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江苏盱眙大云山景区连接线北区战国至两汉墓葬发掘简报

大云山景区连接线位于江苏省盱眙县马坝镇云山村,东阳城城址外东北部,由东阳立交西侧跨金马高速桥梁最北端连接至大云山汉王陵遗址区南陵墙,长600余米,宽100米。2017年7月~2018年1月,淮安市博物馆和盱眙县大云山汉王陵文物保护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连接线用地进行了全面勘探,发现墓葬近百座。按照墓葬分布范围将连接线墓葬分为南、北两区,并对北区墓葬进行了发掘,共清理战国墓葬2座,汉代墓葬43座,陪葬坑1座(图一)。本次发掘的战国至两汉墓葬属于东阳汉墓群的一部分,故按照2011-2013年南京博物院在金马高速上发掘的东阳汉墓群、东阳军庄汉墓群等墓号顺序统一编号,即从M226开始。现将墓葬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战国墓葬

共2座。现对M227介绍如下。

M227 长方形竖穴岩坑墓,方向100°。墓口距地表0.15米,墓底距地表1.3米。墓口长2.73、宽1.69~1.76米;墓底长2.68~2.37、宽1.31~1.67米。内填夯筑的五花土。南壁、东壁为土壁,修整较光滑;西壁、北壁为岩壁,由口至底内收,壁面粗糙。单棺,置于墓室中部,棺木已朽为灰痕,灰痕长2.1、宽0.5米。棺内原髹红漆,现局部残存红色漆皮。人骨无存,葬式、面向不详。棺外北侧放置随葬品27件,其中泥质灰陶器23件,为陶钫2、鼎4、罐3、盒2、豆2、匕2、勺2、杯2、盘2、器盖2件;漆耳杯4件,已朽成漆皮,无法提取。

江苏盱眙大云山景区连接线北区战国至两汉墓葬发掘简报

图一 M227俯视

二、汉代墓葬

(一)墓葬形制

43座。均为土坑墓,开口于表土层下。分单棺墓、一椁一棺墓和一椁双棺墓三种。单棺墓38座,其中14座墓底部带有二层台,多为生土台,二层台或在两侧,或在一侧两端,中部留空放置随葬品。一棺一椁墓4座,木棺置于椁室内一侧,另一侧形成放置器物的边箱。一椁双棺墓1座。东西向墓葬22座,集中在中北部;南北向墓葬21座,多分布在南部。

1.单棺墓

M228 曲尺形竖穴土坑墓,方向290°。墓口距地表0.15米,墓底距地表0.55~0.67米。墓口长2.4~2.45、宽1.58~1.7米;墓底长2.25~2.31、宽1.46~1.69米。内填五花土。单棺,位于墓室中部,棺木已朽成灰痕,灰痕长1.98、宽0.5~0.6米。人骨无存,葬式、面向不详。棺外南侧放置随葬品14件,其中釉陶鼎2、壶2、瓿2、盒2、豆2、陶罐2件;铜镜1件,残朽成碎渣状;漆器1件,残朽严重,仅剩漆皮,形状不可辨认且无法提取。

M239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105°。墓口距地表0.15米,墓底距地表2.45米。墓口长2.77~2.9、宽1.71米;墓底长2.87~2.93、宽1.52米。内填夯筑的五花土。北侧、东南角、西南角为生土二层台,均高0.64米。北侧二层台长2.88、宽0.25~0.27米;东南角二层台长0.91、宽0.43~0.49米;西南角二层台长0.91、宽0.33~0.44米。单棺,置于墓室中部,棺木已朽成灰痕,灰痕长2.04、宽0.6~0.64米。人骨已朽,仅可辨认部分下肢骨及牙齿。随葬品6件,棺外南侧放置陶罐3、铁釜1、漆盒1件,棺内头部置残玉片一组。

2、一椁一棺墓

M234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106°。墓口距地表0.15米,墓底距地表1.54米。墓口长2.67、宽1.54~1.71米;墓底长2.52~2.54、宽1.44~1.55米。内填五花土。一椁一棺,棺置于椁室内北侧,均朽为灰痕,椁痕长2.22、宽1.23米,棺痕长1.9、宽0.6米。人骨无存,葬式、面向不详。随葬品21件,棺外南侧放置陶鼎2、盒2、壶2、罐2、杯2、盘2、俑头4、勺1、匕1、漆器1件,漆器残朽,仅剩漆皮,形状不可辨认。棺内置铜镜1、漆盒1件。

M248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286°。墓口距地表0.15米,墓底距地表2.6米。墓口长2.66~2.54、宽1.61~1.66米;墓底长2.2~2.39、宽1.41米。内填夯筑的五花土。一椁一棺,棺置于椁室内北侧,均朽为灰痕。椁痕长2.05、宽1.25米,棺痕长1.94、宽0.6米。人骨已残朽成粉末状,仅可辨认部分下肢骨、头骨。随葬品15件,棺外南侧放置釉陶鼎2、盒2、壶2、瓿2、陶罐2、铜镜1、纺轮1、漆盒1件,漆盒已残朽,仅剩漆皮,无法提取。棺内置铜钱1、铜带钩1件。

