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江蘇盱眙大雲山景區連接配接線北區戰國至兩漢墓葬發掘簡報

大雲山景區連接配接線位于江蘇省盱眙縣馬壩鎮雲山村,東陽城城址外東北部,由東陽立交西側跨金馬高速橋梁最北端連接配接至大雲山漢王陵遺址區南陵牆,長600餘米,寬100米。2017年7月~2018年1月,淮安市博物館和盱眙縣大雲山漢王陵文物保護管理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連接配接線用地進行了全面勘探,發現墓葬近百座。按照墓葬分布範圍将連接配接線墓葬分為南、北兩區,并對北區墓葬進行了發掘,共清理戰國墓葬2座,漢代墓葬43座,陪葬坑1座(圖一)。本次發掘的戰國至兩漢墓葬屬于東陽漢墓群的一部分,故按照2011-2013年南京博物院在金馬高速上發掘的東陽漢墓群、東陽軍莊漢墓群等墓号順序統一編号,即從M226開始。現将墓葬發掘情況簡報如下。

一、戰國墓葬

共2座。現對M227介紹如下。

M227 長方形豎穴岩坑墓,方向100°。墓口距地表0.15米,墓底距地表1.3米。墓口長2.73、寬1.69~1.76米;墓底長2.68~2.37、寬1.31~1.67米。内填夯築的五花土。南壁、東壁為土壁,修整較光滑;西壁、北壁為岩壁,由口至底内收,壁面粗糙。單棺,置于墓室中部,棺木已朽為灰痕,灰痕長2.1、寬0.5米。棺内原髹紅漆,現局部殘存紅色漆皮。人骨無存,葬式、面向不詳。棺外北側放置随葬品27件,其中泥質灰陶器23件,為陶钫2、鼎4、罐3、盒2、豆2、匕2、勺2、杯2、盤2、器蓋2件;漆耳杯4件,已朽成漆皮,無法提取。

江蘇盱眙大雲山景區連接配接線北區戰國至兩漢墓葬發掘簡報

圖一 M227俯視

二、漢代墓葬

(一)墓葬形制

43座。均為土坑墓,開口于表土層下。分單棺墓、一椁一棺墓和一椁雙棺墓三種。單棺墓38座,其中14座墓底部帶有二層台,多為生土台,二層台或在兩側,或在一側兩端,中部留白放置随葬品。一棺一椁墓4座,木棺置于椁室内一側,另一側形成放置器物的邊箱。一椁雙棺墓1座。東西向墓葬22座,集中在中北部;南北向墓葬21座,多分布在南部。

1.單棺墓

M228 曲尺形豎穴土坑墓,方向290°。墓口距地表0.15米,墓底距地表0.55~0.67米。墓口長2.4~2.45、寬1.58~1.7米;墓底長2.25~2.31、寬1.46~1.69米。内填五花土。單棺,位于墓室中部,棺木已朽成灰痕,灰痕長1.98、寬0.5~0.6米。人骨無存,葬式、面向不詳。棺外南側放置随葬品14件,其中釉陶鼎2、壺2、瓿2、盒2、豆2、陶罐2件;銅鏡1件,殘朽成碎渣狀;漆器1件,殘朽嚴重,僅剩漆皮,形狀不可辨認且無法提取。

M239 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方向105°。墓口距地表0.15米,墓底距地表2.45米。墓口長2.77~2.9、寬1.71米;墓底長2.87~2.93、寬1.52米。内填夯築的五花土。北側、東南角、西南角為生土二層台,均高0.64米。北側二層台長2.88、寬0.25~0.27米;東南角二層台長0.91、寬0.43~0.49米;西南角二層台長0.91、寬0.33~0.44米。單棺,置于墓室中部,棺木已朽成灰痕,灰痕長2.04、寬0.6~0.64米。人骨已朽,僅可辨認部分下肢骨及牙齒。随葬品6件,棺外南側放置陶罐3、鐵釜1、漆盒1件,棺内頭部置殘玉片一組。

2、一椁一棺墓

M234 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方向106°。墓口距地表0.15米,墓底距地表1.54米。墓口長2.67、寬1.54~1.71米;墓底長2.52~2.54、寬1.44~1.55米。内填五花土。一椁一棺,棺置于椁室内北側,均朽為灰痕,椁痕長2.22、寬1.23米,棺痕長1.9、寬0.6米。人骨無存,葬式、面向不詳。随葬品21件,棺外南側放置陶鼎2、盒2、壺2、罐2、杯2、盤2、俑頭4、勺1、匕1、漆器1件,漆器殘朽,僅剩漆皮,形狀不可辨認。棺内置銅鏡1、漆盒1件。

M248 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方向286°。墓口距地表0.15米,墓底距地表2.6米。墓口長2.66~2.54、寬1.61~1.66米;墓底長2.2~2.39、寬1.41米。内填夯築的五花土。一椁一棺,棺置于椁室内北側,均朽為灰痕。椁痕長2.05、寬1.25米,棺痕長1.94、寬0.6米。人骨已殘朽成粉末狀,僅可辨認部分下肢骨、頭骨。随葬品15件,棺外南側放置釉陶鼎2、盒2、壺2、瓿2、陶罐2、銅鏡1、紡輪1、漆盒1件,漆盒已殘朽,僅剩漆皮,無法提取。棺内置銅錢1、銅帶鈎1件。

