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打響股比變更第一槍,“華晨寶馬”改姓“寶馬華晨”?

合資股比放開落地生風,華晨寶馬第一槍打響,從此變成“寶馬華晨”?

2月11日,寶馬集團正式宣布,即日起寶馬方在華晨寶馬合資公司所持股份變更為75%,中方華晨則持有剩餘25%股份,有效期延至2040年。這是股比政策開放後,國内第一家合資公司的大動作。

打響股比變更第一槍,“華晨寶馬”改姓“寶馬華晨”?

對于此事,圈内外看法不一:

有人恭喜寶馬,終于熬出頭,不用再和不争氣的豬隊友華晨對等而坐了。

有人為華晨感到悲哀,明明手握其他自主品牌求不來的好資源,最終卻将一副好牌打得稀爛。

有人眼界長遠,認為華晨寶馬股比變化,代表着國内合資車企技術換市場時代宣告謝幕。

打響股比變更第一槍,“華晨寶馬”改姓“寶馬華晨”?

而以筆者之見,華晨寶馬的合資關系股比生變,隻能說明華晨本身的潰敗,并不意味着合資體系裡的“中方”集體走向落幕。

不得不承認,合資政策開放的30多年來,外資依然牢牢掌握着心和産品和技術。但即便外資方再強勢,作為外來者,在中國都離不開本土政府的支援和政策優惠。正因如此,很多中方憑借着在市場、銷售端的話語權,在合資體系裡具備不可或缺的地位。

比如,上汽在兩個合資夥伴上汽大衆和上汽通用的關系中,銷售公司占比都超過50%,對于營銷端的掌控是絕對的。日系合資品牌在華的銷售政策,也向來堅持55開的原則,其中一汽豐田中方占股還超過了50%。

打響股比變更第一槍,“華晨寶馬”改姓“寶馬華晨”?

福特中國從釋出2.0戰略開始,重新整合在華的産品線和銷售組織,中方已經成為主要掌舵手。

打響股比變更第一槍,“華晨寶馬”改姓“寶馬華晨”?

豪華車企中,北京奔馳的中方代表一直是銷售公司中的主導者。一汽奧迪雖然前兩年也被曝出想要調整46開股比,卻一直未能塵埃落地,外方顯然沒有那麼強勢,否則這兩年也不會另辟蹊徑扶持上汽奧迪。至于沃爾沃,與中方吉利那邊的關系更加微妙和深厚。

打響股比變更第一槍,“華晨寶馬”改姓“寶馬華晨”?

對比之下,華晨在合資關系中的“地位”,是最低的那一個,沒有之一。不僅營銷和進口産品從未交由中方把控,甚至在華晨寶馬的官網上,都很難看到華晨字樣。

打響股比變更第一槍,“華晨寶馬”改姓“寶馬華晨”?
打響股比變更第一槍,“華晨寶馬”改姓“寶馬華晨”?

更誇張的是,在合資股比生變之前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華晨在合資關系中頂多算作一個“拖油瓶”。

相關資料顯示,從 2012 年至今,華晨寶馬合資産生的利潤對華晨中國本身的貢獻率超過 100%。換句話說,這些年若不是依靠現金奶牛華晨寶馬的利潤,華晨中國将是連年虧損的局面,換句話說,華晨寶馬還要反哺華晨中國的虧損。

而成天靠着外方憑本事掙來的錢輸血,從核心技術到管道、銷售、服務方面的環節也都派不上實際作用,導緻的結果就是,華晨在股比商讨上不可能有任何的話事權和籌碼,畢竟隻會拖後腿。

那麼,股比變更後的華晨寶馬會走向何方?

從戰略角度來講,這對于寶馬在華的發展肯定是好事。在之前50:50股比的情況下,寶馬出于利益的配置設定和技術安全的顧慮,可能還不會完全放開手腳,但在75:25的情況下,自然有信心,也會更樂意加快中國市場的投資步伐。

打響股比變更第一槍,“華晨寶馬”改姓“寶馬華晨”?

而在股比變更協定達成後,寶馬方給出的信号就是,集團将對用于沈陽生産基地的改擴建項目,投資增加了30億歐元。此外,據悉寶馬還承諾将把歐洲的零部件企業引入到沈陽生産,加大零部件在華本土化率。

打響股比變更第一槍,“華晨寶馬”改姓“寶馬華晨”?

另外,寶馬釋出的2022新車規劃,在中國市場幾乎是史無前例的龐大産品規劃,新品總量達到了 26 款,新能源産品将擴充至 7 款,新上市的包括 一款純電旗艦車型,以及兩款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而到 2023 年底,寶馬集團将在中國市場提供 13 款純電動産品。至于衆望所歸的國産寶馬X5,也将在今年5月正式釋出。

打響股比變更第一槍,“華晨寶馬”改姓“寶馬華晨”?

那麼對于華晨本身呢?從純粹的财務方面來看,寶馬預期将于今年2月18日落實股權交割,協定調整股權的轉讓價格為279.41億元,屆時将由寶馬在交割時以現金支付。以華晨寶馬近幾年年均産出超過100億人民币的利潤來看,對于華晨方來說絕對稱不上賺。

打響股比變更第一槍,“華晨寶馬”改姓“寶馬華晨”?

而從華晨自身的發展方面,我們雖然不排除在股比調整的協定之外,寶馬方或許會答應繼續扶持華晨的發展,以確定華晨不淪為單純的“寄生蟲”。但華晨需要自己思考的是,在自身汽車品牌發展不利的情況下,是不是應該認真思考未來的發展計劃,開辟新的業務和細分領域。

畢竟國家政策改革股比開放的目的,終究是要倒逼合資中的中方企業加快自身業務和技術的提升。如果中方可以找準自身立足點,無論25%的股比還是50%,合資模式依然有存在的意義。而對于那些長期“坐享其成”者,那些越來越式微的中方而言,市場的優勝劣汰則會進一步加劇。

如同前文提及的上汽合資企業、福特、奔馳、奧迪以及日系一樣,雙方之是以能夠達成穩定的“強強聯合”的局面和效果,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方擁有足夠強大的實力基礎。否則,一旦合資協定期滿,伴随着外資方積累更加成熟的本土化經驗,逐漸消化完成轉型,弱勢方則将迅速喪失話語權。

當然,這事兒不僅對華晨中國,也對其他合資車企敲響了警鐘,大家都是一模一樣的。

*部分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