3、一椁双棺墓

M266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190°。墓口距地表0.15米,墓底距地表1.44米。墓口长2.74、宽1.58米;墓底长2.61、宽1.56米。内填五花土。一椁双棺,均朽为灰痕。椁痕长2.14、宽1.19米;东棺痕长1.9、宽0.47米;西棺痕长1.91、宽0.4米。人骨无存,葬式、面向不详。随葬品10件,棺外北侧放置陶瓿1、壶1、漆耳杯3件,耳杯均残朽,仅剩漆皮,无法提取。东棺内置铜镜1、铁剑1、口晗1件,西棺内置铜镜1、窍塞1件(组)。

(二)出土器物

出土器物三百余件(组),其中可修复器物两百余件。以陶器和釉陶器为主,还有少量的铜器、玉器等。

1、陶器

灰陶为主,少量红陶。器表以素面为主,少量有纹饰。器类有鼎、盒、壶、罐、豆、杯、盘、匕、勺、熏、盆、钵、纺轮、俑头(图二)。

江苏盱眙大云山景区连接线北区战国至两汉墓葬发掘简报

图二 陶俑头(M234:5)

2、釉陶器

器表原施青黄色釉,局部脱落。红褐色胎。器类有鼎、盒、壶、瓿、豆。

3、铜器

器类有带钩、釦器、铜环、编钟、铜镜、铜盆等。

4、玉器

数量较少,均玉璧残片或碎玉片。

5、料器

4件。器类有珠子、窍塞、口琀。

三、陪葬坑

1座。

K1 长方形竖穴岩坑,方向105°。坑口已被破坏,仅剩坑底部。长2.1、宽1.1、残深0.2米。坑底中部为青灰色松软填土,东西两端为稍硬褐色填土,内夹碎石块、灰白色土块。随葬三组陶足和三个陶盾。

陶足 6件。足穿鞋状,平底,足后跟中部有一穿孔。泥质灰陶。K1:1,足面有绳状编织带,足底长11.4、宽5、高14.1、孔径0.6~0.8厘米;K1:6,足面有绳状编织带,足底长10.8、宽5.2、高14.1、孔径0.6~0.8厘米;K1:7,足面无装饰,足底长10、宽4.4、高13.9、孔径0.6~0.8厘米。

陶盾 3件。K1:9,平顶外凸,弧肩,两侧边沿呈弧线阶梯形,下部长方形。正面中部弧形凸起脊棱,背面中部内凹。泥质灰陶。正面原有红黑色彩绘,现已基本全部脱落。正面右上和左下各有一穿孔,背面中部有一竖排5个未穿透孔。长16、宽10.7、厚0.8厘米。

四、结语

本次发掘的大云山景区连接线北区战汉墓葬位于大云山南坡,均为小型墓葬。M227随葬成组的陶鼎、钫、盒、壶、罐、豆、勺、匕、杯,与上海福泉山战国墓、扬州西湖镇果园战国墓器物相似,时代相同,为战国晚期。

汉代墓葬未被盗扰,为研究整个墓地的墓葬形制、器物组合演变提供了重要材料。均为土坑竖穴,流行两侧生土二层台或一侧二层台中部留空放置随葬品;葬具有单棺、一椁一棺、一椁双棺,一椁一棺墓均将木棺放在椁室内一侧,另一侧自然形成放置器物的“边箱”。整体墓葬形制与淮安地区已发掘的其它同汉代墓葬基本保持一致。时代从西汉早期延续到东汉早期。大部分仅随葬一件或两三件灰陶罐、灰陶壶,仅有少量墓随葬较多的成组陶器,显示出墓主之间身份地位、经济实力的差异。基础陶器组合为壶、罐或鼎、盒、壶、罐,随葬品最多的墓葬为M234,器物组合为鼎、盒、壶、罐、杯、盘各2件,勺、匕各1件,陶俑头4件,陶俑头在淮安地区尚属首次发现。随葬釉陶器墓葬较少,基础釉陶器组合为鼎、盒、壶、瓿及灰陶罐,时代为西汉早中期。

K1仅出土了三组陶足和三个陶盾,无明显葬具及人骨,判断为陪葬坑。出土的陶盾K1:9与长沙楚墓漆盾、包山楚墓漆盾均十分相似,上端方形,圆肩,下端齐平,两侧沿边呈阶梯状,综合判断K1的时代为战国。但由于本次发掘的区域仅限于连接线项目用地范围内,其余地块并未进行勘探发掘,所以K1是否为M227的陪葬坑并不能明确。

该地区多年的考古工作显示东阳城外分布着大量战国至两汉时期墓葬,已经发掘的如北部的小云山一号、六七号墓,东北部的大云山江都王陵,南部的庙塘,东南部安徽天长的北冈等地墓葬中均出了土了丰富的器物。本次大云山景区连接线北区发掘的墓葬,多数随葬泥质陶器,釉陶器、铜器较少,少量随葬的铜镜、铜盆等也胎薄易碎,锈蚀严重,漆器也残朽的仅剩漆皮。总体来看,此处属于一般的战汉时期平民墓葬区,为研究东阳汉墓群的时代存续和汉代东阳城平民的丧葬习俗增添了新的资料。

(执笔:薛玲玲 赵李博 金 山 王 栋)

转载自:东南文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