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度|造車雙城記:北上亦莊與南下“嘉臨”

深度|造車雙城記:北上亦莊與南下“嘉臨”

經濟觀察報 濮振宇華為汽車總部即将落戶上海?特斯拉首個海外設計中心選址北京?集度汽車要設立北京上海“雙總部”?

2022年剛開年不久,多個新能源汽車産業的“大瓜”就無比熱鬧地集中出現,涉及京、滬兩大超一線城市的亦莊、嘉定、臨港三大汽車産業基地,以及特斯拉、華為、百度三家巨頭企業。

2022年1月,北京市經信局在一份官方檔案中提到,“百度造車在京已完成‘集度科技有限公司’工商注冊,在京設立總部。”由此,北京成為繼上海之後,第二個被認定為集度汽車總部的城市。

有意思的是,百度在亦莊成立“集度科技有限公司”的消息2021年6月就已傳出,隻是當時外界尚未意識到該公司的重要性,隻是将其視作集度汽車的分支機構,而非另一個總部。

幾乎同一時間,北京市釋出的另一份2022年重點工作清單中又提到,将推動特斯拉設計中心開工建設。這标志着,北京在與上海争奪特斯拉相關産業資源的較量中,前進了一步。

目前,特斯拉在中國的制造中心、資料中心、研發創新中心均位于上海臨港,而中國區總部、營運中心、結算中心、銷售公司則落戶于北京。

作為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亦莊是北京做大做強智能科技産業鍊的核心平台。而在亦莊的明顯發力中,站在風口上的上海臨港和擁有成熟汽車産業鍊的上海嘉定,在引入汽車投資上同樣動作頻頻。

2022年春節剛過,有報道援引上海市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的話稱,“2022年,上海将通過多個項目來加快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包括“推動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部實體化”。該報道被業内普遍解讀為,華為汽車總部将落戶上海嘉定。

對此,華為官方表示不便評論。但相關内部人士回複經濟觀察報記者稱,車BU是華為旗下五大業務單元之一,不存在總部之說。“推動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部實體化”是上海有關部門的工作方向,但該事項目前有很大未知數。該人士表示,上海方面确實跟華為對接并表達過這一意向,但華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這方面的計劃。

除了華為,小米、百度等都是京滬兩地高層上司積極接洽的企業。2021年以來,集度、智己、小米汽車等新一波智能電動車企紛紛成立。與蔚來、小鵬、理想等成立初“缺衣少糧”的造車新勢力不同,新成立的這批智能電動車企均背靠人才、資金、技術都極為強大的網際網路企業,是以被認為潛力巨大,也成為了各地積極争取的種子項目和地方政府的座上嘉賓。

2021年年底,已落戶上海的長城沙龍項目搬家至北京亦莊,成為亦莊出手搶項目的力證。

亦莊與嘉定、臨港圍繞新能源智能汽車項目的競争背後,是北京、上海兩個中國特大城市的制造業資源争奪。目前看來,北京鎖定總部+産能,上海主要是設計+研發的定位差異,并不是亦莊和嘉定臨港招商中的界限。而汽車項目選擇的标準和圍繞汽車項目的總體目标思路的異同,也決定了兩地在智能汽車産業鍊上的競争剛行至中場。

争奪集度、小米、特斯拉

京滬“雙總部”模式——集度的最終選擇,成為北京和上海争奪智能汽車項目激烈程度的最有力注腳。

2021年3月,百度與吉利合資成立的車企集度汽車有限公司注冊成立,落戶上海嘉定。

集度汽車選址嘉定被認為與其第二大股東吉利不無關系,作為集度汽車項目中主要承擔制造相關任務的股東,吉利的總部位于浙江,與嘉定同屬于長三角地區,這裡汽車産業鍊配套完善,海運、陸運都非常便利。

而作為集度汽車的第一大股東,百度也并未忽略大學營北京的角色。2021年6月,集度科技有限公司在亦莊注冊成立。

百度是北京本土的網際網路企業,而亦莊是百度智能駕駛業務的戰略重地。2020年,亦莊專門設立了“北京市進階别自動駕駛示範區”,先後頒發了多種場景下的測試牌照,同時還率先開放了國内首個自動駕駛出行服務的商業化試點。

