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建立“東亞文化之都”|寒亭:東方風來滿眼春,忙趁東風放紙鸢

每當東風起,濰坊這座城市的上空就飄滿了風筝。在濰坊寒亭,風筝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的傳承在政府扶持引導下,不斷厚植内生動力,在堅守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洋溢着蓬勃發展的新氣象。

當下的寒亭,東方風來滿眼春,越來越多的非遺項目像風筝一樣,秉承着“守正創新”的精神,乘着濰坊市建立“東亞文化之都”的東風,在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互相契合中,以開發開放的姿态,展現着新時代的風采。

品牌傳承中奔湧内生動力

建立“東亞文化之都”|寒亭:東方風來滿眼春,忙趁東風放紙鸢

▲風筝制作傳承

3月1日,在寒亭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濰坊風筝代表性傳承人郭洪利正在他的工作室裡紮風筝,以竹條為骨,絲絹作衣。“龍頭蜈蚣風筝,隻有濰坊能紮出來,形神兼備,有神韻!”郭洪利介紹,龍頭蜈蚣是濰坊風筝的代表,吻短口方,眼睛可以随風轉動,既靈動有趣又不失威嚴。其制作工藝之繁雜、難度之高,堪稱世界風筝之最。以龍角為例,一隻龍角就需要13根料、37個夾子固定粘貼點。一個直徑15厘米的龍頭蜈蚣,一般需要157根料。

“紮風筝來不得半點敷衍,必須每一張風筝都做到精益求精,功夫也紮紮實實地長在自己手上。”郭洪利放下手中的竹條認真地說,“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更加意識到,要打造品牌,我們的風筝有簽名、帶防僞,有的還申請了版權。”

品牌就是标準,就是影響力。

同樣把打造品牌作為主攻方向的還有濰坊天順筝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負責人張華剛。“我媽媽是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的第一批風筝紮制學員,我高中畢業後也跟着她紮風筝。可以說我見證了濰坊風筝這些年的發展曆程。”他認為,以前濰坊的風筝作為商品,過于普通,“一個模子,千篇一律,看起來不高檔。”去年,他們與濰坊市的老藝術家們合作,一起創作産品。除了做工更精細之外,每個風筝都有身份标記,有設計師的簡介和簽名蓋章。

“我們想做濰坊的城市伴手禮,現在馬上就下線第一批産品。”城市日新月異,這座城市代表性的文化産品也要跟得上城市的腳步。這位1986年出生的年輕人對未來目标非常清晰,“做拿得出手的濰坊風筝!”

政府的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是驅動文化傳承的重要力量,但是非遺傳承主體的内生動力也同樣重要。

“我制作了60年風筝,我把制作風筝當作使命,希望濰坊的風筝飛得更高更遠。”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濰坊風筝代表性傳承人、年近70歲的張效東說。

持續擦亮的不僅是風筝品牌,還有濰坊的城市品牌。随着濰坊風筝飄向越來越遠的天空,濰坊創新開放、包容大氣、充滿活力的城市形象也伴随着風筝飄向各地。

為讓濰坊風筝飛得更高、讓濰坊城市形象更為深入人心,據濰坊國際風筝會綜合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濰坊市要深入挖掘“世界風筝都”的品牌價值,切實做好風筝文創産品的開發與推廣,立體化、多元度打造風筝文化IP,提升城市影響力。

創新創造中重塑非遺生命力

建立“東亞文化之都”|寒亭:東方風來滿眼春,忙趁東風放紙鸢

▲風筝工藝品

2020年,一款大型網絡遊戲上線了“輕風戲紙鸢”制作風筝互動遊戲,近兩天時間參與量就超過8000萬次,玩家在遊戲裡共制作了幾十萬隻風筝。

郭洪利短短幾十分鐘的線上風筝制作直播,總線上觀看人數達到650萬人次……

談起風筝的傳承與創新,郭洪利說:“在遊戲裡風筝皮膚的點選率超過一億,但如果是線上下展會,一萬人來看都難。在遊戲裡‘放風筝’是個好嘗試。讓非遺融入年輕人的生活,也是非遺傳承的必經之路。”

想要發展就必須在傳承方式上有所創新,必須與時代緊密結合。

“作為一名風筝制作傳承人,我以前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埋頭研制風筝技藝、推動風筝文化交流等方面,恰恰忽略了對年輕人的關注和培養。”郭洪利坦言,通過與遊戲團隊合作,對于風筝制作這門技藝如何走得更遠有了新的啟發。他打算今後多開幾場直播,也将積極參與到開發線上文創産品中去。

張效東同樣緻力于給傳統風筝賦能。他将高科技融入風筝制作,創新紮制了融聲、光、電一體的動态風筝。他還善于開拓風筝制作題材,突出時代主題,如北京奧運會申辦成功後,他紮制了慶奧運大型風筝;“神舟五号”“神舟十三号”發射成功後,他制作了大型“神舟五号”和天宮空間站模型風筝。在奧運火炬手選拔賽上,他帶去的“奧運福娃”風筝,沒有風也能飛,風筝不僅歡快地繞着賽場旋轉,還唱着歌。為慶祝建黨100周年,他紮制了渡江戰役風筝……濰坊風筝在守正創新中一遍遍重新整理着人們對傳統風筝的認知。“民間藝術就是要在創新中發展。”張效東說。

道雖迩,行則将至。這是濰坊非遺傳承的精神,也是風筝這個非遺項目在一代代人手中生機蓬勃的密碼。

以開放的姿态讓風筝飛得更高更遠

建立“東亞文化之都”|寒亭:東方風來滿眼春,忙趁東風放紙鸢

▲龍頭蜈蚣風筝

濰河穿城而過,不喧嘩,自有聲。市場是檢驗非遺項目生命力的重要标準,也是非遺活态傳承的重要路徑。如何為濰坊風筝開拓更廣闊的市場?主動走出去!

在雙循環格局下,非遺項目也要積極融入外部大循環。郭洪利的風筝出口額每年能到100萬元,他還到過30多個國家和地區宣講風筝文化。郭洪利覺得,相對于獲得經濟收益,自己更在乎的是能以自己的方式和努力,傳承好風筝制作技藝,講好濰坊故事、中國故事。

從簡單的白紙糊身、紅紙糊頭,不畫一筆、不染一色的蜈蚣風筝,到色彩缤紛、繪金描銀的九頭神龍風筝;從構思奇妙的二龍戲珠到空中蹁跹的“哪吒鬧海”……濰坊風筝作為鮮明的地域名片,承載着厚重的文化和智慧,在不斷創新創造中飛得越來越高、越來越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