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老了才知道,真正的福氣,就在飯碗裡

01

美食家蔡瀾說過:“白晝宣飲,是人生樂事。”

一個人活着,就要吃要喝。餓時一頓飯,樂時一杯酒,閑時一杯茶,渴時一杯水。

年少不知愁滋味,隻知道吃喝,卻不知道吃喝的樂趣,也無心去感悟什麼。人老了,卸掉一身的疲憊,沒有了工作的煩惱,剩下來的,隻有一飯一菜的樂趣。

越老越明白,真正的福氣,不是轟轟烈烈的大事,而是飯碗裡的煙火氣。

人老了才知道,真正的福氣,就在飯碗裡

02

家人圍桌,和氣之福。

對于上了年紀的人,一定有這樣的印象:小時候,家裡很窮,兄弟姐妹很多。每到開飯的時候,大家圍坐着,争搶着吃飯。

彼時,餐桌上的食物,是非常有限的。常常是一碗南瓜粥,一盆冬瓜湯。用蕃薯代替飯菜,也是可以的。

每到青黃不接的時候,就得到處找吃的。飯碗裡的東西,少之又少,但是我們仍舊期待端起碗,好好吃飯。

當我們長大了,生兒育女了,餐桌也變得豐富了。現在,不愁吃,不愁穿,隻愁吃什麼才好,怎麼吃才行。

人老了,兒女外出就業。家庭裡,最貴的一頓飯,就是“團圓飯”。隻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能如願以償。

重慶的燒白,江蘇的紅燒獅子頭,湖南的剁椒魚頭......隻要是家人聚餐,餐桌就會特别豐富,老人們忙碌着,想盡辦法讓兒女們都滿意。

家人圍桌,燈火可親,窗外有煙花沖上天。這樣的場景,不僅是一頓飯,還是一家親。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吃飯的感悟,比飯菜更可貴。邊吃邊聊,家庭就有了希望,老人就有了期待。

03

夫妻對坐,恩愛之福。

當你老了,就會明白,兒孫滿堂是一種想象的福氣,大多數的日子,是夫妻相伴。晚輩們并不會天天陪着。

喜歡一座城,不是因為城市有多大,而是因為城裡有自己的家;喜歡一個家,不是因為家有多富,而是家裡有人牽挂。

我的父母,地道地道的農民,在鄉村生活了一輩子。

父親喜歡喝酒,常常是一個人喝得爛醉。母親把他的酒杯藏起來,父親就發脾氣,也不吃飯。

隔一兩天,母親又把酒杯拿出來,說:“怕了你,好吧。”

即便吵吵鬧鬧,母親還是會釀酒。她隻是常常念叨一句話“少喝點”。

父母的生活,就像兩句歌詞:“一對沉默寡言人,可曾閑來愁沽酒,偶爾相對飲幾盅。”

一碗餃子,兩碗稀飯,幾個酸辣椒,生活極其簡單,但因為有愛,是以變得溫暖。

人這一生,隻有夫妻,才是陪伴最久的人。也隻有夫妻,才是陪你吃飯最多的人。

夫妻對坐,飯菜味道早已習慣,如果哪一天,少了這樣的味道,就真的難以習慣了。

人老了才知道,真正的福氣,就在飯碗裡

04

回鄉吃飯,歸根之福。

說起鄉愁,我們會想到南方的白牆青瓦、小橋流水,北方的窯洞熱炕、陽春白雪,還有西北的胡楊,沙漠。

事實上,看過了鄉裡的風景,就得吃地道地道的家鄉菜。

比方說,在廣東,大家喜歡吃一道菜——“生财”。菜名很高大上,但是菜很簡單,也就是幾片生菜葉子,放水裡燙一燙,或者清炒。

“生财”和“生菜”是諧音,是以有了美好的寓意。

同理,吃了麻辣火鍋,可以說是“紅紅火火”;吃了一頓餃子,就是天之驕子;坐在吊腳樓裡吃酸菜湯,比城裡的大酒店的味道,更正宗。

有人說:“鄉愁是什麼?就是母親站在門口的一聲呼喚。”

同樣一道菜,來源于父母的手裡,和大廚的手裡,味道是不同的;在大城市裡吃,和在小鎮裡吃,感悟是不一樣的。

人老了,葉落歸根,這是一個夢。如果不能長期在老家待着,那麼偶爾回老家去吃頓飯,尋找來時的路,就很滿足了。

老屋裡的煙火氣,真的有媽媽的味道。

05

朋友小聚,知己之福。

有一句快樂的話:“皮皮蝦我們一起走,一生一世不洗手。”

朋友們在一起吃頓飯,對于年輕人來說,算不得什麼。因為工作、業務等原因,不得不參加應酬,甚至要趕場子。

老年人,社交做了很多的減法,能夠交往的朋友,不多了。最讓人揪心的是,有的朋友,永遠都見不着了。

有這樣一句順口溜:“畢業60年,同學聚會,能來的一桌,不能來的,把照片擺那也算一桌。”

人啊,活着就是福氣。過去的恩恩怨怨,對于“生死”來說,又算得了什麼呢?活着的時候,還能夠找三五好友聚會,這份真情,難能可貴。

端起碗,能喝酒的喝酒,不能喝酒的,以茶代酒。聚一次少一次,聚一次,就拼命珍惜一次。喝酒吃飯,緣分啊。

人老了才知道,真正的福氣,就在飯碗裡

06

畫家林帝浣說過:“什麼人間絕味,無非是情懷半碗,溫柔幾滴,往事一勺,鄉愁少許。”

認真想一想,一個人的碗裡,藏着的福氣,怎麼也說不完。除了人情,還有生活的變遷,從貧窮到富有,從鄉村到城市;還有生活的習慣,把碗洗幹淨了,吃着放心,碗裡不留飯粒,珍惜糧食;還有時代的氣息,不同的碗,展現了不同的工藝,就像藝術品一樣。

好好吃飯,身體健康;和氣吃飯,内心安甯;用心吃飯,感悟人生酸甜苦辣。

有道是,端起碗是一餐,放下碗是一生。

願你我,勤儉過生活,心寬體自好。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