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一個孩子,幸福一個家庭,
影響一個社會。
大思想家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但是,中國很多家庭都是沿襲着這樣的傳統教育方式。
我曾經也對這樣的教育方式深信不疑,直到兒子在變渣、變廢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才猛然醒悟。
都說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太上皇,他好全家好,他不好,一個家族的人都要跟着遭殃。
我們家就是這樣, 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全家都跟着過了一段非常絕望、雞飛狗跳的日子。
現在回想起來都感覺心有餘悸,簡直不敢相信那些日子自己是怎麼熬過來的。
我和老公都是名牌大學畢業,經過這些年的奮鬥,家庭條件越來越好,生活也有一定的積蓄。
外人都以為我們過得很舒心,其實自從兒子上國小以來,我越來越焦慮,我老公也快要被孩子逼崩潰了。
兒子在國小前都是跟爺爺奶奶在一起,各種寵,養成了許多小毛病。
上國小後,我發現他依賴性強、做事拖拉、不自覺,開始覺得有必要讓他懂得一點道理。
于是,我每天都會在他身後催促,不厭其煩地告訴他這件事怎麼做,那件事怎麼做,不能做這些,必須做這些……
開始的時候,兒子還會聽得進一點,沒多久,他做事更拖拉了,甚至很多事都不願自己動手,連作業也是每一題都要問我。
看着兒子那一幅“大少爺”的模樣,我真是氣不打一處來,很快就失去了反複講道理的耐性。
老公一直在我面前強調什麼“不打不罵不成才”、“慈母多敗兒",我的焦慮又加重了。

說不聽,就罵吧,實在不行,就打,我想,硬軟總有一樣兒子會吃吧。
于是,每天晚飯過後,鄰居們都會适時收聽到來自我家的“現場直播”:
寫啊!幾個字也要抄半個小時,你到底想幹嘛!?
快點呀!還有兩張試卷,做不完你别想睡覺!
這道題都跟你講過多少遍了?還不會還不會!講了都白講了嗎?
現在是你讀書還是我讀書啊?啊?幹脆把你的作業全拿來我幫你寫完算了!
每次他都隻是低頭一個勁地掉淚,有時還偷偷跑去跟爺爺奶奶告狀。
不一會,老人跑來又一頓責問,本來就已經很崩潰了,無疑是火上加油。
又不敢當面對老人發脾氣,内心壓抑得要命,難免會找老公出氣。
老公也憋了一肚子氣,打兒子下不了手,罵老人也沒理由,隻能又把氣撒回我身上,也多少帶到了工作上去。
真如踢貓效應裡的故事一樣,最後一次次造成了一系列的不良連鎖反應,也連累老公的工作越來越不順利。
看過一個著名教育學家說過的一段話:
國小是基礎,國中是沖刺,高中是決戰,如果基礎不牢,剩下的都是空談。
這裡說的基礎,不單是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學習習慣和思維。
在兒子這,什麼都行不通,我都有一種已經一眼能将他碌碌無為的人生看到底的悲哀了。
為了彌補幼兒時缺少的陪伴,也為了能更好地幫助他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主動放棄了晉升的機會。
原大學室最有希望上升的我,現在已經成為甘願縮在角落裡的“老同志”,隻希望兒子能給我下半輩子的人生争光。
兒子的表現卻直接向我宣布夢想破滅。
在不斷地希望、失望、絕望循環的痛苦糾結中,兒子轉眼到了六年級。
考上好的國中,或許能有新的開始,但以他當下的表現和成績,希望幾乎是零。
我焦慮得近乎狂躁,因為什麼方法都用盡了,一點起色都沒有,不知該怎麼辦才好。
那一天,我走進兒子的房間,對他說:
“你知道嗎?這些年為了你,媽媽的頭發一把把地掉,身體越來越差,事業也沒有了。我不希望你報答什麼,隻希望你能看見爸爸媽媽的付出,做好你該做的……“
他正玩着手機,一聽,不耐煩地站起來,丢下一句:“從小到大,你不是打就是罵,到底是你不容易還是我不容易?”
看着兒子摔門而出的背影,我真是欲哭無淚,犧牲所有換來的卻是一個不懂感恩的不孝子。
不久,六年級第一學期的中段考,三科加起來才150多分,看着老師發來的成績單,我真是氣炸了。
痛定思痛,我和老公都覺得應該好好搞搞他的學習,咬咬牙,又花了幾千元給孩子報了三科提升沖刺班,一對一輔導。
可是,每天上補習班又是一陣“惡戰”,得全家出動,連哄帶騙才“求”得他出門。
補課的效果自然是慘不忍睹,國文小測竟然還考了個48分。
我真的都快崩潰了!
我感覺我已經把該做的都做了,給他創造了這麼好的條件,怎麼孩子就是不能認真配合學習呢?
