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2分鐘!嬰兒重度窒息,醫院啟動剖宮産急救流程救回

記者 衛未 通訊員 王琛

2月13日下午5點41分,一名宮内重度窘迫的嬰兒順利娩出,參與搶救的醫生護士長舒一口氣。從17:29分接到門診醫生急救電話,到5:41胎兒娩出,武漢市婦幼保健院産科、麻醉科、新生兒内科、B超多學科協作,上演生死時速,僅用12分鐘就召集多科室醫生,将孕婦從門診轉運到手術室完成手術,成功将一個即将失去胎心的小生命剖宮娩出,現場心肺複蘇救回一個小生命。

晚一步寶寶就會宮内“憋”壞

2月11日上午,家住随州農村的孕婦李女士到鎮上做孕檢,她懷孕36周,最近她感到寶寶有些“懶”,胎動減少了不少。在鎮衛生院做B超檢查後,醫生立即提醒她,胎動少、羊水也少,趕緊到武漢大醫院去看。

12分鐘!嬰兒重度窒息,醫院啟動剖宮産急救流程救回

李女士和家人一聽都吓傻了,趕緊從鎮上趕到縣裡再轉車來到武漢。在武漢市婦幼保健院産科門診,付萍醫生接診了李女士,看到鎮醫院的B超報告,付醫生當即意識到孕婦情況危急,親自将李女士帶到B超室。B超提示胎兒胎心僅80-90次/分,而正常胎兒胎心在110-160之間,顯示羊水指數僅4.4mm,幾近枯竭。情況非常危急,随時可能發生胎死宮内。付醫生趕緊電話向産科病區報告,接到報告的病區醫生立即啟動“8分鐘剖宮産”,電話通知産科、麻醉科、手術室、新生兒内科、産科手術醫生及護士到位急救。

将孕婦從門診B超室送到住院部手術室,此時多個科室的醫生護士已就位。由于李女士術前檢查還沒完善,護士在手術間緊急抽血,術前談話、術前準備、手術醫生洗手消毒鋪巾同步進行着,一切有條不紊。做好了手術準備,麻醉醫生1分鐘讓産婦進入麻醉狀态,産科醫生兩分鐘就娩出了胎兒,為孩子多争取救命時間,新生兒内科醫生守在旁邊準備待新生兒一出生就進行新生兒窒息複蘇。

17: 41 分,“出來了!”剛出生的寶寶狀況非常差,隻見臍帶把寶寶包成了“粽子”,臍帶繞頸4周,繞足3周。全身蒼白,心跳微弱,對外界反應很差,腳背呈強直狀,阿氏評分僅2分,屬新生兒重度窒息。新生兒内科醫生迅速插管搶救,孩子緩過來後轉往新生兒内科繼續救治。“真是萬幸,宮内幾乎沒有羊水,再晚一點孩子可能就沒了,早出來一秒對孩子的意義都不同。”組織搶救的産科周潔瓊主任說。

暗号“啟動8分鐘剖宮産”

“8分鐘剖宮産”是武漢市婦幼保健院多個科室醫生們的工作“暗号”,專門針對情況危急需要剖宮産的情況。周潔瓊主任介紹,“産科急診非常多,有些孕産婦、胎兒情況非常危重,必須争分奪秒,産科、麻醉科、新生兒内科、分娩室需要迅速到位合力搶救,沒有時間講太多,說這個暗号就行,對方就會明白這個病人的緊急情況并迅速進入搶救狀态。”

在武漢市婦幼保健院,為了保障産科急診的安全,門診、B超室、産科、麻醉科、新生兒内科、分娩室等多個科室一起,制定了一套危重孕産婦緊急救治流程,也叫“8分鐘剖宮産急救流程”。經過反複演練接診、轉運、麻醉、采血、手術、搶救、談話等環節,不斷提高協作效率,将醫療流程時間一分鐘一分鐘壓縮。周主任介紹,“國家規定的緊急剖宮産時間在半個小時之内,我們通過不斷優化,希望将産婦從門診發現危急狀況到新生兒娩出時間縮短到8分鐘以内,甚至是5分鐘,就是為産婦和新生兒争取更多搶救時間。這次實戰花了12分鐘,我們還會繼續優化流程”。自去年11月以來,這個緊急搶救流程啟動了3次,救回來3個窒息寶寶。

麻醉科馮春主任介紹,日常的産科剖宮産采取椎管麻醉較多,但遇上産科急診,全麻能争取搶救時間,但急診的産婦沒有禁食,全麻又面臨着喉頭水腫、誤吸等風險,這就考驗麻醉醫生,既要給手術醫生提供與死神“搶”寶寶的穩定狀态,又要保護媽媽的安全。

胎動減少要當心

孕晚期也是“多事之秋”,周潔瓊主任醫師提醒孕媽媽,孕晚期一定要定期産檢,一旦感覺到胎動減少,孕媽媽别輕易樂觀,認為休息休息多喝水就能恢複,建議住院監測,避免發生險情。

編輯:董瑞涵

來源:武漢廣播電視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