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信證券:智能汽車行業更多科技公司入局 備戰軟體定義汽車時代

中信證券:智能汽車行業更多科技公司入局 備戰軟體定義汽車時代

智通财經APP獲悉,中信證券釋出智能汽車研報稱,作為下一代智能硬體AI平台,智能汽車産業目前已逐漸邁過早期市場驗證、客戶培育階段,并開始進入快速發展、百家争鳴的第二階段,造車新勢力、科技巨頭、消費電子廠商等跑步進場。複盤過去15年的智能手機産業發展,中信證券判斷:2022-2025年智能汽車賽道,将呈現持續有新進入者的“高度分散”階段。伴随市場增速的回落,以及産業規模效應、汽車智能化帶來的資料積累效應等,産品定義、整車全棧技術、算法&軟體服務等綜合能力突出的廠商有望最終勝出,看好國内領先企業銷量份額不斷提升,并逐漸從國内走向全球的可能。中信證券建議戰略關注:特斯拉(TSLA.US)、理想(02015)、小鵬(09868)、蔚來(NIO.US)等造車新勢力,以及積極布局的蘋果(AAPL.US)、百度(09888)、小米(01810)等科技巨頭。

中信證券觀點如下:

汽車智能化:電動化驅動,産業趨勢确立。

2021年全球、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596萬、332萬輛,對應行業滲透率9.9%、15.5%,我們預計到2025年,該滲透率數字有望提升至32%、42%。電動化作為智能化理想載體,疊加整車廠、産業配套、政策等層面合力,汽車智能化趨勢确立:

1)汽車電子電氣架構由分布式向域集中式、中央計算架構演進,軟體定義汽車成為長期必然趨勢;

2)硬體技術成熟、規模效應等推動核心傳感器成本不斷下移,ICVTank預計車載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價格未來仍有97%、33%下探空間。

3)特斯拉作為典型代表,智能化有助于整車廠實作産品差異化、商業模式重塑等。據各車廠産品規劃,2022年全球主要一線車廠、造車新勢力均有望搭載L3及以上自動駕駛系統。

造車新勢力初具規模,科技公司加速進場。

目前全球造車新勢力、科技巨頭等正積極參與全球汽車産業電動化、智能化程序:

1)特斯拉引領全球。2021年銷量為93.6萬輛,我們預計2022年銷量有望超過140萬輛。同時特斯拉CEO馬斯克亦表示,有信心保持每年至少50%的傳遞量增長率,到2030年實作年銷量2000萬輛。

2)造車新勢力快速跟進。2021年海外造車新勢力Lucid、Rivian紛紛上市,成為全球前十大市值車企公司。Lucid預計公司2021-2022年銷量分别為577/2,0000輛;Rivian預計公司2021-2022銷量分别為920/6,0000輛。2021年蔚來、小鵬、理想銷量分别為9.1萬、9.8萬、9.0萬輛,我們預計2022年将增長至18萬、20萬、18萬輛,先發優勢顯著;

3)科技公司跑步進場,目前蘋果、索尼、百度、小米、鴻海、立訊精密等公司均已開始布局整車制造業務。蘋果作為消費電子領域産品定義者,智能汽車有望于2025年上市;百度、小米等科技公司有望于2023-2024年推出新款車型,智能化将是其核心賣點;鴻海&立訊精密等代工&零部件廠商亦宣布加大在整車領域中的布局,備戰未來和蘋果等巨頭合作的可能。

手機産業複盤:過去15年,從功能機到智能機,競争格局、商業模式等劇變。

1)2007年,蘋果推出第一代iPhone,上市74天銷量100萬台,智能手機開始真正走向市場;

2)2010年,蘋果iPhone 4上市,出色産品設計、豐富内容應用,疊加3G網絡在歐美發達市場規模商用,上市後銷量近4000萬台,全球份額接近20%,該年全球智能手機年銷量突破3億部,市場滲透率亦從此前10%左右快速提升至19%,産業進入快速發展期;

3)2012年,聯發科、高通等晶片企業相繼推出智能手機Turnkey(一體化)解決方案,大幅降低手機研發周期&難度,疊加谷歌安卓生态完善,大量新興廠商、科技公司開始湧入智能手機市場,疊加期間4G網絡在全球主要地區商用,2015年全球智能手機銷量14.4億台,行業滲透率76%,尾部廠商銷量份額達40%;

4)自2016年開始,全球智能手機市場開始進入存量市場,銷量不再增長甚至萎縮,疊加電子件在智能手機BOM成本中超過80%的占比,規模效應推動市場集中度快速提升,2020年尾部廠商銷量份額不足20%,在此期間,華為、OPPO/VIVO、小米等本土廠商依托龐大内需(國内智能手機銷量占全球比重約30%)、技術研發、規模優勢等不斷擴大份額,并從中國走向全球,2020年四家廠商全球銷量份額占比超過50%(2015年不足20%)。

汽車産業展望:伴随各方積極、快速入局,市場集中度有望從短期分散逐漸走向長期集中。

1)類似于2010~2011年智能手機産業,伴随新能源汽車整車技術、電池成本等核心要素的不斷趨于理想,以及新勢力、科技巨頭、消費電子廠商等加速進入,全球新能源車産業正邁過前期的産品驗證、市場培育階段,并進入快速增長、百家争鳴的第二階段,在此期間,我們預計頭部廠商的份額可能面臨一定擠壓,尾部廠商份額明顯提升,市場集中度将趨于分散,該種情形會持續3~5年時間;

2)伴随市場增速的放緩,考慮到智能化帶來的電子件占整車成本比重提升、生産&客戶服務端的規模效應等,長尾廠商料将快速出局,産業份額逐漸向頭部企業靠攏,産品定義、整車全棧技術、算法&軟體服務等綜合能力突出的廠商有望最終勝出。同時考慮到國内龐大需求(2021年在全球汽車銷量中占比25%)、完善整車産業鍊配套、IT技術&軟體服務人才儲備等系列利好因素的支撐,我們看好國内領先企業銷量份額不斷提升,并逐漸從國内走向全球的可能。

風險因素:

全球疫情進一步惡化的風險;國際貿易沖突加劇的風險;産業鍊關鍵供給不足的風險;自動駕駛汽車出現嚴重安全事故導緻估值波動的風險;動力電池産能不足的風險;電網負荷不足的風險;人工智能技術發展低于預期等風險等。

本文選編自“中信證券”,作者:陳俊雲、許英博;智通财經編輯:熊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