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過年好,元宵鬧,幸幸福福一年繞

過年好,元宵鬧,幸幸福福一年繞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是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節日介紹

LANTERN FESTIVAL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遊龍燈、舞獅子、踩高跷、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過年好,元宵鬧,幸幸福福一年繞
過年好,元宵鬧,幸幸福福一年繞
過年好,元宵鬧,幸幸福福一年繞
過年好,元宵鬧,幸幸福福一年繞
過年好,元宵鬧,幸幸福福一年繞

過年好,元宵鬧,幸幸福福一年繞

吃元宵

1

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由來已久。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皆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圓幸福,年年歡聚。

過年好,元宵鬧,幸幸福福一年繞
過年好,元宵鬧,幸幸福福一年繞

鬧花燈

2

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挂。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正如辛棄疾詞中所述:“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過年好,元宵鬧,幸幸福福一年繞
過年好,元宵鬧,幸幸福福一年繞

猜燈謎

3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過年好,元宵鬧,幸幸福福一年繞

舞獅子

04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

過年好,元宵鬧,幸幸福福一年繞
過年好,元宵鬧,幸幸福福一年繞

“中國情人節”

過年好,元宵鬧,幸幸福福一年繞

元宵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一個浪漫的節日。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年輕女孩不允許外出自由活動,而元宵節那天,女孩們可以結伴觀賞元宵燈會,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是以,元宵節也被稱為“中國情人節”。

辛棄疾說:“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有些人,總是要等才能撞見,而最讓人向往的不也是那一回眸的驚喜。

元宵,于漫天花火之間遇上意中人,正是這個節日最動人之處。

節日起源

節期節俗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随曆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戲”内容,隻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演變發展

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指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燈,也就形成了元宵賞燈。

南北朝時,元宵節燃燈已成氣候,而真正讓元宵節燃燈之俗發揚光大的則是隋唐。

隋朝時,正月十五元宵節已盛況空前。《隋書·柳彧傳》記載:“每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戲朋遊。鳴鼓聒天,燎炬照地。”當時的長安城居民都會出來觀燈看戲,街頭表演也豐富有趣,“人戴獸面,男為女服,倡優雜伎,詭狀異形。”

唐朝,在國力空前強大的唐朝,元宵賞燈十分興盛,無論是京城或是鄉鎮,處處張挂彩燈,人們還制作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等,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

宋朝,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都有燃燈活動。元宵節在宋代發展成最熱鬧的世俗狂歡節,燈節更加豐富多彩,元宵賞燈持續五天,燈的樣式繁複多樣,逛燈市更是一件十分賞心悅目的事情。

到了元代,元朝統治者認為生命在于運動,工作就是休息,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全年假期隻有16天。

明朝的燈節持續的時間更長,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升平。

清朝,異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雖然元宵節在清朝隻有三天,但是民間燈火璀璨,燈也更加精緻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現代,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2015年,代表委員建議元宵節放假。元宵節的節俗非常有特色,發展,賞燈與燒煙花仍是元宵主要習俗之一。

最後小凹祝大家:

把友誼濃縮,把快樂升華,

把團圓打包,把幸福小捎,

借元宵團圓,送吉祥溫暖,

願你快樂相伴,祝福相守,事業順利,合家歡喜,花燈出奇,湯圓甜蜜,元宵節萬事如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