、兒子楊興宇)無疑是此次IPO背後的最大受益人。

根據公開招股書,IPO前楊國福集團的股東為楊國福、朱冬波、楊興宇、上海福果果企業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上海聖恩福企業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

9個月賺超2億,一碗麻辣燙是怎麼做到的?

楊國福集團IPO前股權結構

其中,楊國福、朱冬波分别持股38.9%,楊興宇持股19.39%,且三人于2021年12月簽訂了楊氏家族一緻行動人協定;上海福果果和上海聖恩福分别是用作雇員激勵和第三方管理夥伴激勵而成立的企業。

這也就意味着,楊氏家族掌控着楊國福集團超97%的股權,是絕對控股人;楊國福集團則是一家名副其實的家族企業。

從寂寂無名到沖刺“麻辣燙第一股”,楊國福用十九年時間向市場證明了,曾經“髒亂差”的街邊小店也可以成功逆襲、小飯碗裡也有大生意。但要從十億營收做到百億規模,擺在楊國福面前的考驗并不小,能否長久維持品牌形象和競争力就是首要難題。

招股書中明确提示,“公司的業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楊國福品牌的市場認知度和受歡迎程度,倘我們無法繼續保持、發展和提升我們的品牌,我們的業務、财務狀況和經營業績可能會受到重大不利影響。”

另一方面,餐飲市場激烈的競争也會加大楊國福集團的外部壓力。

在麻辣燙市場,雖然楊國福保有領頭羊位置,但其它連鎖品牌在大規模開店。其主要競争對手——張亮麻辣燙,截至2020年底在全國已經擁有80餘家直營店,5500多家加盟店,覆寫全國各大中小城市。

在餐飲零售市場,自熱友善食品已經層出不窮,不僅有自熱火鍋,還有自熱米飯、自熱螺蛳粉等,玩家也從傳統火鍋連鎖品牌到創新企業,背景各不相同。

應對多變的市場環境,楊國福還需要更多元的産品組合和多元的營運方法,來豐富收入結構、增強行業競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