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焦點分析丨連虧兩年,“氫燃料電池第一股”還要赴港上市

文 | 邱曉芬

編輯 | 蘇建勳

冬奧會還在如火如荼地舉辦,或許很少人會注意到,穿梭在各處的超過一千輛氫能源汽車、以及配備的三十多個加氫站——而北京冬奧項目,也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一個氫燃料燃料汽車的示範點。

這些氫燃料電池車背後供應商之一,是有着“氫燃料電池第一股”之稱的北京億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億華通)。

成立于2012年,億華通主要生産氫燃料電池系統,生産覆寫30kW到120kW型号的燃料電池。為了乘熱打鐵,擴充更多的融資管道,這家公司還在繼續籌備上市融資。不久前,證監會披露,億華通已經送出上市相關審批材料,一旦獲得受理,億華通很快就可以向港交所送出招股書。

這已經不是億華通第一次上市。2016年,億華通就曾在新三闆挂牌。不過,由于新三闆的流動性并不大,到了2020年,從新三闆摘牌後,億華通又快速奔赴科創闆上市,籌資約為15億元。

一旦香港上市成功,這家氫燃料電池公司将實作"A+H"的局面。截至發稿,億華通的股價為165元,市值為127億元。

盡管已經是國内氫燃料裝機量第一名,也是申龍客車、北汽福田、宇通客車、中通客車、吉利商用車等20多家商用車廠商的供應商,億華通的電池銷量在最近兩年快速提升。不過,這家公司尚未達到盈利的關口,距離成為氫燃料的“甯德時代”,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

陣痛

從财報資料可以看到,随着氫燃料電池的出貨量的逐漸提升,億華通的營收正在穩健增加——2019年、2020年的營收分别是5.5億元、5.7億元。不過,在淨利潤方面,億華通在近兩年處于虧損狀态,2019年的歸母淨利潤是6392萬元,到了2020年則轉至虧損2252萬元。

虧損的勢态在2021年仍在延續,目前億華通全年的财報資訊尚未披露,但以第三季度為例,在這一燃料電池淡季,營收相比過去翻了數倍,達到2.6億元。與此同時,淨虧損也在持續放大,單季度就達到了5457萬元。有預計資料稱,億華通2021年的虧損或将擴大到1.4億元-1.9億元之間。

焦點分析丨連虧兩年,“氫燃料電池第一股”還要赴港上市

近7年營收/歸母淨利潤及其同比增速

一種沖突的狀态是,2021年多數想進入氫能産業鍊的“外行”公司,光伏公司、儲能公司和風電公司,股價幾乎是“沾氫”即起飛。而真正的氫燃料電池廠商,億華通今年的股價卻沒有太大的起伏,去年股價維持基本維持在270元左右。

在億華通氫燃料電池看似越賣越虧的背後,氫燃料電池行業其實還處于商業化的早期階段。

數量上的鮮明對比是,氫燃料電池汽車數量目前隻有純電動車出貨量的零頭。在國内,兩者在現階段似乎形成了一種默契分工:電池車以中短途的C端場景為主,而氫燃料車則主動以長途商用的B端場景為主。

是以,億華通氫燃料電池車的出貨量集中在公共汽車、商業大巴、物流車等領域。

而這也導緻了億華通下遊客戶相對集中的問題。和傳統的汽車零部件企業的業務模式略有不同,在産業初期階段,億華通仍然需要與終端客戶共同進行市場開發,而下遊客戶的賬期拖延、業務擴張規模一旦出現風吹草動,都會給億華通帶來很大的波及。

億華通此前就曾經在公告中解釋道,公司自2019年之後持續陷入虧損,原因主要是由于下遊公司頻頻壞賬導緻。申龍客車作為億華通的前五大客戶之一,該公司母公司東旭光電2019年發生債務危機,回款能力較弱,至今沒有好轉。同樣存在拖延賬期的還有中植汽車。