在經營範圍上,嘉定的集度汽車有限公司和亦莊的集度科技有限公司兩者幾乎沒有任何差別。集度汽車彼時表示,上海和北京目前是集度業務的兩個重要戰略中心城市,基于企業目前業務需要,兩地設立公司,可便于在全國範圍内吸收人才和更好地開展業務。

結合2022年1月北京經信局檔案的相關表述,集度汽車已實質性形成京滬“雙總部”的模式。

與亦莊和嘉定在百度造車項目争奪上的勢均力敵不同,小米汽車總部落戶北京亦莊,是一個外界意料之内的結果。

在小米2021年3月宣布造車之後不久,便有消息稱,為了争取小米造車項目,上海市高層上司已經出面。而且,2021年7月,小米掌門人雷軍還親自到訪了位于嘉定的上汽乘用車總部。

不過,北京的招商誠意也顯而易見。在小米宣布造車當月,亦莊就出台了針對新能源汽車産業的新支援政策,包括鼓勵國内外新能源智能汽車整車廠商落戶開發區,對于帶動形成千億級産業叢集的,可給予龍頭企業創新資金支援。

畢竟,小米集團總部就在北京,而且小米在亦莊已經建設有智能工廠。從産業的角度,亦莊與嘉定都彙聚了大量汽車産業鍊企業,均能夠滿足整車企業的配套需求。

小米汽車總部在亦莊的落地,有望改變亦莊隻有京東總部這一顯著地标的現狀。而特斯拉設計中心則正在成為亦莊竭力争取的另一個标志性項目。

相較集度汽車和小米汽車,特斯拉雖然不屬于新興電動車企,但受益于銷量提升迅速,其在華的擴張需求如今也極為強烈。

在2019年特斯拉上海工廠落成時,特斯拉掌門人馬斯克就萌發了專為中國市場研發車型的想法。2021年下半年,馬斯克這一想法實質性落地,特斯拉開始招募中國本地的人才,要求應聘者具備20年以上設計經驗,深度了解中國市場。

對于北京政府檔案中透露出的特斯拉設計中心計劃落戶北京的消息,也并不令人意外。在北京,特斯拉早就有過相關的戰略布局。

2017年,特斯拉成立了(北京)科技創新中心。按照當時特斯拉方面的表态,北京高校聚集,是重要的人才基地,擁有諸多的世界級學府和研究機構,特斯拉将充分利用北京在人才和創新方面的優勢。

根據2022年年初的北京政府相關檔案,特斯拉設計中心等項目的主責機關包括房山區政府,順義區政府,懷柔區政府和亦莊管委會。有分析認為,從政策環境的角度來看,特斯拉設計中心落戶亦莊的可能性較大。

除了特斯拉設計中心,特斯拉第二工廠會繼續花落擁有嘉定和臨港的上海,還是會選擇其他地區,同樣引發了外界關注。

特斯拉2021年财報顯示,2021年特斯拉上海工廠實作了48.41萬輛的傳遞量,在特斯拉總傳遞量中占比達51.7%。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特斯拉最重要的制造和出口中心。2022年1月,特斯拉CEO馬斯克公開表示,公司正在為新工廠進行選址,今年底可能會有相關資訊公布。

汽車行業分析師顔景輝表示,從上海工廠的落地過程來看,特斯拉非常關注政策因素,此前臨港給特斯拉開出的條件是超出業界預期的,如果上海想要留住特斯拉的新工廠,足夠的政策誠意仍然極為關鍵。

京滬汽車城打造路徑

2022年1月,北京、上海兩座城市相繼宣布各自2021年GDP邁上4萬億元台階。面向未來,北京和上海均将新能源智能汽車作為城市發展的關鍵增長點。

根據規劃,到2025年,北京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将達200萬輛,汽車産值突破7000億元,上海則計劃實作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總規模全國第一的目标。

