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八旬老人9年創作贊美浏陽的詩詞近2000首

八旬老人9年創作贊美浏陽的詩詞近2000首

紅網時刻2月17日訊(記者 吳思靜 浏陽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江卉 )陳美章,生于1940年,籍貫湖南浏陽,曾就職于國家水利部。近年來,他先後在《水利老年天地》《中國水利報》《詩刊》等刊物發表詩歌數十篇。著有詩集《築夢吟》。

“愛浏陽,想浏陽,兒時在此放牛羊,曆經歲月艱。喜心頭,樂心頭,随父船頭把網收,晚歸魚滿艙。”創作這首飽含思鄉之情詩詞的作者,是今年82歲的浏陽人陳美章。

年輕時因為工作原因長居北京的陳美章,一直心系家鄉發展,退休後會常回浏陽看一看,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激發了陳美章的寫作靈感,他用詩歌描繪家鄉的巨變,吟唱家鄉人民的幸福生活。

2021年11月,陳美章搬回浏陽,選擇在浏陽河畔定居,“浏陽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空氣好風景也好,能夠回到家鄉,我覺得很快樂。”

心系家鄉發展

見證株樹橋水庫從藍圖到現實

“我的浏陽話說得還正宗吧。”耄耋之年的陳美章,仍耳聰目明、思路靈活,能說一口道地的浏陽話。

雖然此前一直在北京生活,但陳美章一直心系家鄉的發展,每天都會在手機上浏覽新聞,查找浏陽相關的資訊。“别看我是一個老同志了,但我新媒體用得還是很溜的。”陳美章笑着告訴記者,他會經常看“微浏陽”微信公衆号上的新聞,是以浏陽的大事小事他一直都很清楚。好學的陳美章,最近正在學習刷抖音,他說不管什麼年齡都要與時俱進。

“浏陽的名片就是這一條母親河,别人可能不知道這個城市,但是大家都聽過那首歌,都知道這條河。”從事水利工作的陳美章,1964年大學畢業後,被配置設定到國家水利部任職,一幹就是半個世紀。

因為工作原因,陳美章對家鄉水利的發展,一直十分關注。早在1986年,浏陽興建株樹橋水庫時,陳美章就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業餘時間,幫着找資料出主意。陳美章說:“這是一項利民的好工程,對于浏陽的發展有非常好的助推作用。”正如陳美章所言,1992年株樹橋水庫建成,成為長沙地區最大的水庫,承載着防汛、向長沙城區供水以及發電保安和灌溉等惠民利民的功能。

回到浏陽後,陳美章最想做的事就是去株樹橋水庫看一看、走一走,“見證了它從藍圖變為現實的過程,很想去現場感受一下。”

浏陽境内分布浏陽河、撈刀河、南川河三大水系,有流域面積50平方公裡以上的河流36條、各類水庫188座。談及浏陽的發展,陳美章語重心長地說:“浏陽擁有非常優質的水資源,一定要利用好、開發好、保護好。接下來,浏陽要進一步加強全國示範河湖的建設與保護,打響浏陽河的品牌。”

正如他在詩中所寫:“美麗浏陽生态河,聞名遐迩浏陽河,再創美麗示範河。”

9年撰寫詩詞近2000首

傳遞對家鄉和祖國的愛

退休以後的陳美章,生活節奏逐漸放緩,他細心留意身邊的人和事,并用詩句将其記錄下來。無論是抒情寫意,還是描景繪物,陳美章都真實地記錄了時代的發展,展現了自己對國家深厚的感情。

從2013年,陳美章開始将自己的詩稿收錄進詩集《築夢吟》。9年間,陳美章筆耕不辍,截至目前,《築夢吟》系列已印發7部,收錄詩詞近2000首。

之是以熱衷寫詩,陳美章很坦誠地說:“趁着還有精力,用紙和筆記錄下這個世界的美好,以後就可以通過這些詩句重拾記憶。”

每一部《築夢吟》都分為了心系情懷、壯美山河和美好憧憬三個篇章,字裡行間滿是對祖國、對自然、對親友炙熱的情懷。從第一部到第七部,陳美章都用了大量篇幅來描述浏陽的變化,贊美浏陽的發展,抒發對浏陽的思念。

“我是地道地道的浏陽人,對于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故事都有着很深的感情。”陳美章告訴記者,回到浏陽定居後,閑暇時他會在浏陽河邊散步,去紅色景點參觀,走訪浏陽河沿線的水庫和發電站。

家鄉的變化讓他十分震驚和自豪。他說,記憶中原本泥濘的河道經過整改兩岸成了沿河風光帶,家門口那條浏陽河也成了“涵養一河碧水到湘江”的源頭水。他将對家鄉的喜愛,對家鄉變化的贊美全部凝結在筆端,書就了一首首樸實而隽永的詩。

他愛浏陽,是以他寫下:“人傑地靈名浏陽,三湘大地盡歡顔。山水環抱古名城,秀美山川景迷人。”(《家鄉巨變》);他喜浏陽新變化,是以他寫下:“小别返鄉回故裡,家鄉巨變日月新。清晨漫步田野上,喜看稻菽千重浪。”(《家鄉新農村》);他思念家鄉,是以他寫下:“人到暮年思故鄉,思緒萬千湧心頭。父老鄉親情誼深,憶往撫今訴衷腸。”(《思鄉情》)

“現在還在堅持寫詩,回來以後,我描寫最多的就是浏陽的人和事。”陳美章說,他以《返鄉有感》為題已經寫了一系列回浏陽後的所感所悟。

陳美章的作品,沒有太多詩韻的考究,也沒有華麗的辭藻,隻是用最樸實的文字表達自己最真摯的感情。他把對世界的熱愛化作詩,再通過詩去傳播更多的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