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正月十五鬧元宵

央廣網沈陽2月15日消息(記者 馬瑛 見習記者 麥豐)元宵節,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節日之一。因為古人把“夜”稱為“宵”,是以就把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

據資料記載,元宵節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到了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為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起初,人們把這一天稱為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朝以後改稱為元夕或元夜。到了唐朝初期,由于道教的廣泛影響,正月十五又被稱上元節,直至唐末,“元宵節”這個叫法才流傳開來。

這一天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進制複始、大地回春的時刻。正所謂正月十五鬧元宵,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各地的節慶習俗豐富多彩,寄托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賞花燈

元宵節賞花燈的習俗,源于漢明帝時期。永平年間,漢明帝大力提倡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廷和寺院中“燃燈供佛”。後來元宵放燈的習俗流傳到民間,每逢元宵節,各式花燈亮相街頭,絢麗奪目,引人駐足欣賞。

正月十五鬧元宵

夜色中的絢麗花燈(央廣網發 王月攝)

猜燈謎

猜燈謎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人們挂起彩燈,燃放焰火,把謎語,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或燈籠上,以燈懸謎,是以叫“燈謎”。人們通常會用一首詩或者一個詞句作為謎面,在喜慶的氛圍裡增添了不少雅趣。

正月十五鬧元宵

熱鬧的猜燈謎現場(央廣網發 開原融媒供圖)

耍龍燈

耍龍燈也叫“舞龍”,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在古代,人們以舞龍的方式來祈禱龍的保佑,以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并逐漸得以推廣,每逢傳統節日或重大慶典,人們都會舞龍舞獅,呈現出濃濃的喜慶氛圍。

正月十五鬧元宵

遊龍翻騰飛舞,氣勢磅礴(央廣網發 李成家供圖)

踩高跷

踩高跷是一項非常古老的民間技藝性表演,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表演者身着彩衣,踩着高跷,不但可以行走自如,還能配合着鑼鼓的節奏扭起秧歌,甚至做出劈叉、跳凳、舞刀弄槍等各種高難度的動作。

正月十五鬧元宵

開原市民踩高跷扭秧歌慶祝元宵佳節(央廣網發 開原融媒供圖)

吃元宵

“元宵”是北方人的叫法,南方人叫“湯圓”或者“湯團”。按照民間傳統習慣,每年到了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因為這些名字與“團圓”發音相近,是以就取團圓之意,借十五月圓之夜,希望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

正月十五鬧元宵

冰墩墩造型的湯圓成為今年最熱銷的産品(央廣網發 麥豐供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