3、一椁雙棺墓

M266 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方向190°。墓口距地表0.15米,墓底距地表1.44米。墓口長2.74、寬1.58米;墓底長2.61、寬1.56米。内填五花土。一椁雙棺,均朽為灰痕。椁痕長2.14、寬1.19米;東棺痕長1.9、寬0.47米;西棺痕長1.91、寬0.4米。人骨無存,葬式、面向不詳。随葬品10件,棺外北側放置陶瓿1、壺1、漆耳杯3件,耳杯均殘朽,僅剩漆皮,無法提取。東棺内置銅鏡1、鐵劍1、口晗1件,西棺内置銅鏡1、竅塞1件(組)。

(二)出土器物

出土器物三百餘件(組),其中可修複器物兩百餘件。以陶器和釉陶器為主,還有少量的銅器、玉器等。

1、陶器

灰陶為主,少量紅陶。器表以素面為主,少量有紋飾。器類有鼎、盒、壺、罐、豆、杯、盤、匕、勺、熏、盆、缽、紡輪、俑頭(圖二)。

江蘇盱眙大雲山景區連接配接線北區戰國至兩漢墓葬發掘簡報

圖二 陶俑頭(M234:5)

2、釉陶器

器表原施青黃色釉,局部脫落。紅褐色胎。器類有鼎、盒、壺、瓿、豆。

3、銅器

器類有帶鈎、釦器、銅環、編鐘、銅鏡、銅盆等。

4、玉器

數量較少,均玉璧殘片或碎玉片。

5、料器

4件。器類有珠子、竅塞、口琀。

三、陪葬坑

1座。

K1 長方形豎穴岩坑,方向105°。坑口已被破壞,僅剩坑底部。長2.1、寬1.1、殘深0.2米。坑底中部為青灰色松軟填土,東西兩端為稍硬褐色填土,内夾碎石塊、灰白色土塊。随葬三組陶足和三個陶盾。

陶足 6件。足穿鞋狀,平底,足後跟中部有一穿孔。泥質灰陶。K1:1,足面有繩狀編織帶,足底長11.4、寬5、高14.1、孔徑0.6~0.8厘米;K1:6,足面有繩狀編織帶,足底長10.8、寬5.2、高14.1、孔徑0.6~0.8厘米;K1:7,足面無裝飾,足底長10、寬4.4、高13.9、孔徑0.6~0.8厘米。

陶盾 3件。K1:9,平頂外凸,弧肩,兩側邊沿呈弧線階梯形,下部長方形。正面中部弧形凸起脊棱,背面中部内凹。泥質灰陶。正面原有紅黑色彩繪,現已基本全部脫落。正面右上和左下各有一穿孔,背面中部有一豎排5個未穿透孔。長16、寬10.7、厚0.8厘米。

四、結語

本次發掘的大雲山景區連接配接線北區戰漢墓葬位于大雲山南坡,均為小型墓葬。M227随葬成組的陶鼎、钫、盒、壺、罐、豆、勺、匕、杯,與上海福泉山戰國墓、揚州西湖鎮果園戰國墓器物相似,時代相同,為戰國晚期。

漢代墓葬未被盜擾,為研究整個墓地的墓葬形制、器物組合演變提供了重要材料。均為土坑豎穴,流行兩側生土二層台或一側二層台中部留白放置随葬品;葬具有單棺、一椁一棺、一椁雙棺,一椁一棺墓均将木棺放在椁室内一側,另一側自然形成放置器物的“邊箱”。整體墓葬形制與淮安地區已發掘的其它同漢代墓葬基本保持一緻。時代從西漢早期延續到東漢早期。大部分僅随葬一件或兩三件灰陶罐、灰陶壺,僅有少量墓随葬較多的成組陶器,顯示出墓主之間身份地位、經濟實力的差異。基礎陶器組合為壺、罐或鼎、盒、壺、罐,随葬品最多的墓葬為M234,器物組合為鼎、盒、壺、罐、杯、盤各2件,勺、匕各1件,陶俑頭4件,陶俑頭在淮安地區尚屬首次發現。随葬釉陶器墓葬較少,基礎釉陶器組合為鼎、盒、壺、瓿及灰陶罐,時代為西漢早中期。

K1僅出土了三組陶足和三個陶盾,無明顯葬具及人骨,判斷為陪葬坑。出土的陶盾K1:9與長沙楚墓漆盾、包山楚墓漆盾均十分相似,上端方形,圓肩,下端齊平,兩側沿邊呈階梯狀,綜合判斷K1的時代為戰國。但由于本次發掘的區域僅限于連接配接線項目用地範圍内,其餘地塊并未進行勘探發掘,是以K1是否為M227的陪葬坑并不能明确。

該地區多年的考古工作顯示東陽城外分布着大量戰國至兩漢時期墓葬,已經發掘的如北部的小雲山一号、六七号墓,東北部的大雲山江都王陵,南部的廟塘,東南部安徽天長的北岡等地墓葬中均出了土了豐富的器物。本次大雲山景區連接配接線北區發掘的墓葬,多數随葬泥質陶器,釉陶器、銅器較少,少量随葬的銅鏡、銅盆等也胎薄易碎,鏽蝕嚴重,漆器也殘朽的僅剩漆皮。總體來看,此處屬于一般的戰漢時期平民墓葬區,為研究東陽漢墓群的時代存續和漢代東陽城平民的喪葬習俗增添了新的資料。

(執筆:薛玲玲 趙李博 金 山 王 棟)

轉載自:東南文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