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是誰在販賣“中國車企終局隻剩5家”的焦慮?

是誰在販賣“中國車企終局隻剩5家”的焦慮?

這兩年,中國車市開始頻繁出現“智能電動汽車時代,最後隻能剩下5家大型汽車集團”的言論,讓整個行業籠罩着一股陰霾之氣。

前不久的“2023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不少業内大佬紛紛就這個問題表達觀點,多數人認為最終隻剩5家,也有部分人認為是5-10家。

中國汽車企業一直處在動态平衡中,這幾年雖然消失了不少車企,如衆泰、寶沃、觀緻等,但也同樣闖出了很多新企業,如蔚來、理想、小鵬,如果再算上傳統車企孵化出的新品牌,更是不勝枚舉。

但車市從未像今天一樣出現“最終隻有5家活下來”的極端言論。

相關資料統計,2023年,中國市場能正常經營的新能源車企有40多家,而新能源汽車品牌有200多家。如果按照5家存活的說法,90%的企業都要死掉。

但這個說法真的成立嗎?

我們和智能汽車領域從事技術,市場,投資的人都聊了聊,結果并不像外界傳的那樣。  

是誰在販賣“中國車企終局隻剩5家”的焦慮?

“終局5家”之說從何而來

關于智能電動汽車終局的談論最早由新勢力企業新科技公司提出,現在不少傳統車企大佬也加入了讨論,“終局5家”成了高頻詞彙,這種說法大緻有幾個參照:

首先是全球汽車産業迎來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理想CEO李想稱如今的智能電動汽車産業包含了兩個大的産業變革,一個是能源革命,一個是資訊革命。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也多次強調,目前全球汽車産業鍊正面臨重塑挑戰。傳統的汽車産業鍊是以機電一體化為核心的,而新型汽車産業鍊則是集資訊、通訊技術和機電一體化的産業鍊。

李書福認為,對中國汽車産業和企業而言,既要保持在傳統核心領域的優勢,例如品控、成本控制等;又要開創全新的革命性優勢,在人機互動、無人駕駛、中央計算、換電充電基礎設施、能源管理、智能出行、工業互聯等方面積極布局。

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李克強說,僅智能網聯這一項,就涉及了涉及車輛、交通、資訊、電子、軟體、法學等各個領域。

按照不少大佬的邏輯,這樣的産業複雜度也對車企的能力上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硬體的企業規模,資金儲備,技術實力,人才,軟性的企業文化,組織架構等。他們認為,市場變局如此洶湧的大浪潮,很多小企業未必能抵禦的了如此強力沖擊。

其二,參考歐美等汽車産業成熟國家,大的汽車集團非常少,産業集中度都非常高。

目前,歐美等國家也基本都是幾個大的汽車集團。比如美國傳統車企僅有通用、福特、克萊斯勒三大汽車集團,加上特斯拉也僅有4個大的汽車集團。

号稱占據德國GPD十分之一的汽車工業,國内僅有BMW,戴姆勒,大衆三大汽車集團,如果算上被PSA收購的歐寶也才4個。

是誰在販賣“中國車企終局隻剩5家”的焦慮?

于是,國内不少人認為,成熟的汽車工業國家并不需要太多的汽車品牌。尤其趕上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等新技術對汽車産業鍊的重塑,會加速整個行業洗牌。

其三,網際網路企業以及科技公司等新勢力進場之後,将智能汽車類比智能手機行業,認為智能電動汽車将由軟體定義汽車,不同車企會出現較強的馬太效應,進而出現寡頭性。

這也是不少大佬推斷智能電動汽車終局隻剩5家的邏輯線。他們認為,一旦硬體成為标準件,汽車就是一個智能終端,通過軟體優化體驗不斷與對手拉開差距,會呈現強者愈強的結局,類似現在的智能手機市場。

百度智能駕駛事業群組智能汽車地圖業務總經理佘黨恩稱,軟體定義汽車的内涵其實可以解讀為“體驗定義汽車”。智能汽車時代到來之後,使用者決策去買一輛汽車往往是看這個汽車的體驗,而軟體則直接決定這個汽車的體驗。

以座艙為例,當“語音識别+ChatGPT”類似的長時對話,以及多屏互動,手勢互動,DMS互動等對使用者體驗産生巨大差異的時候。這些功能都會随着後期OTA更新不斷讓不同企業拉開差距。

當軟體在汽車中的比重越來越高,甚至能夠決定一些功能的時候,就能擺脫硬體的束縛讓更多功能通過軟體下放,讓實力強的企業對實力弱的企業形成降維打擊。

再比如魔毯懸架功能,當該功能以來軟體而不依賴硬體拉開差距的時候,如果蔚來在這方面具有較強的積累,可以将其下放到自己20萬級别的低端車型上對同價位的比亞迪形成打擊。

不少人認同軟體确實在智能汽車時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這是否意味着軟體将會在未來的競争中起到決定性作用,沒有人給出肯定答案。

“終局5家”能不能站得住腳

“終局5家”的理由并不能讓太多人信服,針對如上觀點,每一點都有人提出了反對意見:

首先,汽車産業鍊重塑是必然趨勢,但經過一段時間波動之後,依然會是一個高度分化且分工明确的産業結構。并不是産業鍊重塑就意味着主機廠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幹完。在這個過程中,主機廠隻要合理處理好自己的供應鍊體系,與供應商的關系即可。

比如上文提到的語音,手勢互動等,就算主機廠自己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也可以通過供應商來實作這些功能。

