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今天,有位出生于新鄭的大詩人誕辰1250年!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李一川 通訊員 常春陽 文圖

有這樣一位詩人,

在大唐盛世之時,

用通俗易懂的文字,

寫出了民間疾苦的聲音,

化詩歌為力量,

慰藉社會底層人民群衆的勞苦。

也許你還記得中學課本裡的《琵琶行》,

亦或是《長恨歌》中那曠世的愛戀,

電影《妖貓傳》的演繹讓他多了些癡狂。

有人說:大唐有了他才叫真的了不起!

還有人說:他隻不過是個風流詩人罷了!

今天,有位出生于新鄭的大詩人誕辰1250年!

16歲的時候,他寫下“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賦得古原草送别)”。

他肯定想不到一千多年後,中國的國小生們,都要讀這首唐詩入門,小心推開古代一個輝煌詩歌年代的門縫。

對于這樣一位詩人,我們每人恐怕都能随口說出他的很多詩文。

誇贊老師是,我們會說“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

表達愛情時,我們會說“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長恨歌》);

表達同病相憐時,我們會說“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行》);

描寫春天,我們會想到“幾處早莺争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錢塘湖春行》);

描寫冬天,我們會想到“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問劉十九》)。

甚至,實體課本上會有“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大林寺桃花》);

地理課本上會有“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暮江吟》);

環保宣傳冊上會有“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盼母歸”(《鳥》)......

今天,有位出生于新鄭的大詩人誕辰1250年!

他就是白居易,一位出生在新鄭的大詩人!

今天是白樂天(白居易,字樂天)1250歲的生日!

家鄉,為他辦了一場跨越逾千年的誕辰盛宴!

2月20日,農曆正月二十,白居易誕生地——新鄭市城關鄉東郭寺村隆重舉行白居易誕辰1250周年典禮!此次紀念活動以線上線下同步開展的形式呈現,線下活動共分為“故裡迎賓”“緬懷詩王”“朱砂啟智”三個篇章。

“在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曆史長河中,白居易的詩歌以平易、通俗自成一脈,開創了前無古人的‘詩史’成就,樹起了後無來者的‘詩王’豐碑。”新鄭市副市長、城關鄉黨委書記李利娜表示。

李利娜說,紀念白居易,重讀曆久彌新的詩句,就是要感懷他“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的為民憂思、感受他“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浪漫情懷、感悟他“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張,從經典詩歌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

古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中國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更是彰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高地。誠如新鄭市政協副主席王豔紅在緻辭時所說,希望以本次活動為契機,建交流之平台,融百家之智慧,聚發展之合力,謀産業之未來,打出詩歌文化“自信牌”,奏響文旅融合“交響曲”,共交新時代的“滿意卷”。

近年來,新鄭市以詩詞文化為主線,寓詩教于文旅,開創了“詩詞熱”火爆、“文創風”勁吹的嶄新局面。“中華詩詞之鄉”的榮創,在鄭韓故城這片熱土上迸發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詩歌是悠久曆史文化的積澱,白居易所代表的唐代文化的開放包容與兼濟并蓄,已成為新時代增強文化自信的寶貴資源。下一步,新鄭市将持續打造詩詞文化名片,大力弘揚白居易詩歌文化,傳承白居易文化精神,豐富中華詩詞之鄉内涵,助力黃帝文化曆史名城建設,為加快建設現代化全國一流中等城市而努力奮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