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虎年的開端看上一個虎年,那時的中國車市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購置稅減免、汽車下鄉補貼、新能源補貼等政策頒布,讓不少家庭隻需要花幾萬元就能買一輛愛車。2010年,國内汽車産銷量雙雙突破1800萬輛,創下當時的全球曆史新高。
不過當時的中國車市,幾乎被合資品牌壟斷。資料顯示,2010年的年銷量排在前十的車企中,有七個屬于合資品牌,剩下的三個自主品牌為奇瑞、比亞迪和吉利。至于其他國産品牌,在乘用車領域基本沒有太多表現。2010年,賣得最好的車型是大衆朗逸、别克凱越、大衆捷達、現代悅動和雪佛蘭科魯茲,自主品牌陣營中隻有比亞迪F3、比亞迪F0和奇瑞QQ3擠進車型銷量榜前十。

隻看家用車市場,當時的合資品牌賺得盆滿缽滿,而自主品牌基本上是靠低價優勢搶市場。也許就在那個時候,國産車便留下了深刻的“高成本效益”标簽。
12年過去了,今時不同往日。國産車在逐漸擺脫“高成本效益”标簽,而且“中國人更懂中國人”,在舒适性、空間表現和智能配置方面的優勢上,國産車要比同價位的合資車更明顯。尤其是家用車,近幾年多款新車的綜合實力讓轱辘哥感到驚訝,各種配置領先、動力水準拉高、空間加大加長都到了“瘋狂内卷”的地步。
現在壓力來到了2022年的車市,什麼樣的車才能滿足廣大消費者的期待?
打差異化挺好,但打偏就不好了
放在12年前,幸福的用車體驗可能代表着産品耐用好開、經濟省油等等,而在産品品質趨于一緻的現在,良好的用車體驗才是提高幸福感的關鍵,消費者能夠從産品中找到自己的幸福,自然會願意購買這款産品。
讓轱辘哥比較欣喜的是,很多新車在上市之前便已經針對某個閱聽人進行背調,産品的宣傳也是圍繞這群閱聽人進行的,有專為奶爸們、上班一族、追求個性運動或者科技感的年輕人而打造的車型。
就像近幾年爆火的五菱宏光MINIEV,就因為價格足夠便宜、滿足消費者的日常代步,開售的第二個月便超越了特斯拉Model 3,去年12月的月銷量甚至超越了日産軒逸;吉利星越L科技感十足,尺寸越級,上市五個月便售出了超5萬輛;高成本效益的長安第二代CS55 PLUS,在去年共售出了136985輛,同比增長了26.7%。
此外,還有耐用省油的豐田RAV4、本田XR-V;空間表現比Model 3更出彩的Model Y;沒有裡程焦慮的新能源車理想ONE等等。這些車型在2021年的市場表現都很出色,他們的尺寸定位和價格區間均不相同,卻因滿足某個特定人群的幸福感,是以才能實作較為明顯的同比增長。
隻不過以目前的狀況來看,家用車市場的潛力似乎被挖掘得差不多了。根據轱辘哥的試駕經驗,很多相同價位和定位的國産車型,動力表現相似,配置水準都很高,隻有經過深度的試駕體驗才能發現兩者的不同之處。同質化現象如此嚴重,對于知名度不算特别出衆的車企而言并不是個好消息。是以,他們選擇打差異化。
打差異化,可以了解成這款新車将開拓全新的細分市場。在轱辘哥看來,此舉無疑是一場豪賭。長城汽車打造了“3/4刻度SUV”哈弗大狗和硬派越野坦克300,汽車的越野文化在國内還沒形成氣候,在推出時轱辘哥也确實為它們的前景擔心,而事實上長城汽車賭赢了。
然而,有些新車讓轱辘哥無法了解。有些車無法厘清是轎車還是SUV,設計奇葩;有些車号稱是普通車型的運動版本,但也隻是進行了增加碳纖維裝飾、細節上采用熏黑設計等處理,在動力方面或者空氣動力學方面并沒有進行任何的更新。而這些操作對于提升車主的幸福感可以說沒有太多作用,到目前為止,這些車型的市場表現依然不見起色。
細節打敗一切,反人類設計可别有了
當功能都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時候,細節則成為了産品突出重圍的關鍵。随着新四化的進一步深入,科技感成為了衆多車企關注的重點,然而有些産品卻因為過于追求科技感而抛棄掉某些設計或者功能,而而經常被吐槽的莫過于實體按鍵的逐漸缺失。
從去年的試駕體驗來看,實體按鍵的缺失也意味着車内的二級菜單更加複雜,有一些車型将最主要的功能放在二級菜單裡,比如空調控制等。每當調節空調時都要在首頁面找到空調調節的入口,然後再進行各種觸控調節。觸屏盲操作帶來的駕駛危險大家心知肚明,更重要的是調一下空調後,卻發現導航界面被隐藏,很多時候也會是以而走錯路,實在是讓人難受。
還有朝天式、需要打開前艙蓋的充電口設計,放上水瓶之後互相幹涉的中央扶手箱下方區域,設定在車底的備胎設計等等細節,都大大降低我們用車的幸福感。
此外,不少車型在上市之前宣稱新車未來可以通過OTA更新實作很多牛X的功能,不得不承認,OTA更新确實是一項值得誇贊的技術,但對于車主來說可能并不劃算。不誇張地說,這款産品在OTA更新之前,它還不能算是個成品。轱辘哥認為,車企在推出新品之前需要確定産品的品質,不能為了縮短研發周期而将其匆匆傳遞給車主。
各大車企在三大件、用車體驗、科技配置等方面已經比拼得差不多,用車體驗又成為了新的戰場。然而,針對用車體驗的評判是難以用客觀的資料來描述的,那些令人抓狂的小細節該如何處理,車企需要考慮得更多。虎年已正式開啟,不妨且看各大車企接下來怎麼出招。