沒有目标和參與感,孩子憑什麼要努力?
我在網上到處去找答案,看看有什麼好的建議,看到了黃偉強老師的《引爆孩子學習力訓練營課程》,想着試一試,就報了名。
在課程裡,我将兒子的問題以及我們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的互動、溝通等,都如實跟老師說了。
老師聽完,一針見血地告訴我說:一個孩子做事的動力主要來自于三大因素,即安全感、價值感、成就感。你家孩子有嗎?
他還說:“經常被父母催促的孩子,長大後要麼成了“極度依賴型”,事事不主動,全憑家長安排,要麼成了“極度反叛型”,專門和父母意見對着幹。”
這簡直就是我家兒子的真實寫照,你越着急,他越磨叽,你越是管得緊,他越不想學。
在課程上老師給了我建議:
如果你不想孩子以後活成“提線木偶”,再難也要學會守住自己的界線,不去越孩子的界線,允許孩子有因為磨蹭而遲到的體驗,允許孩子因為慢而寫不完作業的時候。
要讓孩子看到父母對他們的愛,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和指責:
當孩子遲到被批評不開心時,關心孩子:看起來你不太開心,需要媽媽做些什麼?
當孩子學習遇到挑戰,想通過遊戲逃避時,問問孩子:關于學習,需要媽媽支援什麼?
當孩子人際遇到壓力,要及時關注孩子的狀态,主動支援:你跟朋友鬧沖突了,媽媽能幫忙做些什麼?
當我們給夠信任,給夠情緒的關懷,孩子才有機會、有信心去發展和探索自己,才會活出“我之為我”的生命狀态。也才會在錯誤發生後,有敢于面對和坦承的底氣。
回想這些年來,我和老公對孩子真的除了要求還是要求,很少會主動表達愛意,也沒有真正了解他心裡的想法。
聽了老師的指導,我檢討了自己的做法,确實有很多不妥的地方,甚至有時候是帶着情緒來教育孩子。
當我決定跟兒子推心置腹的時候,他似乎也有所感應,我們的第一次深談居然出奇地順利。
我跟兒子道了個歉,請他原諒我也是第一次做媽媽,很多地方做得不夠,并不是不愛他,而是太愛他,是以才會着急。
兒子紅着眼說:
“我知道,但你和我爸從來都沒問過我的真實想法,我都不知道自己要怎麼做你們才會滿意,更不知道讀書是為了什麼!”
那次深談之後,我不再一天到晚催着他幹任何事,隻是提點一下就行。
兒子開始也不怎麼自覺,有時還會玩手機玩到半夜,小測成績也不理想。我對着試卷仔細地跟他分析失分的地方,表揚他閱讀題比以前進步了。
他不可思議地一直盯着我的臉,怯怯地問:“媽媽你不生氣嗎?你真的不罵我?要不,你打我一下吧!”
我摸着他的頭說:“媽媽以後都不罵你,也不打你了,媽媽相信你一定會慢慢進步的!”
兒子漲紅了臉,用力地點點頭:“嗯!我一定會努力的!”
真的,那以後,兒子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進步着,每天都讓我有新的驚喜。
這時候我才真正明白老師的話:
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我們要做的就是按照他的節奏支援他,相信他!
黃偉強老師的課程讓我深刻認識到,以前那些所謂盡心盡職的做法是大錯特錯的,以為隻要自己足夠使勁,孩子就一定能如自己所期待那樣。
其實,使用批評和唠叨的方法,會讓孩子養成依賴外力驅動的習慣,久而久之自身就沒有内在動力驅動自己去做應該做的事情!
老師說:
要跳出這個泥潭,唯有培養孩子積極心态和習慣,用快樂作為内部驅動力,去克服痛苦、征服困難。
那具體怎麼做呢?黃老師給了我以下幾點建議:
1.向孩子道歉。一定要做到:控制自己的情緒!
2.先找優勢科目,獲得學習的信心。
3.找優點,穩固學習自信心,激發學習的内驅力。
這三點建議,我都一一認真實施了,還和兒子一起制定了學習計劃,以及每個階段的小目标。
學渣逆襲學霸,這在以前看來,簡直比登天還難的奇迹,竟然發生在了兒子身上。
黃偉強的《引爆孩子學習力》是一門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的課程。每晚都會有專門的老師直播授課,講授學習方法,課後還有導師答疑,家長間可以交流與互動,分享教育資源等環節;
許多像我這樣曾深陷教育誤區的父母,在這裡找到了方向,引導數千名孩子學習内驅力,将無數家庭解救于“水火”之中。
是以,我非常非常想要把自己的收獲與改變分享給所有的父母!
教育孩子,此生隻有一次機會!根本沒有後悔藥!現在錯過了,将耽誤孩子一生!
▍文章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