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品“舌尖北京”

2月15日,農曆新年元宵節,2022北京新聞中心“雙奧之城新氣象”城市形象特色采訪活動,走進東城區的北京老字号便宜坊,近距離觀賞非遺技藝,品味京味美食,感悟京味文化的獨特韻味。
800年古都,600年焖爐,《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有“南爐鴨,燒小豬,挂爐肉”,其中的“南爐鴨”指的就是便宜坊的焖爐烤鴨。
采訪團首先來到烤鴨制作間,觀看焖爐烤鴨制作技藝。便宜坊經營的“焖爐烤鴨”是北京烤鴨兩大流派之一,其特點是烤制過程鴨子不見明火,皮酥肉嫩,口味鮮美,表面沒有雜質,幹淨衛生,有益健康,也是以被譽為“綠色烤鴨”。便宜坊焖爐烤鴨技藝在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還沉浸在烤鴨的美味中,記者們又驚歎于“都一處燒麥”制作絕活。都一處品牌始創于公元1738年,同樣為國家商務部首批認定并授予牌匾的“中華老字号”。在280多年的傳承中,都一處形成了精湛的制作工藝,以面作皮,以肉為餡,頂不封口,狀如石榴,從和面到成熟共16道工序,其擀皮、包制過程極具技術性和欣賞性。
都一處燒麥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吳華俠向媒體記者們展示了燒麥擀皮工藝,媒體記者也紛紛動手,體驗了一次 “花式包餃子”的樂趣。
天寒難鎖新春意,爐暖宜烹白玉丸。在中國傳統元宵佳節,媒體記者跟随錦芳小吃制作師傅趙雙宇,學着親手搖元宵。元宵餡料在充滿糯米粉的竹篩中經過反複搖晃、沾水,就像滾雪球一般,粉皮逐漸變厚,一顆顆圓滾滾的元宵就此誕生。每逢元宵節,錦芳門前就會排起長龍,錦芳元宵制作技藝也被列入北京市東城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東城區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是曆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是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視窗地區。在這裡,有衆多老字号紮根彙聚,也有衆多老字号煥發新生。時值冬奧盛會,這些濃縮了京味文化内涵的老字号品牌以精湛的非遺技藝和精緻的服務,展現了北京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向外國友人呈現了一場美食文化的交流與邂逅,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走出去”,讓世界聽到并聽清北京聲音、中國聲音。
記 者| 程暑炜
責 編| 程暑炜編 輯| 劉倩
主辦機關| 嶽西縣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