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4日晚9點,情人節,空氣中充滿了虐狗的氣息。剛被救護車送來醫院的我躺在急診室裡,看着醫生匆匆忙忙向我走來。
“情人節快樂!”他和我說。“沒想到情人節我還要值夜班。”他眨了眨眼。
我盯着自己向外翻的腳,一時間竟然不知道是誰更慘。
我左腳和小腿摔出一個怪異的角度
當時,我在新加坡讀大四,課少到不行。于是我開始琢磨如何消磨時間,抱石便是我發掘的新愛好。和一般的攀岩有些不同,抱石通常是在室内,牆壁最高4~5米,底下鋪有軟墊,沒有保護繩。

抱石丨PxHere
作為小白,我雖然水準不行,但是膽子奇大。我最享受的瞬間,就是爬到牆頂之後的縱身一跳。當天的我萬萬沒想到,這個看似再正常不過的動作,會給自己帶來多大的麻煩。
2月14日傍晚,在情侶們忙着吃燭光晚餐時,我來到了一家攀岩館,開始磕線。在失敗了好幾次之後,我終于摸到了頂。力竭的我,像往常一樣松手,開始自由落體。
“啪!”是我左腳接觸保護墊的聲音。我睜開眼,看到的卻是天花闆和刺眼的燈光。
我倒在地上起不來了,痛感從腳腕處隐隐傳來。我勉強支起上半身瞥了一眼,發現自己左腳和小腿形成了一個十分怪異的角度。
“完犢子了!”我心想。
大家陸陸續續地圍過來。現場一個醫學生幫我脫掉了鞋和襪子,并戳我的腳趾問有沒有感覺。
“這回是真的完犢子了!”我又想。
岩館裡的鞋子不知道被多少人穿過,要是醫學生小哥被我腌入味的襪子熏到,我的臉往哪擱啊。
麻藥醒後,我連打了三個電話
很快,我就被救護車送到了最近的醫院。
沒想到當天唯一祝我情人節快樂的,居然是急診室醫生。我正準備構思一下發個朋友圈,就看到醫生拿着X光片,一臉嚴肅。
“你很久不能攀岩了。”他說,“我們要先給你做個複位手術,把你的腳弄得正常一點。”
直到出院時讀到診斷書,我才知道自己的傷具體是什麼。左腳内踝、外踝、後踝三處骨折,又稱三踝骨折,其中一處為粉碎性。此外,還伴有踝關節脫位。醫生所說的複位手術,目的就是先把脫位的關節恢複到原來的位置。
接着還沒等我反應過來,就被安上了鼻氧管和心電貼。醫生一邊注射藥物一邊說:你待會兒可能會暈暈乎乎的哦。
下一秒,我就來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眼前變換着各種光怪陸離的圖案,仿佛在看萬花筒,感覺整個人都飄了起來。完全恢複意識之後,我發現自己的腿已經被打上了石膏。
我趕緊向護士要來手機,撥通受傷後的第一個電話,打給了我做兼職的店的老闆,告訴他自己明天沒法去兼職了,讓他取消我的排班。
第二個電話,打給了保險公司。問清楚理賠原則之後,我放心了很多,畢竟在國外坐救護車傾家蕩産的吓人故事聽了太多遍。
第三個聯系的,是我的作業小組組員,告訴他們我因為受傷,可能沒法及時完成作業了。
受傷之後最先聯系的是老闆、保險群組員,這大概就是當代留學生兼打勞工的命吧。
水腫加上大大小小的水泡
緻使手術三度延期
淩晨1點,我終于住進了病房,等着白天做第二場手術。到了早上我的腳腫脹嚴重,我被告知需要等消腫之後再做手術。
手術延期了,我卻一點也不着急,每天樂呵呵地和朋友吐槽醫院飯菜難吃、感歎護士姐姐的溫柔、和同病房的奶奶聊天。
終于到了手術那天。醫生剪開了紗布,重重地歎了口氣:“張力性水泡,手術取消。”
我傻眼了,腫脹的腳腕上,密密麻麻地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紅色水泡。
腳腕處密密麻麻的張力性水泡丨作者供圖
醫生一邊拿針頭抽出水泡裡的滲液,一邊跟我解釋水泡的成因——骨折造成了軟組織挫傷,發生水腫,滲出液因為壓力不均形成了水泡。而我的水泡正好長在了需要開刀的地方,如果貿然手術感染風險會很高。
仿佛一盆冷水澆在了我頭上。幾個小時前,我還開心地期待着手術,可現在隻能默默收拾東西準備回家,等水泡消掉之後再擇日手術。
想到自新冠疫情以來的種種不順心,加上需要向家人隐瞞病情的壓力,向來樂天派的我,流了受傷以來的第一次眼淚。
等待手術期間,醫生告訴我要注意擡高患肢、制動,同時還強調要多活動大腿肌肉。于是我跟着理療師學了一些簡單的動作,比如坐在床上交替擡腿,用大腿肌肉帶動整個腿部等等。
一周之後,我回到醫院複查,傷口依舊恢複得不好。手術再度延期了。
穿上戰靴,我仿佛是當代鋼鐵俠
受傷後的第三周,我終于等來了手術。再醒來的時候,我已經在術後觀察室了。醫生在我的腳踝内外側分别打了一個鋼闆和數個鋼釘。我也是以拿到了一份體内植入物證明。
