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與藝術沾邊·855》把酒梅瓶話短長

虛極子按:龍蛇之變,話梅瓶之短長;木雁之間,論魚穿之有無;舊酒新瓶,舊物新名,變與不變,隻在一念。

梅瓶作為瓶式之一種,因其口小僅能容一枝瘦梅而得名。梅瓶瓶體修長,小口,短頸,豐肩,肩下漸收斂,圈足,有的附蓋。梅瓶這種貯酒器濫觞于隋唐,流行于兩宋。元代新創青花梅瓶,遠銷海外,深受異域人士的喜愛。波斯細密畫就曾細緻描繪過元明青花梅瓶的形象。

《與藝術沾邊·855》把酒梅瓶話短長

▲ 雷紮·阿巴西《葡萄牙青年圖》,1634年,紙本水彩描金細密畫,14.6 x 19.2 cm

美國底特律美術館藏

《與藝術沾邊·855》把酒梅瓶話短長

雖然,明清時梅瓶的器型從瘦長秀麗演變為肥矮豐碩,但其上大下小的基本樣貌并無大的改觀。實際上,梅瓶的這種器型是反正常的,作為容器它放置不穩,容易傾覆。那麼,古人為什麼會偏愛這種形狀的酒瓶呢?

《與藝術沾邊·855》把酒梅瓶話短長

▲ [北宋] 磁州窯白地黑彩唐草紋梅瓶

觀複博物館藏

内蒙古烏蘭察布市布盟察右前旗巴音塔拉土城子出土了一件高達43厘米的元代黑釉長瓶,瓶上陰刻着四字銘文——“葡萄酒瓶”,無可辯駁地證明了梅瓶是貯存葡萄酒的專用之器,也充分說明它是東西方酒文化交流的使者。

《與藝術沾邊·855》把酒梅瓶話短長

▲ [元代] 黑釉銘文“葡萄酒瓶”長瓶

《與藝術沾邊·855》把酒梅瓶話短長

梅瓶源自一種小口豐肩雙耳尖底瓶,無論是在大陸的仰韶文化遺址中,還是在同樣古老的地中海周邊地區,這種尖底瓶均普遍存在。它們雖形有大小,但制法有常,即都有無法平穩豎置的特點。

《與藝術沾邊·855》把酒梅瓶話短長

▲ 遠古時代的中國尖底瓶

《與藝術沾邊·855》把酒梅瓶話短長

▲ 古羅馬時期的尖底瓶和以尖底瓶為圖案的馬賽克

《與藝術沾邊·855》把酒梅瓶話短長

▲ 伊斯蘭裝飾風格的“瞪羚大瓶”(複制品)

西班牙格拉納達阿爾罕布拉宮

有學者認為這種尖底瓶是汲水器,也有人認為是便攜式灌溉用具,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專家判斷它是專門用來釀酒的器具。甲骨文中各種關于“酒”字的寫法都無一例外地用到了“酉”字作為聲符兼意符,而這個“酉”字恰恰是一隻尖底瓶的形狀。由此可見,上古中國人釀酒也是離不開尖底瓶的。

《與藝術沾邊·855》把酒梅瓶話短長

尖底瓶的造型是古人在反複的釀酒試驗中摸索出來的科學結構。一方面,古人釀酒需将酒瓶插入淤泥或沙土中發酵或貯藏,尖底瓶的結構便于插入和固定;另一方面,尖底瓶的結構有利于釀酒時液體中的雜質沉澱下來并聚集在尖底處,這樣在倒酒或者用葦管吸酒時,雜質不易被擾動而上浮,進而使酒液始終保持清澈。埃及壁畫為我們直覺地再現了當時的人們将尖底瓶置于支架上用葦管咂酒時的樣子。

《與藝術沾邊·855》把酒梅瓶話短長

▲ 古埃及人咂酒圖

作為貯酒器,梅瓶的使用方法可根據不同場合而分為三種不同狀态:侍酒時被抱在胸前,存放時用支架固定,運輸時用繩索系于瓶頸部。雖然中國梅瓶在後世演化中尖底變成了小平底,但是在早期存放梅瓶時仍需要底座來支撐,這一使用習慣和西方是完全一緻的。

《與藝術沾邊·855》把酒梅瓶話短長

▲ (左)[元] 青花龍紋帶座梅瓶 /(右)[元] 青白釉堆梅紋帶座梅瓶

江西省博物館藏

《與藝術沾邊·855》把酒梅瓶話短長

▲ (左)[明初] 素胎帶蓋梅瓶及明黑釉梅瓶器座 / (右)[明初]素胎大口陶梅瓶及粉紅彩梅瓶器座

廣西桂林博物館藏

《與藝術沾邊·855》把酒梅瓶話短長

▲ 古羅馬尖底瓶和瓶座(複制品)

《與藝術沾邊·855》把酒梅瓶話短長

▲ [古羅馬] 藍底白花酒神葡萄紋玻璃浮雕尖底瓶,公元前1世紀,1837年龐貝出土

意大利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根據北宋文言轶事小說《侯鲭錄》的記載,這一類梅瓶器座被統稱為“酒置”,初為木制,後改瓷制。随着近古梅瓶朝着陳設器的方向轉變,梅瓶造型變得益發矮胖敦實而便于單獨放置,酒置也就被棄之不用了。失去了原始功能的酒置從此被放入魚缸,得名“魚穿”,目的是給遊魚的自由行動平添些許障礙,為觀魚者送去幾分歡樂。

《與藝術沾邊·855》把酒梅瓶話短長

▲ [明早期] 龍泉窯青釉镂空梅瓶器座

故宮博物院藏

龍蛇之變,話梅瓶之短長;木雁之間,論魚穿之有無;舊酒新瓶,舊物新名,變與不變,隻在一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