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襪子傍上高科技

科技公司的創新視角總有些别緻之處。這幾年,許多公司不約而同地盯上了襪子。

有家名叫Heapsylon的企業開發了一款Sensoria智能襪子。該公司稱,它可以存儲和登記資料,幫助提高跑步效率,還可以測算并記錄使用者的熱量消耗情況。它的底部附有3個傳感器,能夠測量使用者行走和跑步時的腳部壓力情況。如果監測到使用者把體重放到腳掌上,或者發力不平衡,襪子就會通過手機給出提示。

智能科技公司Slock也推出了一款“叫醒神器”。Slock智能襪子其實是一款穿在腳上的鬧鈴。它看起來就像一雙襪套,采用無跟及露指設計,隻不過額外配備了一個能夠發出四檔震動強度的馬達。隻要在APP上設定好鬧鐘,一到時間,襪子就會直接開始撓腳心,“暴力”治懶。

甚至美國流媒體播放平台奈飛公司(Netflix)也推出了一款可以感應身體反應的襪子DIY方案,其作用是當使用者睡着時,自動暫停劇集。這款能夠操控視訊播放的智能襪子引發了廣泛關注,并被認為“相當有創意”。不過遺憾的是,Netflix并未推出成品,隻是推出了方案,隻有動手能力較強的使用者才能夠自行制造。

除此以外,還有能夠監測嬰兒身體名額的看娃襪子、專門防止失智群體走失的定位襪子、可以預防糖尿病足的恒溫襪子、可以根據場合改變顔色的心情襪子……

可穿戴裝置商“鐘意”襪子,聽上去有些離譜,細琢磨也在情理之中。

可穿戴裝置,顧名思義,就是可以直接穿戴在身上,并且通過軟體支援、資料互動實作特定功能的便攜式硬體。它始于2012年谷歌眼鏡亮相,是以那一年也被業界稱作“智能可穿戴裝置元年”。當時就有行業媒體評論說,智能可穿戴裝置将成為智能終端産業的下一個熱點。

著名市場研究機構IDTechEx預測,至2025年,可穿戴裝置行業的整體市值将逼近700億美元。僅就智能襪子這個細分市場而言,目前還沒有權威資料,但多家機構均認為,上升趨勢明顯,未來前景可期。

雖然隻有10年發展曆史,可穿戴裝置依舊走出了一條明顯的需求變化曲線。

在其誕生初期,作為一個新鮮玩意,可穿戴裝置迫切需要解決的是市場開拓與培育的問題。是以,設計不僅要強調科技感,還要有足夠的存在感,也就是佩戴起來要足夠炫酷,讓人一眼就能認出來。同時,從技術上說,最初的可穿戴裝置基本上采用的是和手機類似的材質及技術原理,隻是加上了傳感器,是以,手表、手環、眼鏡這種帶有時尚屬性、材質堅硬、技術改造難度又相對較低的物件自然成為最優選項。

如今,可穿戴裝置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作為一種“普通”的消費類電子産品,它已不再是科技達人的辨別,反而開始向日用品方向靠攏。這意味着,可穿戴裝置不需要再猛刷存在感,無感設計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用蘋果CEO蒂姆·庫克的話說:“沒有一個裝置能說服一個不戴眼鏡或者腕帶的孩子去使用這個産品。”與其追求刻意佩戴,将日常生活必需品更新為智能産品反倒是更好的選擇。這也是智能襪子嶄露頭角的根本原因。

除了使用者核心需求的變化,技術的疊代與更新也是重要支撐。根據行業學術期刊《自然·電子》上的論文,可穿戴裝置誕生初期曾面臨一個巨大難題—如果裝置中含有大量傳感器陣列,其中一部分會互相幹擾。研究人員最初的解決方案是開發自我糾錯機制,通過使用自監督機器學習算法來識别并調整傳感器錯誤。現在,更先進的解決方案已經成熟,那就是引入壓阻纖維,即一種由不導電的熱塑性聚合物構成,可以避免傳感器之間互相幹擾的纖維材料。這種材料可以融入傳統的服裝生産,織出來的面料觸感柔軟、延展性好、透氣性也不錯。

既然技術已經逐漸成熟,那麼在襪子之後,衣服會是科技公司盯上的下一個目标嗎?

答案或許依舊取決于存在感。

服裝屬于時尚産業,需要常變常新。僅就目前的行業架構來看,智能服裝顯然還做不到這一點。有業内人士表示,目前智能服裝的研究重點仍在于“如何實作更貼合人體的設計方案,為穿戴者提供更自如、資料更密集的穿戴體驗”,也就是仍處于專注技術本身的階段,還沒走到考慮時尚需求這一步。更何況,即便智能服裝産業有朝一日能夠與設計産業緊密結合,做到既聰明又時尚,也不一定能大規模推廣。畢竟,流行趨勢總是在變的。短期看,消費者也不可能買上一櫃子智能服裝,天天換着穿。

襪子不像衣服,不需要承載太多時尚的需求,要麼被褲子蓋住,要麼被鞋子蓋住—功能性需求屬性較強,且能夠完美消失在視線裡,這或許是襪子走向智能的先天優勢。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肖 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