術後X線檢查顯示鋼闆和鋼釘。丨作者供圖
像很多骨折病人一樣,我也穿上了特制的保護靴。戴着鋼闆、腳踩“戰靴”,我感覺自己仿佛變成了當代鋼鐵俠。
術後的日子短暫又漫長。複健科的醫生教會了我雙拐的使用方法、叮囑我盡量活動關節。
我人雖躺在病床上,心卻期待着康複的那天。終于4天後,我帶着大包小包的消腫藥止痛藥和維生素D,超開心地出院回家。
術後穿上特制的保護靴、拄着雙拐,我超開心地回了家。丨作者供圖
沒想到最艱辛的,是術後複健
我恢複得很快。從一開始的卧床到丢到雙拐獨立出門,隻用了一個半月。半年後,我重新開始了跑步。
但我很快意識到,有些東西,被永遠地改變了。
首先增生的疤痕蓋住了原本整齊的美容縫線,踝關節也因為鋼闆而變粗,但這些都是次要。
剛拆線 vs 一年後傷口對比丨作者供圖
更重要的是關節靈活度,似乎比之前降低了很多。
踝關節的角度,在受傷後很難完全恢複原樣,隻能盡力提升。然而不管我每天怎麼練習,進步的空間都很微小。
除此之外,我的日常生活看似與正常人無異。可是隻有我自己知道,平日裡走的每一步,都會感覺到微痛;下的每一個台階,都會略顯踉跄;同時也沒辦法像之前一樣無障礙地下蹲了。我和朋友開玩笑,說自己不會“亞洲蹲”,從此不能自稱為亞洲人了。玩笑的背後,隐藏着微小的辛酸。
轉眼一年過去了,雖然關節仍沒有足夠靈活,雖然我還沒有決定好未來是否要取出鋼闆,雖然偶爾還是會因為一些細微的小事突然沮喪,但我仍保持樂觀,抱着能恢複一點是一點的決心,仍在堅持複健。
更何況,我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因為受傷之後的一系列機緣巧合,我認識了現在的男朋友。他會督促我複健,也會在我沮喪的時候陪伴我。如果摔斷腳踝才能遇見他,那這也是一份特殊的情人節禮物。
醫生點評
顧曉東 | 山西白求恩醫院骨科 主治醫師
踝關節是人體負重最大的關節,它的正常功能對我們日常的行走、跳躍等動作非常重要。踝關節骨折在臨床中比較常見,通常是由高處墜落、扭轉等間接暴力所緻,往往需要手術治療。治療不恰當的話會導緻踝關節不穩,并最終導緻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嚴重影響踝關節的功能。
本文作者的三踝骨折是踝關節骨折中比較嚴重的類型。三踝骨折是除内踝、外踝骨折外,還發生了胫骨遠端的後踝骨折,是嚴重複雜的關節内骨折,通常伴有踝關節脫位。對于像作者這樣不能進行急診手術的三踝骨折伴踝關節脫位患者,通常需要先對脫位進行複位,石膏外固定,待消腫後再進行手術,這樣可以有效保留踝關節功能。
三踝骨折X線示意圖丨參考文獻1
對于踝關節骨折,什麼時候是最佳手術時機呢?通常來講,傷後6小時内,即在明顯的踝關節腫脹及水泡出現之前,是最佳手術時機。此時行急診手術,對骨折進行切開複位内固定,可以減輕血腫,有利于切口一期閉合,進而減少患者痛苦、縮短住院時間。
但是大多數情況下,患者在就診時踝關節腫脹已經比較明顯,部分患者還會出現作者這樣的張力性水泡,此時必須推遲手術。骨折後組織損傷,局部滲出液增多,又因為組織壓力不均,出現張力性水泡。
在等待手術期間,需要石膏固定、嚴格制動并擡高患肢、骨折遠端肢體活動按摩、局部冷敷等。等待張力性水泡消失後,手術部位皮膚褶皺出現,即可進行手術。
骨折術後的鋼闆及螺釘是否需要取出呢?一般對于年輕的患者,我們還是建議其取出,避免一些遲發性感染等并發症的出現。
踝關節骨折術後,功能很難完全恢複,這也就是作者所說的關節不如以前靈活。盡管随着時間推移,關節功能會有改善,但仍會有不同程度的關節功能障礙。對于踝關節骨折的病人來說,術後康複治療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需要在康複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複健治療,以最大程度改善關節功能。
參考資料:
[1]胡昌慶,巨積輝,劉躍飛,周榮,徐浩,陳魯成.後外側聯合内側入路急診内固定治療三踝骨折[J].臨床骨科雜志,2021,24(01):131-134.
個人經曆分享不構成診療建議,不能取代醫生對特定患者的個體化判斷,如有就診需要請前往正規醫院。
作者:别看我隻是一隻楊
編輯:小艾、黎小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