事實上,現階段,很多主機廠就是這麼幹的。全棧自研的車企很少,大部分都是供應商的方案。很多車企的語音互動都用的是科大訊飛的方案。

有人還提到了自動駕駛供應商的案例,最開始開發智能駕駛的時候,上汽董事長陳虹就提出了“靈魂論”一說,稱不會把所有的東西都交給華為這樣的供應商來做,彼時主機廠牽起了一股自研熱潮,但嘗試一段之後發現并不是那麼回事,連财大氣粗的比亞迪在布局智能駕駛時也在積極擁抱供應商。

甚至有業内人士透露,很多号稱全棧自研的新勢力品牌,其實不少活也是供應商幹的,隻是不讓對外說而已。

其二,以歐美市場類比中國市場并不科學,二者國土面積,地理地貌,人口數量,文化等都有巨大的差異,歐美汽車品牌集中度高,并代表中國集中度高。

在現實情況中,中國汽車市場這種巨大的“割裂感”無處不在:在市場公認的智能電動汽車大趨勢下,華南地區的純電動車滲透率超過20%,但東北地區還不到5%;自主品牌已經在點到點的智能駕駛卷上了天,外資品牌們連基本的電動化産品都還沒有開始發力。

事實上,以歐美市場來論斷中國,此前已有誤判的案例在前。

2015年左右,就有人按照歐美市場的人口規模地域結構等推算中國汽車市場容量,認為中國市場年産銷量的上限在4000萬量級。

彼時支援該觀點的不在少數,一直到今天,依然有不少人秉承此觀點。而今天的現實情況是,中國車市的年銷量不增反降。随着未來汽車作為出行工具的屬性越來越濃,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更低,也進一步降低汽車銷量。

其三,以智能手機行業類比智能汽車并不合理。

手機的産業視窗期非常短,一但掉隊很難在追趕上來,但汽車産業鍊的周期非常長,各領風騷3-5年再正常不過。

更重要的是,汽車的産業結構比手機複雜得多,硬體在手機中很難形成差異化,但是在汽車中不一樣,小到輪毂,大到座椅都能形成差異化,這些都可能影響消費者的喜好。

在關于終局的讨論中,還有一個非常激進的說法,“500萬年銷量”是車企的生存門檻。

前不久,2023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餘承東稱:未來隻有少數汽車巨頭能活下來,每年産量達不到500萬輛,甚至1000萬輛以上,将難以立足。

如果按照這個标準,目前全球市場,能夠達到該标準的也也屈指可數。僅有豐田,大衆,通用等大型汽車集團能夠達到。

以最新的2022年資料來看,全球市場銷量達到500萬規模的汽車集團僅有6家,分别是,分别為豐田汽車(超1000萬輛)、大衆集團、現代起亞、雷諾日産、Stellantis以及通用汽車。對應同期中國僅有5家車企年銷量超過100萬輛。

脫離相對空泛的空中樓閣設想,回到現實世界。一個車企能夠存活的基本銷量門檻是多少沒有标準答案。

每個車企的市場布局,戰略打法,使用者人群都不一樣,但我們依然能夠在現實世界找到一些量化的資料。

以2022年企業财報資料推算,

埃安

和比亞迪達到盈虧平衡的銷量資料分别是40萬和50萬。

至少目前的回報來看,中國車企“終局5家”之說,反對者多于支援者。

是誰在販賣焦慮

有業内人士表示,之所有會有這樣的觀點流出,有兩點值得注意。

首先,行業确實到了産業變革的洗牌期,一些新科技企業提出了相關言論之後,傳統車企對新技術的了解并不是那麼深,會出現一些人雲亦雲的情況。本質上,都是對不确定性的焦慮。

此外,回歸到商業邏輯上去思考,商業自古都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每個人的發言本質上都是在為自己的企業服務。

比如某傳統車企大佬前腳剛噴完無人駕駛,後腳就大規模招兵買馬,供應商和自研雙管齊下,發力智能駕駛。

有人說他說的無人駕駛和自動駕駛不一樣,但也有人認為這屬于典型的偷換概念,自動駕駛是實作無人駕駛的前提,在學術上隻是等級劃分不同,法律上的責任界定不同,在功能上卻沒有太明顯的界定。

随後被人回怼,要麼不懂行,要麼是故意這麼說。因為自己的企業在這方面不行,是以要弱化這方面的市場需求。

再比如前不久某科技公司大佬稱,汽車走向智能化時代,不同于傳統的燃油車時代,車廠的投資規模非常大,如果投資不夠的話,無法支撐競争。中小玩家可能沒有重資産投入支撐未來的持續發展而跟不上,無法成為巨頭。

“XX的政策是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賣好車。相信和XX緊密合作的廠家能夠活下來,能夠成為這一代少數的幸存者。”

就差直接公開喊話,不跟XX合作就意味着難有活路。

如今再看,中國車企“終局5家”的結論似乎被人刻意放大了。

來聽聽不一樣的聲音。前不久的第十五屆中國汽車藍皮書上,

哪吒汽車

CEO張勇提到了一個觀點,3年前,大家都在說傳統車企還能活多久,現在傳統車企又在讨論新勢力什麼時候會死掉。但回過頭看,誰也沒把誰幹死。

他呼籲行業不要販賣焦慮,不必過分憂慮未來,做好眼前的事情,讓市場和時間去決定。

相較而言,我們其實更認可王興“4個3”的預判。王興這裡說的還僅僅是中國品牌,如果在算上合資品牌,至少不下于20家。

有汽車行業分析師稱,不去談50年之後空中樓閣的話題。至少在2030年之前,終局5家之說完全站不住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