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女大學生李某月6月畢業後,于7月前往雲南西雙版納,随後失聯。
她被找到了,可惜……太晚了。
8月4日,勐海警方發出通報稱,她的遺體在8月3日被發現。根據調查,她的男友洪某糾集了兩個兄弟,将她誘騙到了雲南一個小縣的郊外山林,并殺害埋屍……
真的,太心狠手辣了。

(來源:微網誌)
真相一出,新聞底下出現了很多類似“怎麼最近這種案子最後的嫌犯不是老公就是男友”的評論,的确,距離杭州許某利殺害妻子來女士,還沒過去多久。
過去的一個月中,已經看到了太多被伴侶殺害、家暴的案件,就像病毒一樣:
圖檔截自微網誌
發生了這些事情後,很多女生都變得有點害怕男性、希望保持距離,有些女生可能還會擔心自己或談戀愛的姐妹,畢竟一旦發生了,可能就再也來不及了。
那麼,如果談戀愛,我們怎麼識别出潛在的“殺人犯”呢?
(來源:《妖怪管理者》)
首先,謀殺配偶或伴侶,是最嚴重的一種親密關系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 IPV),屬于家暴的一種,往往還相伴着其它暴力控制。
是以對于絕大部分女性來說,最根本的是要預防家暴。
有以下特點的人,有家暴的風險會較大[1-4],但并不是有這些特點的人均有暴力傾向,還請大家不要誤解:
1. 曾經有暴力行為
曾經家暴過伴侶,校園霸淩同學,攻擊過陌生人,虐待動物。
比如“江歌案”中,本意是家暴女友的兇手陳世峰,殺死了保護好友的江歌。
除了涉案女友說他會拳打腳踢外,前女友也說他起沖突時會踹肚子,學校同學稱他此前就有暴力行為。
(來源:新華網)
2. 校園時期和有暴力行為的人成為好朋友[5,6]
年輕時和有暴力行為的人成為好友,除了會受朋友的暴力行為影響,還可能是本身有暴力傾向的人喜歡選擇具有相似特征的朋友。
3. 童年曾遭受虐待或目睹過家暴行為,父母具有反社會行為[7,8]
童年時經曆家暴,可能會讓孩子誤認為家人之間,可以用暴力來溝通或解決問題;還可能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讓他們難以調節情緒,甚至發展成攻擊行為。
父母的反社會行為,也可能對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孩子有暴力傾向。
但絕不是說在這樣的家庭長大一定有暴力傾向。如果擔心,和伴侶聊天時可以詢問他對家暴的看法,如果對方認為“打老婆”“打小孩”無所謂,甚至暗暗透露出“事出有因”,那麼就要警惕了。
4. 缺乏良知
缺乏悔過和自責心理,傷害别人後常常無動于衷或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不忠誠,反複說謊,為了自己的利益或快樂,經常欺騙别人。
态度上接受暴力和性别不平等。
總是不負責,比如不能堅持或穩定工作,學習成績低于能力水準,漠視規則,即使是有治療目的也不能限制自己(如鍛煉、節食),個人生活和職業生涯沒有目标,不承擔贍養責任。
如中國孕婦泰國墜崖案中,男方無業,賭博成瘾。
上海殺妻冰箱藏屍案,兇手朱曉東總是換女友,頻繁出軌。
(來源:紅星新聞、澎湃新聞)
5. 低外傾性
對生活缺乏熱情,沒有愛好。不關心、不信任朋友或家人,會主動疏離親朋好友。
6. 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共情能力,極端化
對不同觀點和生活方式的容忍度或了解力低,控制欲強。
比如看電影、短片、新聞時,即使有比較感人的片段,這些人也幾乎沒有任何觸動。
對那些和自己的價值觀不完全一緻或有瑕疵的不幸者,不能共情。
對弱者、哭鬧的幼童、小動物沒有耐心。
戀愛時極端地對你好,即使沒有很深的關系也非你不可。
比如河南遭家暴跳樓逃生緻截癱的女子曾稱,丈夫婚前對她很體貼,“沒有一點會傷害我的迹象”。
(圖檔來源:漩渦視訊)
但其實“電話不接就跑到女方樓下,一直待到淩晨”,已經透露出極強的偏執。這種執着地用自己的方式“試圖”感動對方,完全是從自己的需求出發,并沒有真實地為對方考慮。
7. 濫用藥物或酗酒、
經常喝酒并且比較小就開始有這種習慣的人,可能會在酒後控制不住情緒而家暴,吸毒的人也可能更容易有家暴行為[9,10]。
很多伴侶謀殺案其實在案發前有迹可循。
許多人以為家暴就是拳打腳踢,其實并不止這樣。
家暴通常可分為4大類:情感虐待、經濟虐待、身體虐待和性虐待。
先來看看情感虐待。
他總是批評或辱罵你,甚至會在别人面前貶低你。
他總是批評你的家人或朋友,并且/或讓你難以單獨見到他們或與他們交談。
他經常檢查你的手機通話記錄、聊天記錄、郵件。
你的需求不被重視或被忽略。
你沒有可以真正做決定的選擇權,在你們的關系中往往是他說了算。
他情緒波動大、容易發脾氣,你需要花費時間琢磨他的心情,感到如履薄冰。
對方疑心和嫉妒心很重,經常指責你有外遇。
來源:站酷海洛
*本文内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将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搜尋并關注公衆号“騰訊醫典”,擷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