同樣的,億華通此前在招股書中提到了,下遊終端客戶在采購後,由于商業化遲遲未落地,面臨單車日均營運曆程不足十公裡的問題。

現階段,億華通下遊的這些終端企業,确實還沒能讓氫燃料真正成為主流技術路線。這當中的掣肘包括配套的氫能基礎設施不完善,關鍵技術不成熟,燃料電池總體成本較高等問題。

截至2021年,國内的加氫站數量隻有218座,去年的數量雖然有翻倍,但數量依舊有限,導緻了國内的氫燃料電池車隻能圍繞站點周邊進行營運。

其次,氫燃料電池技術本身也還處于突破階段。氫燃料電池大體由電堆和控制系統組成,電堆是核心部件,約等于傳統汽油車的氣缸,占據了整車成本的七成以上。而目前,電堆當中的端闆和膜電極等核心部件,國内目前主要還是依靠進口,氫燃料電池的成本整體上相比傳統内燃機還有較大差距。

作為燃料電池廠商,如何幫助下遊共同打開局面,關系着億華通的未來。

布局

在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毋庸置疑的是,氫燃料電池具有零排放、加氫時間更短等優勢。锂電池需要開發钴資源、锂資源,這些資源目前比較緊缺,而氫燃料電池在原料擷取更簡單直接——尤其是在未來打通了工業副産物制氫、天然氣重整制氫,或者可再生能源制氫的環節之後。

在氫燃料電池的商業化早期,億華通選擇正是從氫能資源豐富的城市切入,或者是燃料電池産業鍊豐富的城市切入。

億華通曾經在科創闆上市的招股書中提到,一直以來的商業推廣政策是“點線面”,主抓北京、張家口、上海、鄭州等七個城市,這也有利于氫燃料電池的技術研發,以及成本控制。

進入這些重點城市後,億華通提到,接下來還在以這七大上城市為中心,拓展直線距離500公裡的推廣城市;直到制氫技術突破的時候,再利用前期的推廣城市和城間管網為紐帶,建設氫能産業區。

盡管截至2021年年末,搭載的億華通的氫燃料電池車輛隻有1800輛,不算多,要進一步打通“線面”,還需要借用行業力量。

2021年,億華通的産業行業明顯加快。3月份,與向來重視氫路線的豐田成立了華豐燃料電池公司;此後還與大運汽車開啟了西部首條重卡示範線,向重卡場景滲透;此後還與申能能創、水木明拓等公司先後簽署氫能産業發展計劃。

在氫燃料電池核心技術儲備,以及大規模生産能力方面,億華通從去年起已經準備就緒。

億華通的技術自研的方向還在往縱深處探入。從燃料電池發動機(由電堆、空氣供給系統、氫氣供給系統等構成),再到電堆研發,目前已經到了更細化燃料電池膜電極(由質子交換膜、催化劑和氣體擴散層組成)。

此前,億華通旗下的聯營公司神力科技已經有了生産自主電堆的能力,而從财報中也可以看到,億華通對外采購電堆電極等核心部件的份額也正在逐年下降。

億華通還在大力投入大規模生産線。此前,公司自主開發的年産量2000套的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半自動化生産線已經投産,實作了從小批量示範産品,到批量生産線産品的轉變。

盡管目前生産線的使用率很不算高,億華通需要提前做好布局——氫燃料電池行業正在不斷迎來的政策利好是,去年以來,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都已經出台了氫能發展規劃,提出了“百站、千億、萬輛”的戰略目标,從加氫站、産業規模和氫燃料電池車出貨量方面,做出了定量的頂層設計。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也提出,到2025年,氫燃料汽車保有量計劃達到10萬輛左右,加氫站數量達到1000座以上。而在2021年年底,這兩個數字分别隻有9400輛、218座。

接下來的四年時間,對于億華通在内的氫燃料電池廠商來說,對于行業,都是一個質變的關口。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