作為大陸北方的汽車工業重鎮,北京布局新能源汽車産業的時間很早,也湧現出來了北汽新能源這樣多年蟬聯國内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一的車企。不過,由于補貼退坡等原因,北汽新能源近幾年來的銷量持續下降,發展狀況并不樂觀。

亦莊的汽車項目招商速度也未達預期。如果說上海臨港當年選擇了特斯拉而放棄了蔚來是其綜合戰略考量後的合理抉擇。那麼錯失蔚來,則一直被認為是亦莊引入新造車企業上的巨大“失誤”。

2019年5月,蔚來與亦莊國投簽訂架構協定,根據該協定,蔚來将獲得亦莊國投的100億元投資,并将在亦莊設立新的實體“蔚來中國”并建設新工廠,這一消息曾讓亦莊的汽車藍圖充滿想象。但這一融資項目最終無疾而終,汽車“網紅城市”合肥成了救蔚來于危難,并獲得高效回報的恩主。

2021年,北京市釋出《“十四五”時期高精尖産業發展規劃》,新能源智能汽車被列為戰略性新興産業。

為鼓勵國内外新能源智能汽車整車廠在北京投資,亦莊新城225平方公裡規劃範圍在内的區域都被劃成了政策先行區。

面對新能源汽車銷量井噴,以及智能電動汽車時代來臨,亦莊開始加碼力度。将已落戶上海的長城沙龍高端智能汽車項目硬生生“搶”到北京,被解讀為是亦莊對錯失蔚來的彌補。

據悉,在用以吸引沙龍的無法拒絕的優惠條件中,還包括為長城組建北京總部提供土地資源及各項政策支援。而對長城而言,北京與保定之間便利的交通和接近“中央”決策層的優勢,顯然是最佳的選擇。

除了亦莊,北京目前也在其他一些地區加強包括汽車産業在内的高端制造業基地建設,例如房山區窦店北京高端制造業基地聚集了長安汽車、京西重工減震器、國能電力三維锂電池等項目,順義區則聚集了北京奔馳新能源汽車工廠、理想汽車工廠等項目。

相較北京,上海過去幾年成功打造和引入的新能源整車項目明顯更多。除了成功吸引特斯拉在臨港建廠,上海還擁有蔚來全球總部、威馬汽車總部、華人運通(高合母公司)總部等造車新勢力的總部,以及新興電動車企智己的總部。

按照亦莊方面的預計,其2021年智能網聯汽車相關産業就将完成産值1600億元。此外,就北京整體布局而言,順義此前公布的目标是預計到2025年,全區智能網聯汽車全産業鍊年産值将達到1000億元。

上海則在借助嘉定和臨港的不同定位,打造汽車産業鍊的新布局。作為上海最老牌的汽車産業聚集區,2021年1-11月嘉定區汽車“新四化”實作總産出1117億元。根據規劃,2025年前,嘉定區新能源汽車産值将達到1000億元。

據了解,臨港目前已集聚特斯拉、上汽、甯德時代、地平線等約百家企業,其中包括特斯拉、上汽這兩家百億-千億級企業,以及一批年産值十億-百億級别的産業鍊企業。

資料顯示,臨港新片區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2020年産業規模突破600億元。根據規劃,到2025年,臨港新片區智能新能源汽車工業總産值目标為1200億元。這與嘉定區的相關産值目标較為接近。

不過,兩座城市目前在吸引新能源智能汽車項目上的優勢各有不同。有汽車咨詢機構人士指出,上海的時尚屬性,吸引的更多是汽車企業的設計中心,目前,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新造車企業,都有前瞻造型設計中心落戶上海。不過,随着特斯拉工廠和蔚來總部的落戶,上海在研發和智能電動全産業鍊上的打造也有了更大的目标。

北京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則是其獨有的優勢。在智能電動汽車進入法規、技術标準,以及相關行業政策密集落地的階段,接近行業頂層設計中心的吸引力,以及各種獨有的政策優惠,對車企總部和研發中心的誘惑足夠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