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用老辦法教育不了現在的孩子?
為什麼父母很難接受現在孩子的普通?
為什麼家庭教育越來越重要?
今天這期名師問答,我們邀請到了興智名師王亞敏來解答家長的疑問:
01試着按下經驗的“暫停鍵”
有人曾經做過調查:父母是怎麼看待自己孩子的?是獨一無二還是資質平庸?
幾乎每一位填寫問卷的父母,都在“獨一無二”那欄打上了鈎。
可能是期望和愛,大多數父母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與衆不同的,是最棒的。
但從生物學來說,本質上,每個孩子确實是獨一無二的,因為DNA序列都各不相同。

這種個體差異,導緻了就算是用同一套教育方法和理論,效果也會不同。
在這條教育的羅馬大道上,我們依賴了太多的經驗之談,别人是怎麼做的,我們就照搬學樣,又或者把以前父母教育的那一套經驗方法用到我們現在的孩子身上。
雖然在這個快速發展的資訊化時代,擷取知識的管道很便捷,也很多樣化。
但确定的一點是,教育方法在更新,孩子也在不斷成長,父母不能躲在“圍城”裡用老辦法去和孩子溝通交流。
02回歸教育初心
教育部長陳寶生強調,高校要進一步轉變理念,做到“四個回歸”:一是回歸常識,二是回歸本分,三是回歸初心,四是回歸夢想。
這4點也特别想告訴現在正在學習或者在猶豫學習的父母們,你的焦慮、緊張不安、暴躁正在傳遞給孩子,因為家庭氛圍本就是一個流動的情感集合,建構了一個家庭的情感基調。
可能看到了太多優秀完美的别人家小孩模闆,可能希望孩子能夠變得懂事聽話,可能希望孩子光宗耀祖、掙些面子......
在不斷要求孩子“變好”的過程,我們逐漸失去了自我。是否還記得孩子剛出生時,我們的願望和憧憬?或許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好好想想。
03“看你所做,不聽所講”
背景經常會收到父母的疑問,例如“我苦口婆心說了這麼多,孩子怎麼一點也聽不進去?”“不管我說什麼,兒子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太難了”......
這些父母共同存在的一個問題是:說得太多,做得太少。
這個教育問題我們經常說到,從知道到做到,這個過程确實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
如果我們自己都沒做到,隻想着孩子能按照自己說的話去做,毫無信服力。
家庭教育也是如此,父母常常不覺得自己影響了孩子,但我們的行為卻在潛移默化中決定孩子的行為。
沒有教不會的孩子,隻有不想學習的父母,當我們發現孩子的問題時,不應該把責任歸咎于孩子,也不要害怕做出改變,隻有正視困難,才能更加勇敢地前進。
如果大家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有過這些困惑和煩惱,希望這一期的名師問答帶給你一些收獲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