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中華遇見羅馬——讀《中西文明根性比較》

潘嶽先生的這本“相遇之書”,在此意義上講,功亦大焉,中國人和西方人都該讀讀,在互相了解了解的基礎上,不妨盡量談談心,說透它,争取商量着來

當中華遇見羅馬——讀《中西文明根性比較》

文 | 孟雷

近期讀了潘嶽先生新著《中西文明根性比較》,這是新世界出版社以他三篇文章為基礎的結集出版之作。

全書主要包括三部分,分别為“戰國與希臘”“秦漢與羅馬”和“中國五胡入華與歐洲蠻族入侵”。該書版式輕盈,論述明快,分量和意義極重,直面并回應當今中西交流的核心問題。

“相遇之書”

希臘前總理喬治·帕潘德裡歐評價說,這部作品為東西方文明對話作出了重要貢獻,能夠帶領我們來到一方交流思想的天地,就像置身于古希臘人集會的城市廣場,幫助我們通過溝通達成共識,通過辯論豐富彼此,攜手并進,共創未來。英國著名學者馬丁·雅克稱“潘嶽的作品是為我們的時代而作”。

作者描述了過去兩千多年中歐截然不同的曆史軌迹,以及造成如今截然不同的社會形态的曆史根源。西方的根本問題在于對中國缺乏了解,或甚至根本不知道如何了解中國,而此書中的觀點極具啟發意義。

關心中西曆史比較研究者,大多會有一個饒有興味的假想:假如從兩千多年前的軸心時代起,東亞的中華文明和地中海古希臘文明,或其後繼承了古希臘的古羅馬文明真實相遇,之後的世界會怎樣?假想不能成真,但曆史的比較與互鑒是真實的學問。潘嶽先生的這本書,就是一本“相遇之書”。

他以上下千年的視野跨度,辨認擇取出三個曆史與文明的關鍵時點——戰國與希臘、秦漢與羅馬、中國五胡入華與歐洲蠻族入侵,它們幾乎發生在相同或相近的曆史時刻,卻決定了之後兩千年中西不同的文明根性。

這個研究視角是獨特的,在遙相對應的三個關鍵曆史時期,文明丕變,政制分野,中西各自踏上文明長河的兩岸,于今仍各自在途。雞犬相聞也罷,鼓角争鳴也好,總要有個互相了解——他是誰,他何由至此;我是誰,我何以至此!

文明無高下

概而論之,對于中華這個超大型文明共同體的“大一統、多元一體”的文明根性,潘著引人注目處在于他的幾處“翻案文章”。從為荀子翻案,認為儒法相濟的大一統政制構想由荀子已開其端;到為秦辯白,指出考古文獻中還未引起足夠重視的秦律令當中的儒家成分,秦政并非純為法家政制。而秦并六國,毋甯應視作秦融入六國,文化的多元一體和對大一統的不絕向心力由此肇基;複為漢武正名,指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為誤解,郡縣制、察舉制、均輸法、平準法、鹽鐵官營既是不得不然,但其成效又為後世兩千年穩固的大一統政治經濟秩序拓開了宏圖,而桑弘羊等大商人主持的宏觀調控實踐,也開創了商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儒商傳統;複易五胡亂華為五胡入華,在人口、軍力均遠高于北方漢人的環境中,他們并不是被舊說所指的“同化”,而是逐漸主動選擇在政制上、文化上、情感上融入了中華文明正統。至此,大一統的、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根性,基本建構完成,曆千秋而茂盛,成為四大古文明中其實唯一不必加“古”字的綿延至今的超大型文明與國家同一體。

而在相對應的同一曆史時刻,差不多的社會、經濟、人口條件下,古希臘,繼承者古羅馬,及諸蠻族入侵終結了古羅馬後,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并塑造了完全不同的西方文明根性。

如果說中華文明尚合,自古希臘起的歐西文明則尚分;中華文明尚和諧,歐西文明尚争戰;中華文明尚秩序,歐西文明尚自由;中華文明下隻有朝代更易而無根性的斷絕,歐西文明則數因前代傾覆而湮滅;曆史和對文明的大一統的追求,是中國人共同的宗教;宗教則往往是歐西人文明易代的推手。東西文明互為“他者”數千年,是如此不同。

或論孰優孰劣?文明無高下。自然,歐西文明的發展中,有無法贊美的一面,比如自古希臘起,逮至于近現代,擴張、殺伐、殖民是每一代歐西文明最依賴的造血機制,是維持每一代文明内部相對穩定的支撐架,所帶來的禍患也是每一代文明被傾覆的誘因。但是,它數千年所創造、遺存、延續的,也自燦爛光彩。

僅以古羅馬論,王政200年,共和時代500年,帝制時代至西羅馬覆亡500年(至東羅馬覆亡1500年),國祚可謂綿長。至于其覆亡後泯滅近千年才又被發現的文明與政制,至今之歐風美雨,莫不由其再度熏染啟蒙而成,美國夢裡有羅馬夢,滅亡古羅馬文明的歐洲諸邦也試探着再度大一統。

誠如潘嶽先生所指,它也與中華文明一樣,是人類史中另一個輝煌的“大一統、多元一體”的超大型文明體,這是不必待言的。即便中華文明,在受西方的欺淩壓迫後的百年發憤複興中,不也是學習了它們若幹好東西麼?這充分展現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

在已發生的曆史中,如無真實的相遇,文明的互鑒幾無可能。但在現實的今天,東西相遇、相融、相合作、相競争,乃至相角力,都已是正在真實發生着的曆史。互不了解,不比較、不互鑒,不知對方之所從來、将向何往,隻會在文化上誤解,在行為上誤判,于人于己于世界,都不是好事情。譬如路人相遇,出身、家室、性情、本事互相都還搞不清楚,即妄言做親做仇,是莽漢村夫,智者所不為,文明人所不取。

方今之世,潘嶽先生的這本“相遇之書”,在此意義上講,功亦大焉,中國人和西方人都該讀讀,在互相了解了解的基礎上,不妨盡量談談心,說透它,争取商量着來。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編輯:臧博)

當中華遇見羅馬——讀《中西文明根性比較》

《中西文明根性比較》,潘嶽著,新世界出版社,2022年1月。

當中華遇見羅馬——讀《中西文明根性比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